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长期的文化实践中,美国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公共文化艺术资助体系。论文从各级政府的直接资金支持、联邦政府机构的其他支持、私人捐赠和税收优惠三个方面介绍美国公共文化艺术资助体系。政府在文化艺术管理中采取不干涉的态度,努力营造平等有序的文化发展环境,实现了文化资金来源多元化、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文化艺术自由化发展。美国公共文化艺术资助体系的特点及经验对我国国家艺术基金的运作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
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基于西安市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西安民办高校贫困生数量、致贫原因、开支来源与消费状况、接受资助的需求与供给等方面的调查情况来看,完善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刻不容缓,但受制于资金、政策、理念等方面的难题,目前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仍举步维艰。因此,立足民办高校实际,以全面资助理念为指导,构建政府、社会、高校三位一体的资助体系是完全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民办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促进民办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政策移植是在一定政策环境下产生的政策知识、价值、理念向另一政策环境迁移并使其产生效用的过程。地方政策移植的行为主体是地方政府,其所主导的政策移植活动包括地方→地方、国家→地方、区域组织→地方或者国际性组织→地方的政策要素的流动与移植。当代中国政策供给的不均衡、地方政策供给能力的局限性、后发优势所产生的巨大政策需求与政策吸纳性以及地区之间合作与竞争的日益拓展,都使得地方政策移植成为地方政策供给的重要途径。公共政策自身的特性以及我国转型时期地方的各种现实条件,使地方政策移植具备充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7,(5):93-102
文化产品生产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具备"目标受众数量最大化"倾向,其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具备需求导向;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规模巨大的国家可通过开放来促进全球资源生产包含该国文化元素的产品并向全世界销售,实现该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本文以电影产业为例论证上述观点,并指明政策启示。认为中国就是为数不多的具备大市场优势的国家之一。虽然通过出口来推动文化走出去是最终目标,但是在当前发展阶段,通过文化贸易"进口"来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更为现实的路径,也是达到最终目标的一个阶段。政府应当调整政策思路,从以保护文化产业为主转为以保护中国文化元素为主,通过扩大开放来促进全球文化产品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当下农村的公共空间被压缩,文化建设被边缘化,导致农民会共文化生活呈委缩之势."文化下乡"政策实戏体现的是嵌入式的发展理念和简单的"送文化"行动逻辑,即农村社会需要由政府自上而下的"送文化"方式来解决文化匮乏的现实困境.这种理念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视了农村社会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及农民在建设乡村文化方面的主体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乡村社会一种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乡村戏剧的演出构建了传统村落的公共文化空间.应以牛哥戏在桂东南农村地区的繁荣为契机,推动广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内源式发展"理念建构.  相似文献   

6.
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形象反映,抑或是对艺术家个人心灵的情感表现?这是文艺理论上引起多次论争的重大课题.艺术反映说和艺术表现说分别代表了一个方面的观点.这两种理论主张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们的产生是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结合着的,因而组成了一个历史——文化的系统;这两种理论主张也都是对艺术活动过程的说明,因而又组成了一个过程系统.我们下面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论证两种理论观点的适用范围和不足之处,同时通过这一论证来说明我们当前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偏差,使理论探讨具有现实针对性.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文艺的反映说和表现说也是如此,它们都有悠远的历史传统.文艺的反映说,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那里就已露端倪,他提出过艺术是自然的摹仿的命题,稍后于他的德谟克利特也阐发了这一观点.他们的艺术思想成了当时希腊人对艺术的普遍看法.到后来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分别对艺术提出责难和进行辩护时,也是以文艺摹仿现实的观点为依据的.柏拉图认为,存在着理念、现实和艺术三个不同的世界,理念是永恒的,现实是实在而短暂的,艺术是虚幻的.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现实是对理念的摹仿.  相似文献   

7.
从实践观点出发考察现实世界,在马克思这里始终没有离开历史境域的深度反思.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实践观点直接进入了历史的物质内涵.这是其超越形而上学抽象思维的前提.分析物质现实并不是将历史还原为物质实体,而是对其经济结构进行批判性追问和解剖.实践分析的独特范式,是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立场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8.
到目前为止,虽然国家已经对高校贫困生出台了很多政策,针对贫困生的教育资助也的确减轻了贫困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但资助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作者通过对秦皇岛市七所高校的调查访谈和分析,认为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资金总额总体不足、且构成比例不合理、贷学贷款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为了做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今后,必须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新模式,政府要成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政策支持者和经济资助者;高校要成为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教育和管理主体;同时成立专门的教育银行,并使其成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金融主体。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政府有关科学研究资助的政策变化。以前这种政策主要是直接对科学家个人提供资助 ,这是 6 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资助模式。这种模式现在被一系列更复杂的资助模式所代替 ,其中许多资助的目标是那些由不同学科和机构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大型网络 ,他们研究的问题对经济和社会有潜在意义。本文以加拿大、智利、南非等国为例 ,考察了这些新的研究模式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必须解答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传统发展观实质上是把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新发展观是把文化、人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样,汤因比也认为文明中的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人认为这个结论把多元的社会发展动力简单化了,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犯了"文化决定论"的错误,这样的论断不能让人苟同.因为,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的地位和功能日益凸显,汤因比已觉察到了这一点并阐述出来.因此,我们不应僵化地指责汤因比的文化动力论的观点.只有把它与所处的历史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客观地、深刻地理解其所蕴涵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发展与道德的衰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有关当前社会是不是存在道德衰退的问题上,在我们的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道德衰退不仅是一个现实,而且是相当严重的,已经到了不得不认真地解决的时候了;另一种观点则否定道德衰退现象.  相似文献   

12.
自1995年9月以来,一场关于“殖民文化”的讨论吸引了不少学者.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对于这个由新时期出现的某些社会现象所引发的并不新鲜的话题.一些学者们的看法并不一致.现将主要观点介绍如下.一、“殖民文化”的界定一种观点认为.殖民文化是在殖民现实的情况下.在殖民地国家的推行的宗主国文化.“殖民文化是帝国主义列强.以枪炮鸦片之类,侵占彼国领土、迫其主权易手、江山变色之后,于殖民地强力推行的宗主国文化.”同时也包括“汉奸国贼,在别人的国旗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代中国政府诚信建设的三级架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时代,政府诚信建设不仅已成为一个如同建设责任政府、构建诚信社会、提升和谐意识一样迫切需要提上议事日程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且已成为一个关系国家与社会治理绩效的全球性问题。本文以以人为本的行政伦理文化为轴心,从政府价值理念、政府制度与运行机制、政府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明当代中国政府诚信建设由理念到制度再到行为的三级架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法治化建设大背景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构成了基层政府转型的现实基础,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基层政府转型的制度基础.实现基层政府转型,必须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追求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着力于提供公共服务,使政府成为农村地区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保障,同时充分尊重农村地区实际情况选择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路径,从理念、职能、服务模式等多层面展开有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从粗放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这是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条件所注定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各种现实动力与传统思想资源是促成转变的两大因素。在与资源和环境的相容性发展政策选择中,中国传统的儒道两家,对于相关问题积聚了富有现代价值的思想资源。但是,可持续发展政策毕竟是现实动因促成的政策举措,因此不能将传统思想直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的依据。儒道两家有关资源环境与人的相容性关系的理念,只能是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间接精神基础:不过在两种关联中,其消极关联促人尊重传统智慧,其积极关联推动政策制定者使用相关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陈媛 《学术论坛》2008,31(3):22-27
当代人类生活日益呈现出审美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引入审美态度;在非日常生活领域把审美作为首要的衡量标准.当前学术界对生活审关化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生活的审美化,尤其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人性的堕落,是人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审美异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类生活的审美化是一种真正的进步,是人性的真正复归.文章认为当代人类生活审美化的意义需要从人的发展视阈中加以审视,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物质基础和文化形态的跃迁使人的发展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转向:人的发展从以物质需要满足为目标和动力转向以精神需要满足为目标和动力,文化在人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文化在本质上是审美的,人类生活审美化的实质是人的当代发展的审美吁求.  相似文献   

17.
李露 《理论界》2007,(12):114-115
死刑是一种法律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死刑的保留有其特殊的法文化价值。死刑浸透着一定的社会道德因素,包括人类现实的道德情感。同时,死刑又是人的生命价值和权利的最直接体现。我们认为,判断法文化的价值标准主要体现为伦理道德规范。因此,从道德与伦理角度探讨中国死刑存在的法文化价值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研究价值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价值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正在引起当代哲学界的普遍关注。从西方到东方,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都围绕价值问题展开了研究。但至今关于价值的基础及其本质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仍是困惑着价值论哲学家们的一座迷宫。本人认为,许多价值论哲学家之所以不能把握价值的基础及其本质,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他们不是诉诸于某些主观的或客观的精神,就是偏执于生理的或物理的物质,就是没有看到把精神和物质统一起来的,作为价值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的人类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历史。其二,某些哲学家虽然从人类活动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但他们又大都偏  相似文献   

19.
差异共存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现实状态,也是一种价值原则和发展方式.作为一种理念,差异与共存是整合在一起的,差异是共生共存中的差异,共存是差异基础上的共存.差异共存理念的提出意在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日常生活带来的文化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冲突,并从中提取一种积极的生存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20.
卫兴华同志发表了几篇文章,其基本论点是,“由社会需要所制构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的决定无关”;“供求关系自身并不能直接决定商品的价值,也不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因素”;但是“供求关系却制约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价值的确定界限”,是“价值决定的前提”。①最后的一个观点构成了卫兴华同志几篇文章的中心内容,也是他的有关价值决定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本身很难使人同意,实质上也是对他的前面两个观点的直接否定,特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卫兴华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