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与平息国内叛乱的伟大胜利,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了向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的转移。为了实现这个转移并且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列宁的亲自主持下,俄共(布)中央于1921年春天果断地制定并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以代替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是一次规模巨大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世界影响的经济改革。这次改革创造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为使改革顺利进行,必须同“左”的偏见进行斗争。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主要是两项大的改革。第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战争时期为  相似文献   

2.
列宁在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及时果断地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苏联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重新认识和思考社会主义有关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构成了列宁晚年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 3年初 ,列宁宣布“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一改变不是从理论而是从实践那一端开始的。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教训之后 ,列宁产生了“两次过渡”的构想 ,即经济落后的俄国应从战时共产主义→农民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粮食税是实现第一次过渡的形式。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根本改变正是从建设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向建设“农民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转变的。与此同时 ,列宁也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转而肯定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 ,即建成农民占人口多数的那种社会主义。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演变是与时俱进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同志把无限的权力都集中到了自己手中.我不相信,他永远能够足够慎重地使用这种权力”——列宁在1922年写道. 为什么没有听从列宁关于把斯大林调离总书记职位的意见.甘年代是否有人能在这个职位上代替他?实际上,在苏联的历史文献中,这些尚属没有阐明的问题.苏联历史学博士瓦谢茨基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二十年代初,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国民经济陷入崩溃,急需把实际上混乱之中的国民经济恢复起来.1921年3月召开了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入新经济  相似文献   

5.
民主社会主义是以走中间道路的形象出现的,它标榜自己既不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也不完全接受自由主义,既反对资本主义,又反对共产主义,是争取社会进步的一种“最佳选择”。实际上,民主社会主义的这种“最佳选择”,完全是站在资本主义立场上的“选择”。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否定资本主义,但这种否定并不是从根本制度上否定,只是对资本主义的弊端稍作揭露和批判。这种揭露、批判都是抽象的、一般的。因此,它所采取的对资本主义调整的  相似文献   

6.
十月革命后,如何在俄国组织和建设社会主义,摆在了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面前。列宁对此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中被迫采取的一项应 急措施,却被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这与列宁的直接过渡思想有密切关系。新经 济政策的实施,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的失败和列宁思想的根本转变。他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的历史性探索,表明建设社会主义不是教条的和一成不变的。  相似文献   

7.
认真学习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关于反对资产阶级思想侵袭的论述,对于贯彻十二届二中全会精神,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清除精神污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一九二一年苏维埃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到“新经济政策”,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在十月革命后的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变。这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苏维埃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伟大贡献。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占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以及军事斗争的需要,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试图实行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的许多设想,基本上取消了商品关系,实行余粮征集制,实行城市的定额配给、无报酬劳动等。这些措施对支持国内革命战争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妨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列宁在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坚决纠正了这种错误,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8.
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列宁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是产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观点以列宁 1921年秋的若干论断为依据。本文根据对列宁这些论断的研究和对列宁国内战争时期全部思想与实践的研究提出,这一时期列宁无所谓“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利于消除长期以来列宁思想研究中的“左”的倾向,有利于理顺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思想发展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列宁在一个已经开始了资本主义生产,但农业的小生产还占优势的俄国抓住历史的机遇亲自创立和领导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践,列宁深刻地认识到,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过渡阶段。探讨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各个时期的所有制观,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向完全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的历史进程,准确把握各个过渡阶段的各种所有制的历史作用,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哲学界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讨论长期没有结论,因此被看作是一个“哲学之谜”。列宁将它的表述称之谓“黑格尔主义的遗迹”。毛泽东则说没有什么否定之否定,将之更改为肯定否定规律,但却经常用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分析事物,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现象。如果深入地思考一下,他仅仅是更改了一个名称吗?名与实怎样统一?因为他没有解释,他的本意又成为一个新谜。两个谜其实是一个谜,所以,它们的谜底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11.
五十年代以来,西方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以“研究”列宁的名义,对列宁主义进行肆意的歪曲、诬蔑和攻击。这种所谓“学术研究”是资产阶级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严重的思想政治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列宁哲学思想进行歪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图否定列宁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为此,他们制造了种种谬论,本文在此略加批驳。 一 批判把列宁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起来的谬论。 一些资产阶级学者认为,列宁的哲学观点“同马克思的观点是不相容的”;Z·A·约尔  相似文献   

12.
<正> 船山认为诗歌的社会作用,就是为封建政治伦理服务.强调学诗和写诗的终极目的.就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他企图通过“修文以函情”的特殊途径,亦即陶冶性情的审美途径,来调和阶级矛盾,达到“治情”以治国的目的。一、反对两种倾向在诗歌为封建政治伦理服务这个问题上,船山反对两种倾向,即既反对诗歌笨拙地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亦反对诗歌对封建统治者直接地尖锐地揭发和批判.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勇于认识错误,同时又有着独立思考精神的经济学家,布哈林在列宁逝世前,就已经摒弃“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左”倾观点,成为新经济政策的拥护者。在列宁逝世后的党内分歧中,布哈林实质上成为列宁晚期思想的解释者、捍卫者,甚至还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4.
萨特的戏剧体现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人的价值观,在“自由选择”中创造存在的价值;从否定已存或现存中得到超越,以及绝望中存有希望等方面构成了他戏剧的基本内容。萨特是位具有叛逆精神的戏剧家,其戏剧反对法西斯主义、反对民族奴役、种族歧视和社会压迫。他把文学与哲学结合起来,以现代人的“自由选择”为基本主题。他的否定精神意味着批判、抗争和超越。他的戏剧作品逐渐写出了具体的历史内容,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二战后法国人民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六十年代以来,西方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企图从列宁主义的发展源头来歪曲列宁的思想,为此,他们不但“研究”列宁在19世纪90年代及其以前的活动、著作,而且还对当时俄国的一般历史.社会思想史、工人运动史进行歪曲,资产阶级学者标榜自己所进行的这些“研究”的“客观性”,以便使人们相信他们.如L·费舍尔在他的专著《论列宁》的英文版前言中写道,他的书的主要“贡献”在于“客观地、精细地研究了列宁的生平和他的历史地位”.实际上,他们所标榜的“客观性”,就是对各种机会主义、孟什维克、列宁思想的反  相似文献   

16.
雷正良 《学术论坛》2004,1(2):22-26
列宁虽然曾经反对和贬低过“三分法” ,但他后来改变了态度 ,并大量地运用了“三分法”。斯大林虽然没有公开、直接、明确地提出“三分法” ,但也在一些论著中运用了“三分法”。这是列宁主义理论大厦中的珍宝 ,值得我们去挖掘、继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7.
现行经济学中时常见到“国家资本主义”这个术语,这无论在高等教育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或者是在其它经济学文献里,都不陌生。但“国家资本主义”究竟意义何在,现时期对某些经济形式的这一定性有无价值?这些问题很值得研究。 “国家资本主义”最早是由列宁提出的,他把苏联“战时共产主义”后的“新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很早就向往社会主义,高度评价马克思和马克思的学说,但他也不主张在中国全盘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引起工人和农民的强烈不满,以致列宁不得不改行"新经济政策"。孙中山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自己的《建国方略》基本一致。此外,孙中山很早就看出资本主义的弊端,不主张中国走西方的发展老路,但并不全盘反对资本主义,而是主张吸取资本主义的积极面,预防并避免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等社会病症。他从对美国"福特制"的研究中发现,现代资本主义仍有其自我调节、发展生产、改善工人生活的能力,因而提出四种推动"社会进化"的办法,企图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对马克思的学说,孙中山认为应该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师其意不用其法"。他主张,调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推动"人类进化"的"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利用外国的资本主义,造成中国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概念的灵活性是辩证逻辑概念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从辩证逻辑的观点看来,概念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总结。客观世界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都是辩证地发展的,不是凝固不动的,因此,每一概念也必然是矛盾的、运动的,也就是说,是灵活的。这样的唯物主义地对待概念的灵活性,就是列宁所说的“客观地应用的灵活性,即反映物质过程的全面性及其统一的灵活性,就是辩证法,就是世界的永恒发展的正确反映。”辩证逻辑关于客观地应用概念灵活性的理论,不仅在于反对把概念看成是某种没有内部矛盾、没有发展变化的僵死的形而上学,而且也反对脱离客观现实地主观地应用概念灵活性的诡辩论。诡辩论者表面上似乎也反对形而上学而承认概念的灵活性,但是,他们却又把概念看成是纯粹主观臆造的东西,看成是什么“主体自由创造、发明”的结果,什么根据“境迁”而自由选择的为“实际行动”服务的工具,等等。总之,他们根本否定概念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否定概念的任何确定性。这样一来,在他们那里,概念的灵活性就成为进行投机和欺骗的工具,成为通向诡辩的桥梁。正如列宁所说:“这种灵活性,如果加以主观的应用=折衷主义与诡辩。”应该指出,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里,曾着重地分析了概念的灵活性。黑格尔并在说明概念自身的灵活性的同时,批判了企图从某一概念的外在方面找根据来说明概念的形而上学和诡辩论。他猜测到了辩证法要从事物矛盾分析中找根据,而诡辩则是“依据未加批判和反复思考的毫无根据的假设而发的议论”。黑格尔的这些思想,虽然是唯心主义地从脱离物质世界的纯概念的逻辑推演中提出来的,然而他却正确地指明了概念的辩证灵活性。列宁在批判地吸取黑格尔关于概念灵活性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关于概念的理论。因此,正确理解辩证逻辑关于客观地应用概念灵活性的理论,划清客观应用这种灵活性和主观应用这种灵活性之间的界限,亦即辩证逻辑和诡辩论的界限,揭穿诡辩论者的一切阴谋诡计,就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是根据列宁在晚年口述留下的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尤其在经济政策上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到“过渡时期”有了根本转变的文章《Okoonepaцuu》在中文翻译上所出现的变动(“合作制”变成“合作社”),通过以文本中不变的核心主旨为出发点和参照物,分析翻译上的变动所带来的种种内容差异和内涵侧重,从而进一步比较探索翻译改变背后所依据的中国经济社会变化之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