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赵沛霖 《学术研究》2004,(3):123-126
古史辨派的《诗经》研究有其历史必然性 ,顾颉刚继承和发扬郑樵、姚际恒的学术传统 ,对《诗经》进行辨伪 ,并非出于单纯的学术兴趣 ,而是五四时代精神使然。古史辨派《诗经》研究的特点是 :一、对传统《诗经》学进行猛烈批判 ,始终体现了一种学术批判精神 ;二、树立了建设新的《诗经》学的学术目标 ;三、自由探讨 ,平等交流 ,进行正面学术交锋。  相似文献   

2.
从上古诗赋中可看出,同是面对短暂的人生,却产生出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是主张“及时行乐”;一是主张“汲汲立身”。这两种主张,在上古诗赋中又各有侧重,它们经历了一个聚散离合的发展过程。在《诗经》的部分篇章中,主要偏重于对“及时行乐”的张扬;而在《楚辞》的部分篇章中,又主要侧重于对“汲汲立身”的强调。到了汉代诗赋中,尤其是在《古诗十九首》中,这两种思想主张就趋向于融合。1在《诗经》中,同是张扬“及时行乐”的诗篇,又有一些不同的成份,有的主张“恣肆纵乐”;有的提倡“好乐无荒”。例如,《诗经·唐风·蟋蟀…  相似文献   

3.
“古史辨”在从事《诗经》研究时 ,首先预设了《诗经》是文学的观念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汉代《诗经》学的批判。在反驳汉代《诗经》学时 ,“古史辨”提出了历史与伦理的分野。他们认为 ,汉代《诗经》学把《诗经》当“经”而不是诗 ,乃因于汉儒的伦理观念所致 ,而“古史辨”恢复《诗经》的文学面目正是尊重历史的表现。因此伦理观念可以被排除在历史研究之外。这一看法与“古史辨”的历史观———“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密切相联 ,并为反思“古史辨”《诗经》学的理论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们通常以为,孟子与其他儒家学者一样,相信《诗经》、《尚书》等经典,并通过传播经典,弘扬儒家思想。然而,从文献和思想史的双重角度来看,与其说孟子"传经",不如说孟子"疑经"。面对《诗经》,孟子提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针对《尚书》,孟子主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待《礼》,他认为也不必恪守于字字句句。这反映了孟子对待经典的反思、质疑与怀疑的态度和意识。这种态度与意识是孟子哲学尤其是其语言哲学的必然结果。同时,《庄子》、荀子等对经典的批判也表明:此一时期的经学已经进入到一个需要反思、怀疑和批判的时代——"疑经"时代。孟子所倡导的"疑经"时代,为后来经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四年三月,当时“四人帮”控制的《红旗》杂志抛出了《秦统一六国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一文说:“秦统一六国,不能孤立地归结为个别将领的作用,而是由于秦始皇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他所实行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路线起了决定作用。”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它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行了严重的歪曲。其流毒甚广,影响极坏,必须进行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6.
汪大白 《江淮论坛》2011,(5):176-179,105
在诗经学由传统经学向现代诗学的根本变革中,胡适不仅是传统诗经学的挑战者与终结者,而且还是现代诗经学的先驱者和开拓者。鉴于他在批判传统经学的同时,适时提出了整理《诗经》的文化主张,明确指出了研究《诗经》的科学方法,并且切实作出了变革诗学的学术尝试,因此我们应该正视他为"现代诗经学的开山人",充分肯定他在现代学术史上的这种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两汉的《诗经》研究是春秋战国时期《诗》学观的延续与发展,因而就总体而言,两汉的《诗经》研究,不论是鲁、齐、韩三家诗的今文经学派,还是以《毛诗》为代表的古文经学派,都充满了强烈的经学意识,即把《诗经》看作是道德伦理的载体,判断美恶是非的准则.这种以经学眼光阐述《诗经》的主体意识,是两汉《诗经》研究的主要特征,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的进步,研究角度的多样化与文学意识的逐步加强,两汉《诗经》研究的非经学势态逐渐有所发展,虽然还只处于萌芽的状态,但值得注意的是:经学的冰块已开始破裂,脱离经学束缚的新芽已开始崭露了头角.两汉时期这种《诗经》研究的非经学势态,首先表现在理论与观念上的突破,其次体现在《诗经》研究的角度与方法方面的突破.兹分别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崇尚宋学,宣究今文,主张通经致用是魏源治学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对其所著《诗古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源反对汉学家对《诗经》进行繁琐考证,认为治诗主要是阐扬《诗经》的“微言大义”;同时魏源解说《诗经》诗旨,博采古今汉宋各家之说,这对经学家而言是混乱家法,以现代学术眼光来看,则反映了魏源不立门户、融贯群言的学术胸襟,成为《诗古微》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9.
章次问题与《诗经》叙事艺术密切相关,是《诗》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安大简《诗经·殷其雷》篇的章次与传世本有异,为这一课题提供了讨论契机。综合语词训诂及《诗经》文本考校,可知简本的章次更加合理。安大简《殷其雷》篇的章次可称为《诗经》章次的“处—息”类型。这一章次类型在《诗经》其他篇目中普遍存在,是《诗经》特定叙事逻辑及思想原则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针对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诸子各家都曾把"王道"思想作为经世的根本道理。秦商鞅变法后国富兵强和兼收并蓄的历史现实改变了六国士人的文化偏见,同时吕不韦把握了由霸而王的历史转折并集众编书,从而形成了《吕氏春秋》的"王治"思想。秦始皇虽然没能像吕不韦希望的那样把《吕氏春秋》的"王治"主张付诸实践,但把其中的圣王说、五德终始说和现实政治运作结合起来,从而深深影响了秦朝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1.
元代《诗经》学的特征及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险峰  崔志博 《河北学刊》2008,28(2):123-127
元代《诗经》学侧重朱子之学,崇尚"朱传"成风,除马端临、李公凯等少数几位《诗》家外,其他《诗》家的著述几乎全部是围绕《诗集传》而作。元代《诗经》学几乎成了朱熹《诗集传》的一家之学。元代《诗》家继承了宋代《诗经》学的求实精神,博采众家之长,在音释、训诂、诗旨、诗歌艺术手法等方面对《诗集传》都有很大的阐扬发挥,但较之宋人,怀疑精神已经大大减弱,观念略显保守。元代《诗经》学处于《诗经》宋学和《诗经》清学之间,一方面它继承了《诗经》宋学的求实考据之风;另一方面,元代《诗经》学影响了明代《诗经》学的发展走向,对清代《诗经》学也有一定的间接影响。元代《诗经》学,是连接《诗经》宋学和《诗经》清学的纽带,它在《诗经》研究和《诗经》学的延续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诗经》再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学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近百年的现代诗经学 ,是对传统诗经学的继承、革新和发展 ,完成了《诗经》研究的一次重要转型 ,从观念到方法 ,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诗经学前辈大师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革命性的贡献 ,使受益的我们 ,对《诗经》的认识脱离传统的桎梏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说达到他们时代的认识高度 ,还有待我们丰富和发展 ,其中某些观念和论断的偏颇 ,也有待我们来更新。一、《诗经》是一部什么书 ?《诗经》是一部什么书 ?古人说它是“圣经” ,早已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受到激烈的批判。那时的大师们称它是“民歌总集” ,…  相似文献   

13.
张振龙 《齐鲁学刊》2015,(2):113-118
曹操和曹丕对《诗经》的接受,最直接的就是表现在他们的作品对《诗经》的引用上。曹操、曹丕对《诗经》的引用,既有对前代文人引用《诗经》传统的继承,又有发展。就他们引用《诗经》的总体情况、方式、目的和特征而言,有同有异。这反映出他们不仅对《诗经》的接受有相同的一面,而且彰显出他们对《诗经》接受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诗经·商颂》年代考辨陈隆予《诗经·商颂》产生的年代,历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商颂》产生在商末,鲁国大夫闵马父主张此说。闵马父是公无前6至5世纪初人,与季札、晏婴、叔向、师旷、子产等人同时,据《国语·鲁语》载,闵马父子周敬王33年(鲁哀...  相似文献   

15.
《诗经·硕鼠》的作者是晋国私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硕鼠》是《诗经》中一篇通俗而颇具影响的诗 ,从此诗的成因来看 ,它的作者不是奴隶 ,而是晋国私门文人即新兴封建地主。宋人朱熹在《诗经集传》中已约略指明 :“民困于贪残之政 ,故托言大鼠害己而去之也。”可惜朱熹没有展开细说。清人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的引证 ,为  相似文献   

16.
王船山围绕"《诗》道性情"这一命题,以情说《诗》,将《诗经》与其他经书区别开来,从情着眼,肯定《诗经》中的说理诗、叙事诗,突出《诗经》情景描写中的情。船山以情为出发点与联络点,发展了孔子的"兴观群怨"接受理论,视情为《诗经》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媒介。基于对情的正确认识,船山充分肯定了《诗经》中情爱诗的价值。可以说,情,是船山诠释《诗经》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开始兴起,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周礼·考工记》所反映的那个时代,我们从《史记·货殖列传》中能见到当时的一些新兴的城市;又从《战国策·赵策》中见到“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再从货币史上见到战国使用的金币。由此可以推断,春秋战国时期,商业交换比起以前是有了显著的发展,同时,城市已经开始兴起。这是和劳动人民发明了铸铁,提高了生产力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书于齐代,是我国古代一部权威性的文学批评的名著,素以“体大思精”而著称.《文心雕龙》的诗学观,大体而言可分成两个组成部份,一是总结先秦两汉以来传统的诗学观,即把《诗经》视作一部政治道德的教科书,以经学的眼光来详述《诗经》;二是以文学进入自觉时期的新眼光来论述《诗经》,即从文学的观点来论述《诗经》.但在《文心雕龙》中这两种不同的诗学观,在多数情况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必须对《文心雕龙》有关《诗经》的论述,加以辩别判断,分别予以不同程度的评价.《文心雕龙》对《诗经》论述,基本可分如下八个部份:  相似文献   

19.
考辨《诗经·豳风·七月》中的"殆及公子同归",非郭老所言的害怕被公子带回去遭受侮辱,而是害怕被集中起来作为公子的陪嫁媵妾。辨析中国古代历史分期,非郭老所言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而是范文澜先生所主张的"西周初年"。诗歌的内容为从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要素,述写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水平;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农奴...  相似文献   

20.
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葛晓音 《学术研究》2004,(12):124-131
《离骚》和《九歌》虽然看似两种不同的句式类型, 但通过《离骚》几种基本句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包含三种基本节奏音组, 与《九歌》的基本节奏结构相同。楚辞以虚字作为句腰, 主要原因是为了改造从《诗经》延续下来的以单音节词前置的散文构句方式, 解决诵读节奏和词组自然顿逗不一致的问题。其三种节奏音组中的虚字大部分都不是为构成散文句的需要, 而是为诗歌节奏的需要而添加。以“兮”字连缀二言、三言等词组以加长句子的做法, 与虚字为句腰的节奏结构乃至语法意义都相同, 这种句式是在春秋战国以来韵语体普遍要求加长句式的趋势中出现的。屈原顺应当时语言的发展, 借鉴诗经体的节奏构成原理, 发现并提炼了以基本节奏音组为主导来结构诗行的规律, 这是楚辞体继《诗经》四言体之后兴起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