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38-1943;年对重庆大轰炸的相关报道为话语文本,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出发,对媒介文本的内容进行分类和量化分析,从报道量,报道内容和报道走势三方面,探讨该报重庆大轰炸报道的新闻理念及运作实践,从一个侧面考察二战期间西方主流媒体上的中国抗战首都重庆形象.  相似文献   

2.
框架分析理论结构包括概念系统、议题内容定位、文本结构三个分析层次,适用于探索社会公共议题的媒介框架。本文以建构主义范式的框架分析为理论基础,通过建构一个多维的框架分析理论结构,检视近三年我国主流媒体雾霾议题的呈现模式。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较之财新《新世纪》较少采用"价值框架","科普框架"在媒体报道中占据大量比例,不同媒体对政府措施持不同态度,"党的新闻事业"和"专业主义新闻"呈现了较大的话语表述差异。这启示媒体应当在在环境报道中承担起责任,从"价值框架"、"主题框架"上完成对公共议题的建构及相应的社会动员,帮助公众形成正确的认识,讨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运用框架分析理论,以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的相关媒体报道为样本,对比了本地媒体与异地媒体对该事件报道所构建的框架。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政府在信息公开化的背景下,通过有效的媒体策略,获得媒体尤其是异地媒体近用权,成功实现了对公众和异地媒体的引导。  相似文献   

4.
作为非裔美国文学特有的一种修辞策略,喻指根源于泛非洲文化阐释体系。盖茨通过融合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概念,吸收和借鉴索绪尔符号学的分析模式和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的理论成果,创立了喻指理论。喻指理论立足黑人阐释学和黑人土语的修辞策略,以研究非裔美国文学中存在的隐喻修正、言说者文本、说话文本和重写言说者文本等四种双声文本关系为核心,发掘后辈文本对前辈文本的差异性重复和修正,将语言分析与文化考古相结合,揭示非裔美国文学的双声性和互文性特征,对黑人文学缺乏原创性的论调给予了理论回击,动摇了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白人批评理论的霸权地位,开辟了关注语言能指和文本关系的黑人文学批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运用媒介框架理论对2014年2月9日至16日央视报道东莞扫黄的19组新闻进行框架分析。研究发现,央视对事件的报道,总体上定位在依法治理色情嫖娼这一叙事框架中。报道凸显了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报道框架不仅十分契合法治中国这一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而且十分契合目前强调社会治理和反腐重要性的官方话语精神。但是,央视报道引发的负面舆论反应,也意味着在社会认同和价值观多元化、碎片化的时代,媒体亟需创新新闻报道策略,拓展新闻报道的叙事框架。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书写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华裔移民文化认同的变迁。以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三个最重要的空间维度,即空间的呈现、空间实践、呈现性空间,对照文本呈现的文化空间、家园空间、身体空间的生产,将空间生产理论“挪用”于文本的解读实践,探究《典型的美国佬》文本中女性人物海伦的女性空间意识。海伦在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和社会空间中的追寻和探索,是她在后现代时空下重塑自我的有益尝试,也是对跨地域文化价值观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1938-1943年期间<纽约时报>对重庆大轰炸相关报道的全文文本和相关新闻标题为样本,借鉴传播学的框架理论,并结合描述、解释和分析结论的三步法,通过对数据、典型内容、报道方式的分析,探讨该报在重庆大轰炸报道中体现出的新闻理念及特色技巧,从一个侧面考察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又是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沃尔夫冈.伊瑟尔,他的现象学文本阅读理论,主要关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另外,他还提出了"隐含的读者"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读者反应批评。文本与读者在阅读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成为伊瑟尔审美反应阅读理论的中心内容与核心理念,而具有鲜明现象学色彩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和"隐含的读者"则共同构成了伊瑟尔阅读理论的独特知识建构。作为对读者一极关注的文学理论,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界、美学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理论风暴,并实现了文学批评研究第三次重心的转移,即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并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中产生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以2013—2014年两年之间陕西六家报纸关于农民工主题的共计2166篇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文本分析,完成了陕西媒体关于农民工报道的时间演化规律分析,高频词汇统计分析。对以上两项计算机辅助文本统计的结果进行了话语框架分析,研究发现以"排斥性""对抗性"为主要特征的农民工"他者"化话语框架得到有效控制,但以"差异性"为主要特征的农民工"他者"化话语框架依然存在;农民工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特征鲜明,大众媒介建构了"工具"化的农民工框架。  相似文献   

10.
研究国外媒体关于中国女性形象的报道十分必要.运用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女性的报道进行了内容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其报道具有倾向性:关于中国女性报道的数量相对较少,特别是对农村女性的报道更是少之又少;报道议题更多集中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女性角色的定位多是消极、被动、令人同情的.文本分析也表明该报的女性报道存在着美国固有的意识形态和性别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华尔街日报》2005至2015年间对华为的有效报道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报道主题、报道视角、报道中的正负面内容三个方面,对《华尔街日报》就华为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旨在探究在全球化和中国跨国企业迅速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美国精英报纸媒体如何表征华为。通过对167篇有效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华尔街日报》在报道华为时构建了特定的经济结果框架、事实框架、冲突框架和道德框架。由于媒介受众倾向于从日常生活中的“媒介流”(media flow)中提取意义的碎片去建构个人的就某议题的理解,那么《华尔街日报》对华为的框架建构也将对受众产生影响,成为其对华为理解的意义建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采用责任归因、冲突、人情趣味、后果、道德价值、权力压迫、利益等七种经典的类型框架,对新浪微博有关"李刚门"事件的主要报道与评论内容进行框架分析,研究事件发展过程中各种框架的分布与消长,在分析主推报道框架与评论框架关联性的同时考察前者基调对后者立场的影响。研究表明:"李刚门"事件中新浪微博主推报道的框架分布比较均匀,而评论框架则集中于权力压迫框架。前者基调与后者立场之间的相关性呈现出明显的框架漂移,表明微博并未引导舆论而只是呈现了舆论。  相似文献   

13.
视觉化思考理论在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是国外环境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并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基于对·罗姆的视觉化思考理论的分析,将其"看、观察、想象和展示"的过程运用于环境解说牌的文本及配图设计,得出适用于环境解说牌文本创作的视觉化思考"6W"模式、配图设计的视觉化思考"SQVID"框架,以及可将文本创作与配图设计相结合的"四四法则",最后总结出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的"视觉化思考模型"。  相似文献   

14.
"文化转向"翻译激发了对林纾翻译的社会文化视角研究,然而此方面研究还比较薄弱。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框架在文本与社会文化关系中研究话语,对林纾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在此框架关照下,从文本向度、话语实践向度、社会实践向度对林纾翻译进行分析。研究显示,林纾的翻译在文本向度上具有传统与现代双重特性,这是译者在话语实践向度上对西方文学进行创造性改写和社会实践向度上顺应主流意识形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美国深度报道起源的真正时间应是19世纪70年代。从功能角度分析,100多年以来,美国深度报道先后经历了调查、解释和预测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调查型报道、解释型报道和预测型报道,而每一次功能跨越,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章搜集了TheNewYorkTimes中8篇关于世博会的新闻报道,借用wordsmith软件,以Fairclough的话语三维模式为理论框架对这些报道进行了批判性话语分析:从语篇的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揭示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帮助读者树立批判的阅读观,客观地看待新闻描述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族群现象复杂多变。根据族群发展理论,就美国族群多样性愈演愈烈的状况,分析了"熔炉"理论及其狭隘性、多元文化理论和它的局限性,以及多元文化与同化共存的必然性,并结合对美国族群关系发展趋势的探讨,指出美国族群关系呈多元化的同时,也同化于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8.
美国深度报道起源的真正时间应是19世纪70年代.从功能角度分析,100多年以来,美国深度报道先后经历了调查、解释和预测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调查型报道、解释型报道和预测型报道,而每一次功能跨越,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文章依据申丹的双重叙事理论,采取整体细读法,把宏观阅读和文本内部的叙事运动相结合,分析文本中存在的隐性叙事运动——对盖茨比的嘲讽、对叙述者尼克的嘲讽、对美国社会中优势群体对落后群体精神殖民的嘲讽,以及最为核心的人的存在——美国梦的延存。在成因上,受制于流行文化,社会历史语境,小说本体,阐释框架的共同作用,小说作者修改文本的内容,刻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得双重叙事难以被批评家发现。  相似文献   

20.
美国建国初期,以杰弗逊为代表的农业民主主义者主张以农立国,美国这一农业理想有着深厚的欧洲渊源,深受18世纪浪漫田园传统的影响。19世纪早期美国北方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使这一农业理想受到严峻挑战,但它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美国文化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重农神话",或曰"农业基要主义",其核心理念之一认为美国农民是公民美德的源泉所在,是美利坚共和国最为理想的公民,农民的声音就是民主与美德的声音;其二,农业是美国社会的基础,而且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其三,农业应该以一个家庭为单位,小型农场家庭是最理想的核心家庭,保护家庭农场是美国政府的重要职责。这些理念充分体现在了美国政府自罗斯福"新政"以来一贯对农业的各种形式的支持与补贴、对小型家庭农场的保护等传统,以及美国农业政策的浪漫化色彩之中。同时,重农神话产生的一些错误观念也使得美国农业政策呈现诸多弊端,政策范例的改革也因重农神话的存在而更加困难。因此,美国重农神话,作为政策制定背后的强大文化动因,对我们理解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和预测其将来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