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八十年代,一场“文化热”卷过神州大地。因为它是继清末“中西体用之争”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发生于中国现代史上的又一次文化论争,故而有人称之为“第三次文化热”。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中叶,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和文化渗透加速着封建中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当时,最能够振奋人心的号召是“保国保种”,最能够激动思想的问题是“何以自强”?围绕这一关系国家与民族命运的焦点,不同思想观念之间尖锐地冲突与斗争着。 1867年,清王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论争。开始,论争是由同文馆扩大学科与招生范围是否妥当而触发的。随后,论争触及到了一个深刻的政治思想矛盾:“格心”与“洋务”二者在自强运动中的关系问题。这场论争的出现,是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在封建上层社会的曲折反映,也是以“正德、利用、厚生”为核心的封建传统政治原则遇到挑战的前奏曲。在这场论争中,一方事实上偏离了以“正德”为首要的封建政治原则,突出了“利  相似文献   

3.
邓飞 《殷都学刊》2023,(3):1-20
殷商晚期文丁、帝乙、帝辛三世周祭甲骨用“祀”来纪年,但至今学界未明确释读出表示第一个祭祀周期的纪年形式,同时学界对甲骨文“口祀”的释读意见不一。论文以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为出发点,以陈寅恪、徐中舒、饶宗颐、邢福义、叶舒宪等先生提出的“多重证据法”为指引,结合文字学、历史学、语言学、方言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证据对以上两个问题展开系统性考察。论文认为:1)从文字学角度证实了古文字阶段“首”构件除了直接描绘其形外,其字形类型谱系还有两个系属,一是取意首部轮廓型“■”,一是凸显首部器官的特征型“眉—目—自—白—囟”。2)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口祀”类材料之语音系联、语境位置、意义特点和功能分类,阐明“口祀”是纪年性质的语言材料。3)从方言学、民族学和甲骨文内在的纪月特征阐释了华夏族“头月”“头年”的专名化倾向。4)从历法谱系角度考察了“口祀”纪年材料与“元祀”的相容性,结果显示二者自洽的可能性较大。5)学界认为“口”形可以表示“首”,这是可信的,以往释作“口(曰)祀”或“廿祀”的甲骨文即为表示第一个祭祀周期的纪年形式“首祀”,“口”形实为“首”之简体,属于轮廓型“首”构形。这无疑是将始于...  相似文献   

4.
茅根红 《兰州学刊》2008,(11):37-40
近年来,“承认”逐渐取代“认同”,成为西方左派政治论争的一个重要斗争领域。随着批判理论的“伦理”转向,承认范式成为一种新的解释、批判和反思民主政治斗争的理论路径。承认理论如何审视民主问题、如何参与当代激进民主政治论争就成为检验承认理论能否成为社会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文章就承认理论与激进民主政治的关系问题做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国用行的纪年方式,一向是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并行。1950年废除了年号纪年,而代之以公历纪年:干支纪年,则随着农历而被保留下来。可是,干支纪年的来历,至今还是若明若暗,不时有异说出现。本文就其萌芽、发展、过渡到定型的过程,予以概括的叙述。  相似文献   

6.
1930年代,沈从文先后发起了“京海之争”“反差不多”等一系列文学论争。当我们重返论争所发生的历史现场,将两次论争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考察,可以发现:“京海之争”并非“京派”与“海派”这两大文学流派之间的正面交锋,而是由沈从文独自代表北方作家群体(京派),与居于上海的作家群体(主要是左翼作家)展开的一场关于政治、商业与文学之间关系的大讨论;“京海之争”的真正肇始也不是沈从文的《文学者的态度》一文,而是他的另一篇文章《论“海派”》;同时,沈从文发起“反差不多”论争的真正意图与“京海之争”一脉相承,都是旨在通过批判文坛普遍存在的“差不多”现象,凸显以自己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之独特价值。藉由系列文学论争,“京派”这一“作家群体”正式浮出历史地表,而沈从文作为后期“京派”文学的代言人,其创作观念和文学理想也日益凸显,并逐步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坛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学论争显然是沈从文主动选择的一种“自我经典化”的媒介策略,无论是在“京海之争”中强烈批判“海派”作家“玩票白相”的创作态度和“商业竞卖”的恶劣风气,还是在“反差不多”论争中激烈指责以左翼文学阵营为代表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倾向,其背后潜藏的都是沈从文强烈的“自我经典化”意识,他实际上是想要借助群体的力量,让自己代表和引领的自由主义文学理念脱颖而出,以完成在中国现代文学场中的站位,进而为自己念兹在兹的“伟大中国文学作品”指明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史学界,对渤海纪年的研究,是有很大成绩和贡献的,先后编制出多种渤海纪年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金毓黻先生《渤海国志长编》中的渤海《年表》。近两年出版的方诗铭编《中国历史纪年表》,陆峻岭、林幹合编的《中国历代各族纪年表》,关于渤海的纪年,几乎同金先生所编渤海年表完全一样,只是根据《贞惠公主墓志》,对大钦茂的纪年,增加了“宝历”的年号。这些年表,由于史料缺乏,难免判断失误,致使与史实不符。  相似文献   

8.
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第一、第二课题都是利用古代天象以确定三代纪年的。本文试用古代日食以确定夏商周的三代纪年,请有关专家、学者给以核定。一、夏代仲康日食《竹书纪年》载,夏代仲康“5年秋9月庚戌朔,日有食之”。纪有年月日,无纪时。此次日食,除《竹书》所载外,《尚书叫胤征》也有记载:“惟仲康肇位四海……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纪有月日时,无纪年。《左传》昭公17年引《夏书》日:“辰不集于房,瞽奏鼓,…  相似文献   

9.
刘海平 《云梦学刊》2009,30(4):132-134
“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等术语均基于农历而得,所以“2002年的第一场雪”中的纪年应以农历为准。我们应注意公历农历的换算问题。以及由公历农历共存所引起的节日、生日的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直至今天,始终摆在中国人,乃至世界上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专家、学者面前的一个既旧又新的课题,是一个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不可迥避的问题.1840年鸦片战争始,一个泱泱大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开始坠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坚船利炮打得东方的古老帝国体无完肤.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为什么做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却被西方殖民主义者,带着用中国发明的火药制造的大炮,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导航的坚船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个问题困扰着中国的有识之士.这些志士仁人在苦闷彷徨后,从开始仿造外国的船炮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引发了一场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论争,由此拉开了中国近、现代化中如何评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论争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史上,“中”、“西”、“体”、“用”四个字的排列组合的争论不休: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就是这场文化论争的具体表现.进入本世纪,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