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南词叙录》是宋、元、明、清四代专论南戏的唯一美学著作,在中国古典戏剧批评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其著者徐渭,生活和活动的年代,正是北杂剧衰微,南戏兴起的时期。戏剧批评与理论,较之唐宋,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北杂剧的创作、表演诸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唯独南戏的研究,无人问津。而徐渭于1559年撰成《南词叙录》,不仅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戏研究的空白,而且继承、发展了前代及同时代人的先进的戏剧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王育红 《兰州学刊》2009,(11):198-201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四大南戏、《琵琶记》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原貌,其中大量使用诗词俗语,与南戏的生成、宋代启蒙读物的广泛传诵、唐代近体格律诗的影响以及宋代的科举考试都有密切关系。剧中的上场诗和下场诗,又与南戏程式、剧本结构相关。诗词俗语富有哲理性和形象性,增添了南戏语言的表达色彩,加强了表演效果。编剧者自作的诗词多能结合角色的特点,与剧情浑融。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体现了南戏的品格。  相似文献   

3.
诸宫调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说唱艺术。本文详细论述了诸宫调与其他一些说唱艺术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宋元戏曲的影响,以期对进一步研究诸宫调的形成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深入研究中国戏曲史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南北曲联套论略周维培南北曲的曲牌联套,远绍宋代乐曲构成方法,近承金元诸宫调联套规则,在自身发展中经过剧作家、曲师和演员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独特的体制。据王国维等人的考证,宋代乐曲中以不同旋律的调式音乐组合成长篇乐曲的类别,主要有三种。第一类是宫廷大曲...  相似文献   

5.
诸宫调属于说唱文学,它的作品,本是供艺人作场时说唱用的底本,也是一种“话本”。明代以后,诸宫调不再在勾栏瓦舍中演出,没有人会按谱说唱诸宫调了,它的作品才由说唱文学变为案头文学。诸宫调说唱的失传,至今六百多年了。宋、金、元时代说唱时的情形,各书缺乏记载,我们只能根据有关资料,管中窥豹,就所见的一斑推测其全貌。冯沅君先生《古剧说汇》指出:“《水浒》中的白秀英所演奏的是诸宫调。”她的判  相似文献   

6.
姜洪伟 《阴山学刊》2005,18(6):22-25
<贩马记>是李健吾进行话剧民族化改革的一个成功尝试,它巧妙地将南戏的一些重要特征吸收进话剧,创造出传奇剧这种新类型.李健吾在使用"南戏"与"传奇"两个概念时,并不严格加以区分.他把自己的戏叫作"传奇",并试图吸取南戏的精神在形式、时空背景、人物设置、情节构造、意境以及语言等方面继承南戏.  相似文献   

7.
对于南戏研究的回顾,笔者读到过两篇文章:一为赵景深《过去对南戏研究的成就和缺点》,一为孙崇涛《中国南戏研究之检讨》。前者着重分析、批评当时已刊行的赵景深《宋元戏文本事》、钱南扬《宋元南戏百一录》、陆侃如、冯沅君《南戏拾遗》等三种南戏研究专书;后者重点在于说明南戏研究各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某些分歧意见发表议论。本文则准备就南戏研究各阶段的特点、方法及其得失作初步探讨,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琵琶记》号称南戏之祖,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在高明的《琵琶记》之前,南戏至少已经有了将近两百年的历史。什么叫南戏?南戏,就是从北宋末年南渡初年开始,一直到元末明初,流行于以浙江温州一带为中心的南方农村和城市(主要是江、浙两省)的地方戏。所以它又称“温州杂剧”  相似文献   

9.
温斌 《阴山学刊》2012,(1):41-46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在体制功能、主题设置、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倾力创新,把婉曲细腻的张生和莺莺的曲折恋爱的世俗故事与金代草原文化和汉民族传统文化杂糅共生的文化背景密切联系起来,构成了更为复杂多元的文化交汇与更深层次的人生追求相互支撑、促进、对立、矛盾的人文景观,为王实甫《西厢记》的卓然独秀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而这些变化主要来源于女真民族婚俗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戏剧研究的缺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戏剧研究是本世纪初始创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得到国家的重视 ,学术研究有了空前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 ,在某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上 ,尚有较大的欠缺。例如详于作品作家 ,察于表演现象 ,而疏于戏剧构成、结构、体制的研究 ;以曲 (腔 )史为戏剧史 ;在学科的建设方面 ,还存在注重现象而缺乏理论思维的问题 ,等等 ,值得研究界注意。  相似文献   

11.
何静 《齐鲁学刊》2012,(3):20-25
王阳明尽管有着不同于朱熹理学的心学架构,但其思维模式、问题意识乃至立论都深受朱熹的影响。阳明心学对朱熹理学的扬弃主要体现在:扬弃朱熹的理本论和心性论,建立良知(心)本体论;摒弃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先后提出诚意格物论和致知格物论;去除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提倡知行合一论;借鉴朱熹的立志、静坐、存养和省察的工夫论。  相似文献   

12.
试论儒学中的子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辉  杨立民 《文史哲》2003,(1):22-25
孔子作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上古文化传承者和中古文化开启者 ,彪炳千秋 ,他教授过众多弟子 ,其中子贡能力最强 ,成就最大 ,正是他真正地理解了孔子 ,学得了孔子的精神学问 ,也正是由于他 ,儒家学说才得以发扬光大 ,并逐步走上政治舞台。但是 ,子贡在孟、董、程、朱儒学系统中的地位并不高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孔子对子贡的多次批评应该是主要原因。实际上 ,子贡在儒学传承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明嘉靖年间著名的曲学家,李开先的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戏曲功能方面,他认为戏曲是抒发悲涕慷慨抑郁不平之衷的工具,对戏曲功利观不无匡正;在戏曲本体论方面,他认为戏曲源远流长,南北有别,文辞尚俗,崇尚金元,对戏曲本色论有推波助澜之功;在戏曲演出上,重视演员、乐工、伴奏乐器对戏曲表演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强调场上之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戏曲传播学、史料对比及美学等理论探讨广昌孟戏中民歌时凋的遗存与特质,着重分析了明清戏曲中遗存的民歌时凋元素问题,重点对明万历以后流行的《驻云飞》、《山坡羊》、《锁南枝》、《傍妆台》、《寄生草》等时调,以及清与近代的小曲《夫妻观灯》等六支民歌时调的曲牌音乐体系进行了考辨分析,以冀解读明清地方戏曲民歌时调的遗存与特质。  相似文献   

15.
以“写意”为其根本特征的古典戏曲,追求意境,是其创作的核心与宗旨。古典戏曲意境的创造是“情、景、事”三者的交融统一,并通过自然明白的表达和表演,在有限的境中表现无尽的意。它是抒情与叙事结合的综合艺术,提出“情中出景,景复含情”的创作原则。它是再现与表现结合的艺术,创造出“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利用象征、夸张、虚拟等艺术方法写境,造境,创造形象,并追求“象外之意”,营造出意犹未尽的戏曲意境。从而形成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的东方戏剧艺术的特色,跻身于世界三大古戏。  相似文献   

16.
常锡滩簧传播到苏州后,演变成"苏滩"。在昆剧的影响下,苏滩又分化成"前滩"与"后滩"两种艺术表现形态。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苏滩救助了频临死亡的昆剧,昆剧也帮助苏滩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剧种。五十年代之后,活动于苏州的两个剧种的关系依然非常密切,演员都是昆、苏剧目兼修兼演,表演技艺则相互影响。然而在近二十年间,受到政府与社会高度重视的昆剧却疏远了苏剧。  相似文献   

17.
屈原《九歌》以“九”作题名,以“九”作歌节名,以南楚王乐的九大神曲构筑《九歌》的整体篇章,塑造了南楚九大神灵形象,其哲学内涵皆出于《周易》。  相似文献   

18.
百年《西游记》作者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游记》作者研究大体经历了无作者,推衍作者为丘处机、吴承恩;否定邱处机,考订作者为吴承恩;否定吴承恩,寻觅新作者的探索历程。新的探寻沿着3个方向展开:由作序者、校者“华阳洞天主人”寻找作者;将目光移向“王府”、“八公之徒”;认定此书必为道士——丘处机之门徒所作。在不断否定中推进,思路愈开阔,偶有新资料发现,然距确定作者尚远。  相似文献   

19.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唱、念、做、打"是该门艺术的基本功。其中,"做"、"打"均与武术有着直接关系,"武戏"的形成更是离不开武术。传统戏曲的早期形态——傩舞、百戏均受到武术的影响。由唐代至明朝,中国戏曲在表演形式上也借鉴了武术的格斗技法。由于传统戏曲在表情达意上的直观性,使之不仅能天然地吸纳武术动作,而且还能补充戏曲表现手法,推动戏剧情节的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