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不能因怕鱼刺而放弄鱼的营养价值,我们不能因地摊文化无序的现状而否定地摊文化存在的必要性,我们更不能阻止地摊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地摊及地摊文化的定义、长沙市地摊文化的特点分析入手,论述了长沙市地摊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及对长沙市地摊文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老人言     
《老年人》1995,(6)
老人言书是有字的生活,生活则是无字的书。写好生活这本书,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湘潭市寇云翔恶言是小人的身份证。听到恶言,若再以恶言相向,则无异于给自己贴上小人的标签。浏阳市伍仲学爱情,有的说姓“钱”,有的说姓“权”,我说是姓“同”。只有志同道合、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3.
关于﹃书﹄字的读音王和声读书人与书店与图书馆是很有关系的。马克思从书店获得的书使他的工作室四壁生辉。据说他经常光顾的柏林图书馆,沿着那排大书架的地面上有一条浅浅的沟槽,那是这位大师捧着书边踱边思考留下的足迹。这功夫可就了不得了!毛泽东当年在北京大学图...  相似文献   

4.
前几天去外地,在一家书店,热情的店主向我推荐一本关于刘晓庆的书,我特意仔细地凝视一幅照片,看见刘晓庆与一些人坐在主席台上,在其身旁的一个位置上清楚地标着王建中三字,但却不见其人,他被人为地从照片中删除了,那是电视剧《火烧阿房宫》在台湾地区的首映式上。其实,无论王建中先生是否出现在照片中,谁都  相似文献   

5.
曾为写论文找资料,同事介绍说某教育学院大门口有许多书店。去那儿一看,果真如此,“教苑书店”、“求知书店”等等,一溜儿有八九家。虽然每家营业面积都不算大,图书品种有限,但因为这家没有的书,我还可以到那家看看,所以收获不小。其间也有小不愉快,每当我提出到下一家再看看时,店员的脸立刻晴转阴,摆出一副不屑的样  相似文献   

6.
我年近八旬 ,仍然精神焕发 ,满面红光。老友们笑说我这个“老顽童”可以活到一百岁。也有人问我有何健身秘诀。其实我没啥秘诀,如果说有的话 ,就是“活动”、“用脑”四个字。这也是我对几十年生活经历的深切体验。1984年离休后 ,我也有失落感、寂寞感 ,一时难以适应离休生活。但是有党的老干部政策指引 ,有老年朋友的激励 ,通过参加一些老年活动 ,我很快就从失落感中解脱出来 ,适应了“第二人生”的新生活。刘少奇同志有一段名言 ,一直是我生活和工作的座右铭。他说 :“作为一个为革命事业工作的人 ,单纯休息 ,完全退休 ,不为革命做点…  相似文献   

7.
哈书店     
1英国有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写了本《书店》。中文版的这本书,装帧得很朴素。封面是尘土一般的颜色,是故纸堆里的,属于一个曾经温和的年代。你想到,有人拂去了这层尘土,于是露出书名。书名呢,还蛮偷工减料的,故意躲避崇高的书名。书名呢,还蛮偷工减料的,故意躲避崇高的小家子气呵。书很薄,平装,"书店"两字的旁边,作者并添上一行语气倔强的小字——我就是想开一家书店。看到很多人说,他们因为这本书叫做"书店"而把它带回了家:还有人说到"(开书店的)梦想"。真是可以心有灵犀,但用肉眼无  相似文献   

8.
木易ydg 《金色年华》2007,(10):38-38
现在有许多人读博客的时间已大大超过了凄书的时间了。前几天有一个过去在一起的同事,他拿了厚厚的文稿来我这里。告诉我去年他读了将近一千万字的书,我算了一下,平均一天近三万字.这是一个十分了得的阅读速度。其实我的阅读速度也是极快的,遇到消遣类的书,一天读十万字估计也不在话下.但如此持之以恒地阅读,这对于我来说,可就难以坚持了。  相似文献   

9.
幽默与笑话     
《老人世界》2014,(11):62-62
全都卖完了 大仲马一次到俄国旅行。他来到一座城市,打算到一家比较有规模的书店去参观。 店主听说大名鼎鼎的大仲马要到店里来,于是他把大仲马的书摆满了书架。大仲马来到书店,看到满架都是自己的作品,感到十分惊讶,问道:“只有我的书吗?其他的书呢?”  相似文献   

10.
书缘     
我跟书是有缘份的。说起来,我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读书、教书和著书,都没有离开一个“书”字。书伴我一生,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从学校读书毕业出来,又走进学校教书。我教语文,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是我的职业。教学之余,我又喜欢弄文舞墨,涂鸦文字,常有文章见诸报刊。退休后精力还很充沛,更是专心写作,我的作品在全国30多家杂志和报纸副刊发表,作品多了就结集出了几本书,名曰“著书”,还有幸加入了福建省作家协会和中国散文家协会。读书和写作是我一生的兴趣,书给了我无穷的快乐。  相似文献   

11.
酒饭逗     
吃饭喝酒,并不是简单的吃饭喝酒.一顿酒饭有趣无趣,并不在菜品,而在人.有趣的人才能吃出有趣的酒饭来. 有个叫石动筩的,就属于这种,一吃饭就忍不住犯贫.此人是南北朝时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手下大臣.有一天吃饭,高欢就说了:“我出个谜语给大家猜猜啊.谜面是‘刺啦啪嗒’.”大家都傻了,猜半天也猜不出来.石动筩想了想说:“这是摊煎饼吧?面放在热铛上,一摊,就这声.”高欢点头,说猜对了.石动筩说:“那我也出个谜语,谜面也是‘刺啦啪嗒’.”皇帝这回想破脑袋也没想出来,石动筩说:“嗨,摊煎饼啊.”皇上一板脸:“你这是抄袭我的.”石动筩摇头:“怎么会呢?我这是趁着铛还热,又摊了一张.”满堂大笑.  相似文献   

12.
我的书柜     
少小喜静不爱动,读书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闲暇时光,我便会钻进书店,买书藏书。买书买到一定程度,多数是见了喜欢的就想买,其实有很多书根本是来不及读的。结婚时,家里老人要我分门另住,我什么也不喜欢要,就要了书柜。那书柜上下两节,上节有两层,下节有一层,都可以放书。搬家时二节三层的书橱里,装满了我的书,是家里一件像样的物件。  相似文献   

13.
GT的一代     
刚回国两个月,住在清华园里,这段“无业游民”的生活倒也悠闲。各处书摊和书店是我常去的地方,用手指在一排排的书脊上划过去,享受那种用眼睛抚摩一下方块字就知其绿肥红瘦的愉悦。面对满架中文书,有种坐拥书城的感觉。而在国外时,无论在书店或者图书馆里,西文书陈列着的阵式,对于我,真实的感受就是它虎视眈眈的,自己则要被压瘪了。当然,若是钱锺书先生,则可以自信地说,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书。  相似文献   

14.
钱国宏 《老年人》2010,(5):41-41
闲来无事,喜欢逛逛古玩地摊。每逛一次,我总会有些意外收获甚至惊喜。 之所以喜欢逛古玩地摊,是因为到古董店淘宝不适合我这样的“工薪一族”。一般来说,古董店大多是“业内人士”或行家开的,价格高得令人咋舌,我等穷人既无“漏”可捡,也无底气“大盘杀价”。阮囊羞涩,让人少了许多“淘宝”、“捡漏”的乐趣。  相似文献   

15.
葛剑雄 《中外书摘》2009,(9):100-100
我自幼喜欢看书,其实包括一切有字的东西,如用作包装的半张“申报纸”(当时家乡人对所有报纸的通称),我也会看好一会。由于家里穷,也没有图书馆可以借书,所以从来没有目的和选择,有什么看什么。但等列上初中时,我已转学卜海,有了学生汪,可以上图书馆看书,学校的罔书馆也有少量书可以卅借,我开始找自己想看的书。  相似文献   

16.
开展识字阅读教学中,通过实践我发现孩子对识字有很高的兴趣。正如一个两岁的孩子还不会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就认识了“麦当劳”,他们一看到M符号就知道是麦当劳,有的孩子在马路上总是指着路边上各种各样的店牌。问大人这是什么字.那是什么字。孩子们有识字的需求也为识字阅读活动教学提供了可行性。文中介绍了我开展阅读识字教学的尝试性工作.通过工作取得的一些经验,希望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7.
我随丈夫迁到一座新城市定居以后,心情就一直非常沮丧。从前的朋友遥不可及了,心爱的房子属于他人了,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尽管我有一个“家”,但我始终有一种飘泊不定的感觉。 一日我在收拾屋子时,从一只旧箱子里发现了一个羊皮纸做封面的本子,封面上写着“我的日记”四个字。这是姑奶奶格丽  相似文献   

18.
欧久   《老年世界》2006,(14):31-31
一个周六的早晨,为了赶潘家园古玩“鬼市”,天还没亮,我就到了潘家园旧货市场,随着4点半的人群涌进去,在地摊中开始找寻着心仪的“宝物”。  相似文献   

19.
购书辛苦记     
礼贤 《老年人》2009,(9):50-50
喜欢读书的人,自然喜欢买书。比如我一向爱读孙犁的书,可谓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每每逛书店,见到他的书便买,所以他在“文革”前写的所有作品,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便陆续买齐了。  相似文献   

20.
高灵芝  凌辉 《职业》2009,(7X):4-6
<正>人终要有一个自己的位置,灵魂终要有个归宿,而这些位置和归宿都需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和追求。——龚德清"书,心画也",这是西汉文学家扬雄的一句名言,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书为心话,字如其人"。字,是书者的自然流露,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亦是书者人品的写真。从龚德清身上,记者再次印证了这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