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西元纪年的局限性和在我国的不适用性,从提高华夏民族凝聚力、增进海外华人归属感、丰富世界纪年文化多样性、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论述了恢复传统纪年的必要性。作者提出:一方面,多数传统纪年方法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另一方面,我们对年号纪年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文章认为,年号纪年符合中国老百姓期待吉祥如意的传统习俗,有利于传承中国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恢复年号纪年,要继承重视纪年的思想文化传统,要舆论先行。宪法则为恢复年号纪年留出了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2.
周到 《社会科学论坛》2007,(18):143-151
本文分析了西元纪年的局限性和在我国的不适用性,从提高华夏民族凝聚力、增进海外华人归属感、丰富世界纪年文化多样性、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论述了恢复传统纪年的必要性.作者提出一方面,多数传统纪年方法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另一方面,我们对年号纪年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文章认为,年号纪年符合中国老百姓期待吉祥如意的传统习俗,有利于传承中国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恢复年号纪年,要继承重视纪年的思想文化传统,要舆论先行.宪法则为恢复年号纪年留出了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3.
王锟 《晋阳学刊》2004,(2):34-37
在传统专制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中,孔子与现代政治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知识分子争论的焦点。回顾20世纪思想史上的这些争论可以看出,由于政治的、民族的、情感的、学理上的原因,不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简单地将孔子传统等同于封建专制政治加以否定,还是文化保守主义者肯定孔子传统与现代民主政治的一致性而加以保存、发扬,他们都是在肤浅的、形式上的讨论,并没有深入细致地研究。相反,以林毓生、墨子刻为代表的海外中国学家,揭露了孔学与现代民主政治之间的矛盾和困境,并指出了转化的途径,对于我们今天重新思考这些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恩来 《理论界》2009,(11):152-153
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是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巨擘。对这样的结论,虽有人怀疑乃至否定,如西方的黑格尔、中国的秦始皇和文革中的毛泽东,但来自他们的嘲讽、扼杀和批判,均未能达至预期目的。近些年来持续兴盛的孔子热、  相似文献   

5.
6.
宗庙祭祀与孔庙祭祀,是封建王朝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帝王的宗庙祭祀与孔庙祭祀,更多从极端意义上凸显了封建王统使祭祀直接为其功利性政治目的服务,并高度满足帝王个人私欲,唯我独尊,凌驾、卑视儒家教统的历史真实;谶纬中的神化孔子与孔子崇拜,也从极端意义上更多体现了在封建王朝政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儒家以教统本位视野看待教统与王统关系,要求制衡专制王权、依托孔子以自高的政治意欲情结与谋略手段.从"圣"、"儒"起源的同一性及封建王统与儒家教统的分合演化契入,对比研究两汉时代的宗庙祭祀与孔庙祭祀、孔子崇拜,将有助于更为全面、客观、准确、深入地认知封建王统与儒家教统既相互依存又矛盾斗争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7.
丁四新 《中州学刊》2023,(12):111-117
在《尊德义》篇中,孔子提出了“尊德明伦”的道德主义的政治和伦理主张。在《六德》篇中,孔子提出了六位说和三大法说,系统地总结和建构了中国古代的位分伦理学说。在《成之闻之》篇中,孔子提出了求己反本的修身哲学,并将天常与六位贯通起来,意义重大。在《性自命出》篇中,孔子提出了“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的重大命题,贯通了生性和天命两者,构建了性命论学说,为儒学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石。在《穷达以时》篇中,孔子对时命与德行作了分判,高度肯定了德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唐虞之道》篇中,孔子提出了“禅而不传”“利天下而弗利”的尧舜王道的政治理想。总之,孔子思想在郭店儒家竹书中得到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孔子与儒家关系新论——以《汉志》为主要考察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汉书.艺文志》为主要考察文本,我们可以厘清"儒"和"儒家"这两个涵义不同的概念,进而探究对"儒家"所具有的三重指称。因此,与传统观点不同,孔子实际上并不属于儒家,解读孔子的思想应该跳出"九家之术"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9.
孔子很重视死亡问题。在《论语》中,孔子主要从两个层面探讨死亡问题:一是人死之后,如何对待死者的问题,主要是“葬之以礼”与“祭之以礼”;二是如何去面对死亡,即面临死亡时人的价值选择问题,包括“朝闻道,夕死可矣”和“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奚刘琴  刘志华 《理论界》2007,8(6):188-189
本文以冯友兰不同时期的孔子观为例,探讨儒学在近现代中国的曲折命运。在儒学逐渐滑落的近代,冯先生对孔子进行了理性公允的评价。在孔子儒家的地位每况愈下的五六十年代,冯先生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孔子儒学做一些辩护。“文革”时期,孔子儒学被批得体无完肤,冯先生不得不做出一些违心之论。“文革”结束后。孔子儒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冯先生也对自己的孔子观做了反思与总结。冯先生孔子观的变迁正代表了儒学在近现代中国走过的这样一个由逐渐消沉到被打倒在地,最终又更新发展起来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新现实主义小说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文章认为新现实主义有其现实品格,勇于真 实地反映社会改革与人民生活的历史全景,真实地反映改革中国企和农村所遇到的前所未有困难,贴近生活, 贴近人民大众,是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理想民主与现实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具有两种不同形式即直接民主和代议制民主。尽管直接民主在现实政治中已经基本不具有可行性,但是它并没有完全退出政治领域。代议制民主是现代民主国家的现实选择,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限制自身优越性的负面因素。就民主政治而言,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存在把直接民主与代议制民主结合起来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就二者的相互关系而言,我们应该仅仅把直接民主作为代议制民主的一个前提或者是有益补充,而不能够把它看做是代议制民主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3.
“透过现象看本质”一直被视为认识论的经典思维 ,它预设了一种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等范畴的先验性存在 ,认识直接就是主体对客体绝对本质的认识。但是得益于康德现象学认知的马克思历史认识论则一举粉碎了这种认识的直接性 ,提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认识论命题 :认识主体与客体并非是一种先验性的存在 ,而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与此相连 ,认识主体与客体是一同作用于人的认知结果的。这就要求一种革命的批判的实践介入其中 ,摒弃认识理性的原子式的个人直观及其虚假优先性 ,以达到一种社会地完成了的历史性认知结果  相似文献   

14.
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本体论是历史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注的是"历史是什么"以及"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史实与史料的关系,即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的关系问题.研究表明,历史记忆分为自然事件历史记忆和社会事件历史记忆两类.自然事件的历史记忆是有局限性的、不完整的.社会事件的历史记忆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和谐性的历史记忆,另一种是冲突性的历史记忆.在冲突性的历史记忆中,应该存在两种以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历史记忆.仅仅存在一种历史记忆,意味着它可能是强权的结果,或非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5.
陈新 《文史哲》2002,(1):112-117
人们在日常意识中理解的“历史”,并非原始的历史实在,而是经过思维加工的产物。人类的行为产生了原始经验,极少一部分原始经验通过思维进入历史。这一过程不仅使原始经验转变成历史经验,也使思维本身成为历史思维。由于我们的认识只能意识到被思维加工的经验,因此原始经验的存在只是一个逻辑预设,它使描述历史经验与历史思维的共生状态成为可能。原始经验进入历史思维的过程,也是历史经验的概念化过程,即历史经验在历史思维编织下的生成过程。由于历史思维能够按不同的结构与技巧来编织历史经验,这就使历史经验的概念化具有多种可能性。因此,被人们认可的历史本体,实际上是历史思维活动存在的概念化多样性可能中某一种可能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政治是政治现代化的应然目标与方向。现代性政治的兴起和成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印度学者帕萨·查特杰描述了印度现代性政治的历史和现状,指出:如果把政治有限性置于西方现代性理论背景下进行审视,西方政治学的三大逻辑——公民社会、普遍意义的公民身份和民主政治很难适用于非西方国家。从现代性政治到现实的大众政治,从精英政治到底层政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是内部和外部效应兼有的系统。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必须建立个人、企业与政府三位一体,以各自利益为导向,并以互利关系相联结的有效运行机制。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存在政治、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现实障碍,从宏观、区域和微观三个层面加以分析,可以重点归结为效益动力机制、价格导向机制、产业组织机制和协同运作机制四个方面的机制障碍。本文分析了这些障碍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劳动实践的生态内涵,即劳动实践的生态本质、生态尺度及生态功用.从这个层面看,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就是生态劳动实践观.认真解读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态型社会规范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制定外交政策和指导外交实践的指南,是我国外交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其外交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对我国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安全以及国家统一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能源安全日益突出。为了积极应对,中国开始关注与能源相关的地缘政治因素的变动,在双边乃至多边关系中突出以能源合作为特色的“能源外交”。虽然中国在开展能源外交时有其潜在优势,但也面临着挑战。因此,我们应该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重塑形象为中心,以对能源地缘政治和相互依赖的认知与实践为两个基本点来构建中国能源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