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神分析美学是本世纪初崛起的一个极其重要而又经久不衰的心理学美学派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包含着他对美、艺术和审美的一些根本问题的看法.本文只想介绍和评论他关于艺术的源泉和本质的学说.艺术的源泉:"无意识"在弗洛伊德之前,哲学、心理学基本上集中于人类意识的反思和分析.哲学意义上的意识是指人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识是指自觉的心理活动.虽说从17世纪以来,一些哲学家提出过无意识问题,特别是叔本华和尼采已对无意识进行过哲学的概括,而19世纪的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则以更为清晰的语言指出,意识不过是水面上的冰山,它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艺术哲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是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哲学思考.美学不但要研究现实中的审美活动,而且特别要研究作为审美活动集中表现的艺术--它是审美活动的提炼和升华,并以物化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艺术哲学.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中外一切优秀学术成果,建立我们自己的、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国化的美学和艺术哲学.艺术哲学首先要从历史的和现实的艺术现象入手进行考察,最后深入艺术的本质;而且艺术哲学尤其要研究艺术的特殊品格.我们以往艺术哲学研究的弱点在于局限于认识论视角.应该突破这种局限,发展多元化、多样化的艺术哲学,特别要建立人类本体论艺术哲学.  相似文献   

3.
当代美学研究大体上说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美学研究,包括美的哲学、美的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美学史等;二是应用美学研究,包括环境美学、技术美学、劳动美学、艺术门类美学等。我所要说的景观美学,兼顾理论和应用研究,伸延到环境美学与艺术门类美学之间,与技术美学也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4.
在真与美之间架起桥梁--科学美学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建伟 《学术界》2003,(4):27-37
真理与美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在最近的一个世纪里 ,尽管在哲学层面上 ,存在着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尖锐对立 ,但在科学及其实践领域里 ,也存在着一股推动科学与美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潮流。科学美学的使命应当是 ,顺应这股潮流 ,真正在科学与美学、科学与艺术、真与美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 ,从而推动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以传统的美学、文艺理论、艺术哲学和各部门艺术美学等文艺研究相邻诸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与这些学科之间天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新时期以来这些相邻学科的蓬勃发展,为文艺美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文艺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也为其相邻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1980年代兴起的生态美学具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及东方原生性特点.西方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则具有后生性特点,其代表人物海德格尔、怀特海与阿伦·奈斯的生态理论均具有明显的东方元素.生态美学的原生性表现在其“天人合一”的哲学前提、万物平等的价值取向以及生生为易的生命论美学内涵等诸多方面.西方环境美学是其原生性理论形态,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遗痕、分析美学的方法与艺术美学的影响等.在21世纪,两者只有通过交流对话,才能使世界生态环境美学得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哲学家们,在哲学本体论思维逻辑指导下,纷纷提出自己的音乐美学观点,例如,亚里士多德,他本着艺术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探究音乐艺术的情绪模仿,领悟到音乐艺术的精神享受的深刻内涵,肯定了音乐艺术的娱乐功能,其音乐美学思想是对前人的系统而辩证的继承与扬弃。总之,诸古希腊哲学家们都为西方音乐美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许外芳 《兰州学刊》2007,(10):185-188
苏轼的艺术哲学主要可概括为三点:真实论、传神论、自然论.它们贯穿于苏轼对文学、绘画、书法这三大艺术门类的论述中,构成了完整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首先对苏州"胜浦三宝"进行了实地考察采风,并运用科学的艺术史观对此进行了分析.然后以此为例对音乐的社会功能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音乐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既是一种精神产品又逐步渗透于物质生产的诸多行业中,"胜浦三宝"之一的山歌属于此列.二、音乐广泛地参与和影响着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哲学、宗教、道德观念等各个方面,"胜浦三宝"之一的宣卷属于此列.三、音乐在社会变迁进程中具有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通过这三方面的阐述,试图说明音乐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唤起人们对音乐功能意义的重视.只有加强对音乐功能意义的理解,才能凸显出音乐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引起同仁对音乐艺术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关于美学、美育、美术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乐 《兰州学刊》2004,(2):205-206
美学是一门哲学性质的科学 ;美育通称审美教育 ,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美术是与创造有关的艺术门类。三者不能混为一谈 ,各有各特定的概念与内涵。  相似文献   

11.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2.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3.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4.
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特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明  吴晓 《学术探索》2005,(3):116-121
西方现代美学选择了与古典美学相反的学术路径,批判并放弃了从理性、概念出发演绎出庞大的抽象理论体系的学术模式,追寻对有关艺术和审美的具体问题的解释,这为人类学介入艺术及审美领域提供了学术契机。而美学本身早就有着人类学表述的传统,为美学的人类学转向作了知识结构的准备,人类学一直以来热衷于对艺术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介入美学和接纳美学作了经验模式的铺垫。艺术人类学就是在美学进行困境摆脱时而与人类学整合而成。在学科特质上,艺术人类学表现为以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理论思辨作为潜在资源,以人类学的田野实证作为具体路径,以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和求实的参与观察方法彰显其自身的敏锐现实介入力和问题阐释力。  相似文献   

15.
龙珲 《理论界》2006,1(10):94-96
多年来人们对“大音希声”的阐释一直众说纷纭,有的研究者认为其是一哲学命题观;有的研究者认为其是一音乐美学命题观;更有甚者认为其是一音乐艺术命题观。而这些阐释大都是在一种指向未来的可能性框架内相互改变、丰富和发展,既而也体现出这一阐释性研究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钢琴自发明问世以来,已经走过了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随着人类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演变,钢琴演奏的技巧也随之在发展着。但是,在音乐史上,从没有一个时期能像20世纪一样,拥有众多音乐流派和音乐风格,这就使得钢琴演奏技巧出现了飞速的发展。钢琴这一西方乐器,自从传入中国的那天起,便与中国的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中国的钢琴音乐艺术文化,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1949年以后,中国美学学科经历了两次美学热。在第一次美学热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满足了新中国建立之后新的社会、政治、文化的需要,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美学的终结和当代美学的开端。但美学理论完全依附于哲学之上却使美学丧失了本性。在第二次美学热潮中,美学得到了现代发展,划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生活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特别是审美需要已经迅速上升为与物质需要居于同样重要的甚至更高位置的需要,人类消费已从生存型消费向着享受型、发展型消费快速转变。艺术与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并不是夸大其词,而是当下的经济事实。审美文化产业需要美学来解答其有关美的具体问题。这就是美学的当代使命,也是新的美学热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王振复 《学术月刊》2012,(8):101-111
三十多年来的中国美学史著写作,无论有关中国美学的断代史、通史、艺术门类史、范畴史还是佛教史等,均初获丰硕成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艺术哲学与文化哲学等治史理念与方法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而近年来对中国美学及其历史研究的所谓"破产"、"走进死胡同"与"困境"等说法,多陷于偏颇。事实上,研究者预设诸如"审美意识"、"美学理论"、"美学范畴"或"文脉"之类作为个别美学史著的主要研究对象,并非其研究理念和方法陷入了"困境"与"偏至",而是学术研究的自由。关键在于方法与对象的相互适应、逻辑与历史的如何统一。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中国美学史,也不是糟糕的"文化决定论",批评者所谓"面向事实本身"实为一伪命题。其所言"文化"、"哲学",不是其相应美学史的"外在"与"异在",而是涵泳、高蹈与沉潜之美学理性的"本在"。所谓"美学是美学,哲学是哲学"之说欠妥。  相似文献   

19.
阿多诺音乐美学思想以"非同一性哲学"为基础,以"否定的辩证法"为主要思维方式,对20世纪西方音乐中的相关类型进行了独到的评论。这种独特的哲学思维在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理论范式,以及确立新的美学范式中具有巨大的阐释力量。非同一性是阿多诺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网络时代审美观念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伯飞  常新 《人文杂志》2001,(2):105-109
电子艺术的兴起是20世纪艺术领域内最令人惊叹的变革,尤为令人震撼的是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80年代以来的网络技术挺进人类艺术领域.网络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及审美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审美观念的当代转型事实上也是美学本身的当代转型的根本契机,本文对这种转型作一些理性分析,以期使大家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