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对先锋派的理论批评中,本雅明把马克思主义和感官知觉联系起来,发展出一种具有独特先锋意义的“艺术的政治化”批评模型.本雅明肯定了先锋派的形式革新及其颠覆资产阶级文化霸权的力量,但是他认为先锋派未能摆脱静观大众的生产,因此如何摆脱静观大众的生产、如何积聚集体的革命能量成为本雅明先锋派理论批评的主题.本雅明提出艺术家在现代文化生产中必须努力革新媒介形式和技巧,以消除艺术家和无产者大众之间的界限.他试图说明艺术家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如何定位自身实际成为艺术政治化的关键问题.本雅明强调现代技术不仅改变了艺术的媒介形式,而且改变了无产者大众的感知,因此艺术的政治化意味着艺术必须满足大众感知的需要,改变大众的感知和接受态度,从而生产出革命的大众.  相似文献   

2.
在本雅明的艺术思想中,有着对读者接受层面的独特认识和强调.他把作品的写作者、接受者纳入统一的阅读活动中,让接受者转化为写作的合作者,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共同进入艺术生产的流程之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接受理论.在20世纪以前的整个西方文论基本忽略对读者接受研究的情况下,他的这一理论开启了西方文论中读者研究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与启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当代文论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新时期我国文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点有某些契合,或者说中国新时期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路径与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某些思路上有相当的一致性.其影响的领域主要包括:艺术与美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艺术的人文精神的失落与拯救,后现代语境及其现代性问题,从美学的革命、从审美乌托邦向更广阔的文化领域的转向,大众文化问题,生态文艺学和生态美学问题,后马克思主义话语等等.  相似文献   

4.
辩证的总体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重建马克思的革命的辩证法一个重要武器.选取其中的代表人物早期卢卡奇,本雅明和阿多诺为典型,探讨他们之间的总体性思想的继承关系:早年卢卡奇接受了齐美尔为代表的物化思想,却保持了一种乐观主义的革命总体性思想.而本雅明则是认同他的观点,认为艺术能够发现真理,承担了总体性革命的角色.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不仅继承了对总体性真理的信仰,又无奈的将总体性的拯救力量摆在艺术身上.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算起,中国翻译、介绍和评论本雅明,已有二十年历史.然而,本雅明研究中依然存在不少语焉不详之处,对"光晕"概念的理解便是其中之一.本雅明究竟是何时开始论述"光晕"概念的?如何理解本雅明谈论"光晕"的几段文字?什么是"光晕"概念的本义和转义?关于这些问题,学界还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我们常能见到"人云亦云"的现象,甚至"以讹传讹";还有一些译文中的句子,对原义至多只能猜猜而已.  相似文献   

6.
本雅明对视觉文化的思考中最重要的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讨论视觉技术变革对艺术的影响.以(机械)复制技术为代表的视觉技术成为视觉文化来临的技术支撑,大众传媒技术已深刻影响到艺术(文学)写作技巧,作家也由此而成为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在机械复制技术主导之下,艺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传统艺术的新变,另一方面则是新艺术样式的出现(全景艺术),并由此引发整个艺术生产机制的变革.更为重要的是,本雅明将自己与超现实主义息息相通的艺术气质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意象的辩证法”的理论运思方式,将拱廊视为资本主义的纪念碑/废墟便是其最为经典的辩证意象.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论》(以下简称《文论》)是上海社会科学院马驰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也是他长期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又一结晶。倘若我们暂且搁置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论争,可以发现,如果说"西马非马"的  相似文献   

8.
赵睿 《兰州学刊》2007,2(1):76-79
本文提出应重视马克思主义文论在研究党的知识分子问题时的重要性,它是党的知识分子理论的一个重要依据.文章在简要分析文论后,着重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特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文论与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化研究的学者率先建构了本雅明和阿多诺在大众文化上二元对立的观点.他们认为二者在三个方面有较大分歧:其一,本雅明看到了大众文化中所蕴含的公众反抗的积极潜能,但阿多诺则完全无视这一点.其二,本雅明看到了媒介技术积极的向面而阿多诺则不承认这一点,后者是典型的技术决定论者和悲观论者.其三,本雅明的政治立场更接近布莱希特而非阿多诺,前者倡导艺术的政治化来反对法西斯的政治美学化,而后者则认为必须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否则艺术将无法摆脱政治宣传的下场.然而,回到历史的语境,这三个论点都站不住脚.相反,多个证据表明,本雅明是文化工业理论的开创者,阿多诺等学者只是在不断地顺着本雅明的思路拓展这一理论.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阴暗基调,只是因为对纳粹和反犹的过度敏感,导致其夸大了进步主义时代之后美国的大众社会与文化的极权特征.  相似文献   

10.
黄春燕 《学术研究》2005,(7):116-119
本雅明以别具一格的文化批评方法实践批评家的"谋略".对艺术界的深刻洞察总是使其能够在词汇中接续与社会历史的内在关联,词汇的阐释抗拒了体系的构建,这种方法体现出一种怀疑知识而追寻真理的态度.诸如灵韵、震惊、寓言等被印上本雅明独特标记的词汇,在人们不断接近真理的路途中具有了意义.这启发我们在词汇中开辟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空间,以词汇连接起日益遥远的文化传统.本雅明将艺术置于世界这一文本中进行观照,又在对艺术现实的审视中探究大众的命运,希望大众在古典艺术品灵韵消散的欢歌中释放革命的力量,却又在对灵韵的追恋中悲悯大众经验的贫乏.他将城市生活凝结在有关巴黎拱廊街研究的意象交错中,而这些意象又在日常生活理论中延续了艺术与大众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理论发展进入一个活跃的概念反思和体系重建时期.文学理论文本在建国后经历了前苏联文论、本土传统文论与西方现代文论的碰撞、融会,理论文本的转型在不同历史阶段存在不同的范型构建,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阐释在不同时期、不同著者那里呈现选择上的差异."文学是什么?""政治的意义何在?"对于这些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直面的理论话题,解答的过程和结语本身构成理论文本的思想文化背景;文论核心概念的意涵迁移,显示着当代文学理论自身的历史性演变进程.  相似文献   

12.
"形式的意识形态"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体现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态度。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西马理论家对西方文论史和美学史上关于形式与内容之间关系问题进行反思,尤其是与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进行对话的结果。詹姆逊和伊格尔顿对形式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深入阐发,并将其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之中,从而使其成为西马文论的代表性理论之一。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中缺少对形式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致使其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减弱。吸收和借鉴西马的形式的意识形态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形式诗学应该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未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艺术生产理论是德国的本雅明首先系统地提出的,他认为艺术创作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一样,艺术家就是生产者,艺术品就是商品,而艺术创作技巧构成了艺术生产力。艺术生产者与艺术品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则又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它决定了人类艺术活动的特点与性质。显然,本雅明用生产、物化和商品化过程代替了艺术创造。生产与创造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从活  相似文献   

14.
本雅明的"光晕"概念十分复杂.结合本雅明的早期认识论笔记去分析,光晕是本雅明构建经验的基本原理,它与本雅明的语言认识论、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的划分关系紧密.光晕不仅仅是艺术哲学的术语,更是本雅明阐释经验与第一自然辩证关系的认识论概念.它揭示了经验片段中还原第一自然的潜在性,同时赋予了个体意识超越自身、达到充分认知状态的可能性.光晕代表的距离,是意识与第一自然的距离,也是意识与意识之间的距离,参考纯粹直接意向性,本雅明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超越哲学.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影艺术的日益繁荣,本雅明的电影理论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但他的电影心理学理论却很少有学者进行系统研究。观众接受心理是本雅明电影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观点,对这种不同以往的接受心里,他主要通过绘画与电影的比较而得出。大众的感知觉因为电影的出现而得到了深化,同时本雅明还对电影演员的心理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中,“视觉”是一个并不显见却又至关重要的议题.首先,技术作为本雅明艺术生产论得以展开的内在逻辑起点,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生成及其内在价值主要是以视觉的文化再生产方式得以呈现的.在一个关乎技术与文化再生产复杂关系的问题域中,无所不在的“视觉”因素成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其次,借助光晕与震惊、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政治审美化与艺术政治化等一系列关键概念,本雅明艺术生产论的现实功能指向问题,可以在视觉维度得到充分的揭示.最后,对于本雅明艺术生产论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中的理论效应问题,不仅要立足于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全球语境,更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文化生态,在视觉文化转向的视域中予以审慎考察.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文论作为一个跨时空、跨文化的复杂理论系统涵盖了诸多理论形态与思想文本.马恩经典理论文本是"马克思之后"诸多马克思主义文论言说所归依的原典,不同时代、民族、地域所提供的理论解读、重建的张力场,构成不同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干涉语境.从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个案分析看出,政治与美学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论元问题的历史形成,受各种现实语境及文本语境的限定,并随社会、时代文化变迁形成各具风貌的思想运行轨道.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算起,中国翻译、介绍和评论本雅明,已有二十年历史。然而,本雅明研究中依然存在不少语焉不详之处,对“光晕”概念的理解便是其中之一。本雅明究竟是何时开始论述“光晕”概念的?如何理解本雅明谈论“光晕”的几段文字?什么是“光晕”概念的本义和转义?关于这些问题,学界还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我们常能见到“人云亦云”的现象,甚至“以讹传讹”;还有一些译文中的句子,对原义至多只能猜猜而已。  相似文献   

19.
“灵韵”这一概念是瓦尔特·本雅明独创的艺术理念,在其艺术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对灵韵与摄影关系的思考,在不同的文本中也呈现出不一样的关系内涵。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从摄影的技术特征出发,认为摄影破坏了传统艺术的原真性和距离感,从而导致灵韵的消逝。然而,在《摄影小史》中,本雅明从将摄影视为独立艺术媒介的角度,通过分析观者与被摄者目光相遇过程中的惊诧体验,展示了灵韵如何从摄影中回归,这种灵韵体验成为过去与现在、观者与被摄者交流的纽带。这一观点在本雅明的其他文本,乃至罗兰·巴特的摄影理论那里都得到了呼应。文章通过重新审视本雅明的摄影理论,着重探讨本雅明关于摄影与灵韵关系,一方面拓展了本雅明“灵韵”的理论内涵,丰富对本雅明复杂身份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理解摄影媒介提供一个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灵氛是本雅明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距离感、真实性、自律性和崇拜价值等范畴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此为契入点,本雅明揭示了灵氛的内涵和意义,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充分肯定了复制艺术的成就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