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生门》是日本近代重要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著名代表作,于1915年在《帝国文学》杂志上刊发,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一经发表便引起当时日本文坛的轰动,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芥川龙之介通过这部作品借古讽今,探讨了在现实残酷环境中人性的善恶转变问题,以寄托自己对当时现实社会中人性冲突及利己主义的思考。文章依次陈述《罗生门》中所展现的人性冲突以及所折射出的利己主义思维,然后再深入探讨这两方面所体现出的小说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
伟大作家鲁迅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最早的中译者,而芥川也许是日本作家里最早评论鲁迅的一个人。芥川却还不知道他评论的就是鲁迅。一九二三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鲁迅和周作人合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其中收三十篇小说,鲁迅译十一篇。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鼻子》,是鲁迅译的。  相似文献   

3.
二元对立是文学结构主义批评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在结构主义批评中,二元对立不仅被视为语言符号系统的规律,而且被视为人类文化活动的各个符号系统的规律。对于霍桑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拉帕西尼的女儿》,评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通过对小说中4位主人公人物性格的二元对立的分析,读者可以发现小说表层结构下凸显的人性善恶的主题及霍桑对人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暂坐》这部小说从空间转换、人物叙事以及细节描写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了贾平凹的都市想象,隐含着作者独特的意识以及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小说在对时间、空间的描绘中体现出了贾平凹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独特位置,并从中可以窥探出中国现实主义的多样形态,这是研究贾平凹作品现实主义的有效通道.文章从《暂坐》这部小说入手,深入探讨贾平凹作品中的都市想象和现实主义,并对其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5.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通过对主人公———简.爱由最初盲目的人性到劳渥德学校神性的指导以及宗教观最后形成的心路历程的表述,展示了自己对宗教和人性极富个性的见解,从而使基督教新教意识贯穿了作品的始终。作者正是要通过这部作品倡导自己独特的宗教观:既符合上帝的意志,又能满足人性的需要———人性与神性的统一。当时一些学者认为《简.爱》无宗教意识的看法是对这部作品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后期,美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风格转变。亨利·詹姆斯对美国文学的现代主义转向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其代表作品《布莱庄园的怪影》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小说通过深入刻画人物精神世界来揭示生活本质的创作思想,加之独特的叙事内容与形式,使这部小说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在此从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神秘的哥特式风格、有限的叙事视角,以及语言的视觉化特征分析了亨利·詹姆斯《布莱庄园的怪影》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7.
严复不仅是著名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而且是19世纪末中国文学变革的先驱。他引进的进化论思想为文学观念变革提供了思想武器,确立了发展、变革的文学价值观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他与夏曾佑合著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把人性本体论引入小说领域,开“小说界革命”先河;他在《诗庐说》等文章中最早提出了文学审美价值论;他的散文吸收了西方论说文体注重逻辑论证的特点,被称为“逻辑文学”,在散文文体演变中起了重要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8.
《柏油孩子》是托妮·莫里森创作的第四部小说。这部小说塑造了表面看去体现植根于基督教和西方哲学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的类型化人物形象,但是小说的发展使得这种二元对立的疆界逐渐消解,莫里森通过这种方式体现了自己超越二元对立思维的诉求。  相似文献   

9.
爱伦·坡人性主题创作的问题意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明 《学术论坛》2006,(5):152-155
人性主题是文学作品中审美观照和价值观照的永恒话题,也是人类永远困惑不解的生命之谜。一个作家如果人性问题意识缺位,很难想象其作品会有深度的表达和恒久的魅力。被誉为“西方现代派的远祖”之一的美国作家爱伦·坡,以人性之丑恶作为审美对象的小说,表达了现代人无处逃遁的生存困境与人性危机。文章通过考察爱伦·坡在《泄密的心》和《一桶白葡萄酒》中对人性主题的深入而别具匠心的开掘,透视其创作背后的问题意识,进而揭示爱伦·坡小说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借鉴解构主义研究方法,通过对新武侠宗师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的解构分析,颠覆了以往金庸小说研究中对其小说结构和主题的理解,认为:从结构上而言,以往批评所认为的小说中“江湖”和“庙堂”的二元对立结构并不成立;从主旨上而言,作者自己所阐释的小说主旨和批评界对这部小说主旨的传统认识也未处在小说意义的中心地位;而散布在小说意义边缘的细节,则颠覆了传统观点中几组重要的二元对立概念.  相似文献   

11.
泉镜花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日本近代作家。文学家们给予他的评价处于对立的两个极端:前近代的与反近代的、超近代的,陈腐的与天才的。他的文学虽深深根植于近代之前的文艺之中,但并不是简单的承袭,而是在自己的骨子里将传统文艺揉碎,依照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标准重新组合,由此衍生出一种全新的、更为纯粹的表现方式和一个独特的浪漫世界。在欧化风潮日盛的日本近代文坛,他延续、发扬了抒情性和物语性的文学传统。泉镜花文学的主流是反近代的。  相似文献   

12.
董之林的《追忆燃情岁月》这部专著从时代和人性的互动角度,将50年代小说归结为"青春气韵、英雄理想、浪漫情怀"的品格.她在借鉴大量前人以及国外有关研究方法上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一套融宏观的文本透视和微观的语言分析为一体的艺术类型研究法,贡献给人们一个关于50年代小说的巨大创见.  相似文献   

13.
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一首优美的悲剧长诗。它不仅具有较深刻的哲学含义,作者新颖的叙事手法更使这部作品在真实与想象的融合中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作品中所体现的巴赫金复调小说的不同特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声部合奏的艺术世界。用复调理论对这部作品再进行解读,既丰富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艺术思维,也拓展了巴赫金文学理论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朱万曙 《江淮论坛》2012,(2):164-172
由王振忠、朱红整理的近代徽商自传小说《我之小史》自2008年出版以来,没有引起徽学和文学研究者的重视。本文认为:这部小说形象生动地记述了徽商由"儒"而"贾"的人生历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品以一个小人物的眼光,反映了近代乡村和都市的社会变迁;由于作者注重写一部"信史",故小说缺少必要的情节和叙事技巧,但作者有一定的诗才,作品中多穿插诗词,或抒情言志、或描绘山水、或记录民俗风情,仍然有其审美价值;作者多处写自己看戏的经历,保留了丰富的近代乡村和都市戏剧演出的史料。因之,这部小说有着难得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金圣叹在其以评《西厢记》、《水浒传》为代表的戏曲小说评点中阐发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接受理论。首先,金圣叹对文学接受活动中接受者的接受主体地位、接受能力和接受条件相当重视。其次,金圣叹对文学接受的导向性特征有自觉追求,对文学接受在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有深入阐发。第三,金圣叹的戏曲小说评点将批评和鉴赏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独特的批评形式和鉴赏形式,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接受理论形式。  相似文献   

16.
“丑”的观念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文学观念中有关“丑”的看法各不相同。自然主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于“丑”的观念的确立,这种观念的确立是以“人性”观念和“真实”观念作为两大理论支撑点的。自然主义中“丑”的审美价值在艺术形象、艺术情节、艺术内容及艺术语言等方面得以充分体现和展示  相似文献   

17.
《落头之谈》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则战争奇谈.作家运用中国志怪小说里面的情节元素与日本战记、游记中有关“中国形象”的套话,设置了“落头”、“神州日报”、“大龙灯”、“辫子”等诸多意象,目的是抨击日本侵略中国的大亚主义思想,揭露当时中、日国民悲惨的生存状态.该小说反映了芥川特有的历史观与反战思想.  相似文献   

18.
田国立  曹阳 《河北学刊》2013,33(1):112-115
《海》作为2005年布克奖的获奖小说,为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赢得了英国文学的最高荣誉。班维尔在小说中植入了诗的浓度与厚度,凸显了诗化小说独特的审美功能。同时,《海》秉承了班维尔关注"人类生存"的创作理念,彰显了小说内在的生命力度和诗学维度。基于以上两方面,本文力图从诗的透视、意象抒情及语言诗化三个层面解读《海》中蕴涵的诗化性和哲思性,以期在赏析这部经典小说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班维尔朴素的生命诗学。  相似文献   

19.
千夫长的《城外》在2004年以18万元被电信公司的运营机构竞拍买走以后,其它的手机小说作品相继出现。对手机小说的文学生产机制进行考察有利于认识这种文学类型的文学意义。市场催生了手机小说,手机作为传播媒介为手机小说提供了技术支持,手机小说的阅读群体并不是从传统纸质小说的消费群体中分化而来,只是聚集了以年轻人为主体喜欢时尚消费的人群。在手机小说的流通过程中,官方的作协为手机小说颁发了“文化象征资本”,民间的文学评论家为手机小说颁发了“文学审美资本”,媒体为手机小说作了免费的广告,这些都转化为手机小说的经济价值。在经济原则和审美原则的双重挤压下,手机小说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周芸 《学术探索》2003,(5):74-77
《莽丛中》是日本大正时代 (1 91 2 - 1 92 6)著名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一篇天才之作。小说运用特殊的语用策略 ,在特定的语篇内 ,通过对常规语言衔接规则的偏离 ,生成了具有独特精神特质的小说语言体式。这种语言体式 ,一方面表现了日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民性格 ,另一方面则反映了近代日本文学新思潮派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