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华 《学术探索》2002,(2):87-89
非洲大陆带给世人的 ,不仅是它那奇特而秀丽的自然风光、古老而神奇的文化艺术 ,同时也有那连绵不断的冲突与战争以及伴随而来的惨绝人寰的种族仇杀。近年来 ,非洲再一次揪动了世人的心弦 ,因为我们看到 ,艾滋病正以灾难性的后果肆虐着非洲大陆 ,成为非洲乃至全世界人民一个亟待解决的棘手难题。本文着重对非洲大陆艾滋病肆虐原因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2.
论文化的互通性与差异性对中非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传播与文化交往日益呈现全球化趋势的今天,国家间与民族间的文化特质之传播和相互了解,对国际关系的结构形态的影响正越来越突出.相对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力,中华文化在非洲大陆尚处于弱势.中非双方能否在文化上更有效地相互认知和交流互鉴,中国文化的优秀品质能否在非洲大陆有效传播并因此而在非洲大陆塑造起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对于中非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也日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分处于东亚世界和热带大陆的两种文化,中华文化与非洲文化既有诸多的相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的差异区别之所.如何理解中非文化之异同,既挖掘中非文化之共通性以拓宽中非合作的共同基础,又清晰理解中非文化之差异性而相互包容相互欣赏,对中非合作关系的持续发展,对中非民间往来的持续推进,皆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苏联与中国革命的特殊关系 ,苏联一直是中共内外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战末期 ,由于苏联推行与美国共同支持蒋介石和平统一中国的对华政策 ,中共期待苏联支持并争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希望落空。在不可能得到苏联支持的情况下 ,中共对苏联对华政策灵活反应 ,通过利用苏联与美蒋之间的矛盾 ,阻止了国民党独占东北的计划。 1946年春 ,在美苏冷战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中共正确把握时代脉搏 ,科学决策 ,与国民党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 ,最终保证了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4.
正马达加斯加是非洲岛国,位于印度洋西部,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全岛由火山岩构成。作为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至今仍保留有侏罗纪时期地貌。它并不像电影里描绘的那样狂野,这里并没有非洲大陆那些大型动物及猛兽。而活泼灵动的各种狐猴、多彩多样的变色龙、笔直参天的猴面包树才是这里  相似文献   

5.
作者从前苏联档案资料入手,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与苏联学者观点不同的是在肯定解放战争时期苏联曾给中共以支持的同时,又指出了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所持的冷漠、怀疑态度。其既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令中共与国民党和谈,阻止将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又表现在屡次推迟毛泽东访问苏联的行期,使毛泽东在建国前访苏要求未能成为现实。文章还对苏联对中共所持的这种态度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并进而指出在1949年后中共与苏联的实际接触中,既得到苏联很大支持,又有差异和分歧,这恰恰成为日后两党乃至两国之间矛盾和争论的滥觞之一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向把对外经贸的重点放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南洋诸国,而与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交往一直较少。目前,我国同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关系有明显改善,这为我们拓宽对外经贸业务提供了广阔的新领域。去年以来,根据国务院《关于我国地方外贸企业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相应机构建立直接经贸关系的通知》精神,我们就对苏联开展经贸业务问题与我国经贸部、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经济贸易咨询中心的有关同志以及在山东大学的苏联留学生等进行了接触,同时也与苏联海参崴、滨海区纳霍特卡市、全苏外贸驻远东主  相似文献   

7.
《野草在歌唱》中的空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娜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6):60-61,56
本文探索小说从弱势群体的生仔空间为视角反映殖民和父权制对非洲大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东北抗联1940年同苏联远东军建立国际间相互支援与合作关系,1941年始主力部队移到中苏边境地区,在苏联境内建野战营和教导旅进行政治、军事训练和整风学习,1945年随苏军解放东北。这段特别时期国外国际关系和历史学者特别是抗战后期东北国民党“接收”大员们声称:真正东北抗联早垮了,跑到苏联去的人是因为在东北吃不了苦,吃面包、喝牛奶享清福去了;提出东北抗联被苏联人收编、穿苏联军装、出入苏联边境当间谍,连国籍都值得审查等论点。这是对与东北抗联血肉相连的中国东北父老兄弟的亵渎和对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的曲解。1941-1945年东北抗联究竟为什么到苏联去?他们在苏联做些什么?这段历史似乎迷雾重重。“文革”中不少东北抗联老战士被打成“苏修特务”,蒙受不白之冤。鉴于此,作为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学者有责任尝试解析清楚。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颜利 《江汉论坛》2007,3(11):5-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突破,前者与后者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正确认识、科学分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就要把它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要用唯物史观来科学评价,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0.
1987年1月5日至26日,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赴苏考察组在苏联进行考察访问,其中心内容是近年来,尤其是苏共27大以来苏联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进展。我们访问了莫斯科、梯比利斯、基辅、列宁格勒四个城市。在莫斯科访问了苏联科学院社会主义体系经济研究所、苏联经济研究所、中央经济数学研究所、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国家劳动和社会问题委员会、苏联部长会议国民经济管理学院、莫斯科大学经济系、苏联远东经济研究所、苏联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经济分部等单位。在梯比利斯访问了格鲁吉亚经济和法律研究所及格鲁吉亚国民经济学院,参观了格鲁吉亚电力机车厂。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五年十月,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匈牙利三国的哲学学者分别前来我国,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十月十五日,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布洛夫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苏联哲学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同志举行了座谈会。布洛夫着重介绍了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建制及目前的主要研究课题、研究方向、课题协调等方面的情况,并谈到一九八七年将在莫斯科召开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会议,他希望中国学者出席这次大会。  相似文献   

12.
张威 《兰州学刊》2008,4(2):151-153
冷战之争,是国家权力之争,是制度优越性之争,更是社会先进性之争。苏联在冷战中的结局并非是苏联在军事上为西方所败的结果。苏联民众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抗之后基于观念的变化而产生了对苏联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进而导致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内在演变是苏联崩溃的根本原因。“强大国家”与“弱小社会”的巨大反差是冷战之于苏联解体的最好注脚。苏联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与现实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健全的、平衡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不仅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惨痛教训。更是我们思索冷战的终结为什么会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相联系——这一时代命题的出发点所在。  相似文献   

13.
邓永华 《南方论刊》2010,(10):60-62
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改革中,倡导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实质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叛,是改良的资本主义。以其为理论依据而进行的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共产党的解散、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灭亡和苏联的解体。  相似文献   

14.
丁海力 《学术研究》2003,(12):153-153
2003年10月27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举办了第5期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本期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苏俄哲学专家贾泽林教授做主题发言。他报告的题目是:苏联哲学——过去·现在·未来。 针对“苏联哲学”的过去,贾教授首先对“苏联哲学”和“在苏联的哲学”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明  相似文献   

15.
于春苓 《北方论丛》2010,(2):112-116
苏联时期的石油公司是在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石油公司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关系背景,使苏联石油公司对东欧经互会及西欧的能源贸易,打上了冷战的鲜明烙印。石油公司在获取经济赢利的同时,还担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利益的责任。冷战中的苏联石油成为其经济发展与外交决策的重要因素,石油公司的能源外交增强了苏联经济实力,石油公司所实施的能源外交与苏联的对外政策相呼应并对其整体外交战略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著名高尔基研究专家陈寿朋教授,最近以高访学者身份留学苏联。在留学期间,陈教授访问了苏联科学院高尔基文学研究所,受到该所所长费·库茨涅佐夫的热情接待.在所长的亲自安排下,陈教授与该所研究高尔基的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对近年来国际高尔基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交换了看法,提出了高尔基学研究中许多重大课题. 参加座谈的有苏联语文博士、苏联科学院版高尔基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斯坦尼斯拉夫·华西里耶维奇·扎伊卡,苏联语文博士、高尔基档案馆馆长符拉基米尔·赛尔盖维奇·巴拉霍夫等。下面是根据现场录音记录整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姚颖 《学术论坛》2008,31(1):66-68
苏联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编纂与考据已成为历史,但这一工作并未终结,其成果为世界各国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学者所重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学者仍在继续这一努力.探究苏联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编纂与考据问题,应从其准备工作开始,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与历史考证版的编纂历程,兼论苏联马克思恩格斯文献考据成果,从中探索有益于我国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编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8.
苏联走上军备竞赛之路的原因与后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联走上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军备竞赛之路,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展超出本国国防需要的军备,给苏联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国内史学界以往在对二十年代历史的研究中,凡涉及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者,大多偏重于南方,而对苏联与中国北方革命运动的关系则缺乏研究。在大革命前后苏联与冯玉祥曾有过一段不成功的合作。本文在对这一合作作一历史论述,在补既往研究之缺的同时,着力于以下两个问题的分析:(1) 从合作的条件及双方动机分析合作基础之脆弱;(2) 从共产国际、苏联在中国南北方的活动分析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苏联对华政策的得失。  相似文献   

20.
王燕 《东岳论丛》2008,29(3):196-198
陈独秀与苏共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欢迎、合作到怀疑、批判的演变过程。在晚年,陈独秀对苏共的党内状况和苏联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苏共党极端缺乏民主、苏联的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等重大问题。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对我们今天进行党的自身建设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