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的政策依据及意义入手,详细地阐述了职业学校在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几个观念,以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对职业学校带来有哪些变革。以供同仁们去探讨解决。  相似文献   

2.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探索职业教育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之路,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中职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培养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努力探索的工作.本文从行业需求分析、校企合作论证、校企合作方式、校企合作目标、校企合作价值等方面来阐述如何加强校企合作来培养计算机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3.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为我们找到了一条能够较大规模、较快速度、较高水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路子。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须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引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为指导,通过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许多高校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教学改革与创新思路。但是,由于财经类专业受学科专业操作性强,实践经验要求高等专业特点影响,加之财务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并且单个企业财务岗位需求量有限,财经类院校在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表现出很多困境。那么,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广泛采用"三元制"、"引企入校"和"顶岗实习"等适应财经类专业的合作模式,才能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创新思路取得更大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既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也是中职学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途径。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试点与探索中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深度合作方面还存在不少障碍。  相似文献   

6.
构建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静 《科学咨询》2009,(1):42-42
本丈阐述了高职院校实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了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本质特征、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定位,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证接轨"。目前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突破口是企业前置式和全方位地参与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建设、健全"多赢"校企合作运行协调机制和学校推动"校企合作"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孟欣 《管理科学文摘》2010,(35):171-171
开展工学结合导向型的校企合作, 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层面的工学结合导向型校企合作具有四个显著的一体化特征: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一体化、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工作业务流程一体化、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工作岗位需要一体化、学校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部2002年以来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其提升到国务院决定的高度,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明确目标,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校企合作形式、开展校企合作的益处等对此项工作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正>"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校企共同全程与全面参与。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高技术实用型人才,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的最优渠道。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提出构建校企合作新的发展模式,为高职院校培养电商专业人才和为企业输送电商技能人才提出相关建议,提高高职院校电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关键词:校企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电商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出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试点现代学徒制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被提到了国家层面。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企业,并结合企业实践,对校企融合的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少数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了较好的深层次的合作,但大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浅表层次;针对校企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从企业和学校两个方面深层次地分析了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是推动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的“发动机”和“润滑剂”。健全地方政府在推动高职校企合作中的保障机制,不仅关系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更关系到地方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职教中心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主要在于深度工学结合困难。具体表现为:对工学结合的内容理解不深入、对工学结合的形式选择不适切、对工学结合的机制创新有困难。农村职教中心人才培养,应面向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是回收地方人力资源培养成本的需要,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公平发展的需要,是提升农村职教中心育人质量的需要。作为农村职教中心的典型代表,重庆市大足职教中心,因地制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多元合作主体,整合了校企地各方资源优势;尊重个性发展的实践需要,创生了多样合作形式;创新多赢合作机制,保障了合作深入与效果持续。  相似文献   

15.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其显著的成效,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共识。本文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在校企合作中所碰到的问题,再由合作双方的沟通、校企不同思维方式之间的协调和教师在行业中话语权上的储备等三个方面阐述如何使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6.
一、河南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紧迫性教育部2002年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其提升到国务院决定的高度,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7年1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大连视察职业学校时指出:把教学、求知和做事结合在一起,做中学、做中教,做中学才是真学,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战线积极落实国务院的决定精神,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带动了教学改革,探索了新的办学体制机制,保证了2005年以来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7.
阎芳  李辉秋 《经营管理者》2009,(22):306-306
传统的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已不适宜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校企双向互动合作模式将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常态模式。在围绕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是校企双方加深了解,加强合作,实现双赢,进一步加深和拓宽校企合作,建立长期合作的工作机制、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本文将从校企合作双赢、工学结合互惠的角度论述"双赢"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职业教育与开发区创新发展对话暨第二届中国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今天在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开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鲁昕指出,实行产教结合是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近年来,教育战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转变观念,改革创新,探索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大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进程,大力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进程,职业教育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9.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基础条件。求。本文通过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突出会计专业特色,校企协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策和措施: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真实需求和真实动态;找准学校和企业合作双方的切入点,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等,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办学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