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讨论了在实务社会工作领域中运用优势视角去发现和评估案主的抗逆力的可能性和基本技术,其中涉及案主无处不在的优势、抗逆力的多重界定、优势视角的逆境观和抗逆力的展示,以及在运用优势视角评估案主的抗逆力的过程中如何准备问题激起案主对自己抗逆力的讲述,怎样对案主的回答做出反馈,如何记录案主的优势,帮助案主实现目标中需要坚持的生态原则,最后指出社会工作者运用这一新模式将有助于树立起自己与心理医生不同的职业形象,同时这一视角对于中国文化有着极大的适用性。因此在社会工作领域应该大力发展诸如"优势""抗逆力"这样的积极词汇,使之与现行的病态术语相抗衡,将社会工作引领到一个全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升和完善残疾人群体的社会服务,研究围绕残疾人抗逆力生成问题,以厦门思明区福乐家园为例,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结合Kumpfer环境一个体互动的抗逆力模型,分别从抗逆力的起点、过程(前抗逆力过程、后抗逆力过程)、结果对福乐家园残障学员抗击逆境的能力进行探讨,分析福乐家园采取的策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以福乐家园现实情况为基础,提出构建抗逆力网络支持资源、培养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和接纳残疾人群体的多样性等若干具体措施,以促成残疾人抗逆力生成,提升该群体的福祉。  相似文献   

3.
抗逆力最早源于对风险儿童个体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在家庭治疗领域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家庭研究层面的概念——家庭抗逆力。家庭抗逆力不是家庭成员个体心理抗逆力的总和,而是将家庭自身作为抗逆力的研究单位。家庭抗逆力理论较有代表性的模型主要包括Mc Cubbin的系列家庭抗逆力模型和Walsh的家庭抗逆力架构,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家庭治疗的实务领域。未来应加强有关家庭抗逆力的实证研究,建立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测量工具,推动家庭抗逆力理论和以社区为基础的实务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随着抗逆力研究的深入,这一理论与特定场景中的文化因素关联变得越来越突出,目前抗逆力理论的文化内涵挖掘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共识,尤其对于深受抗逆力理论影响并且经历了十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而言,亟需探究抗逆力理论的文化内涵。通过梳理西方抗逆力概念内涵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西方抗逆力概念在人本主义的影响下越来越关注人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过程,把抗逆力视为人们对逆境的抗争。然而,这种把人与环境对立起来的抗逆力观点,在中国文化看来,恰恰是因为过度强调抗争而忽视了逆境中舍弃的价值,从而导致人与环境的无休止对抗。因此,对舍弃力的强调势在必行,通过舍弃人与环境二元对立的掌控视角,人们才能如实感知环境的变化,从人与环境双向交流视角出发,学会在接纳现实不足中找到可以改变之处的舍得应对策略,使人的成长改变真正成为现实生活改变的一部分,并由此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建构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5.
社会疏离给农村留守老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消极影响。以抗逆力理论为指导,分别从个体、家庭和社区三个层面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疏离进行了社工干预实践。经验发现,“抗逆力”在社会工作中是一个强调联合个体与社会、微观与宏观的概念,可以在个人、家庭和社区三个逻辑层次上,有效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内部保护因子和外部保护因子,提高农村留守老人抗逆力。在干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疏离的过程中,应该秉承“社区为本”的理念,避免问题化取向,坚持优势取向、系统性介入、持续互动,以及理论与实践并重等原则。  相似文献   

6.
本文引入当代社会工作的重要研究"抗逆力"研究取向,以积极的优势视角,从家庭、社区及社会层面检视流动青少年的逆境因素。社工机构运用成长小组、体验小组等社工实务方法,以家庭教育与能力建设、社会教育与社会资本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福利资源提供三大项目为重点,为流动青少年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增进流动青少年及家庭的能力建设与资本建设,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与积极改变。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结构,本研究编制适应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抗逆力问卷。本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和开放编码方式构建抗逆力理论模型,形成了初测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农村留守儿童各550名分别进行初测和正式施测,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问卷包含8个维度(逆境信念、社区融合、积极认知、问题解决、家庭支持、情绪调节、学校适应和朋辈支持)。问卷总分与因子分的Cronbachα系数为0.73~0.81,分半信度为0.83,重测信度为0.90,表明问卷信度良好;验证性因素分析指标拟合良好(χ2/df=1.21,GFI=0.90,TLI=0.91,CFI=0.90,RMSEA=0.039,P=0.001)具有良好的效度;抗逆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与效标问卷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30~0.62,P<0.01),问卷具有较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留守女生比男生抗逆力水平更好,留守时间“长短效应”仍然存在,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发展。这项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留守儿童抗逆力的测...  相似文献   

8.
城市流动儿童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长在城市之中,但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出现了城市社会适应的困境。本文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将流动儿童视为服务的主体,注重发挥流动儿童自身的优势,采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方法探讨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流动儿童服务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其实质是文化视角缺失。嵌入文化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是解决流动儿童服务困境、实现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流动儿童所属文化系统中家属支持的重要性,决定了家庭为本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合适性。该模式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服务理念,以赋权为工作手法,通过反思流动儿童困境的社会结构根源、肯定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文化的独特性、评估流动儿童家庭的城市认知和文化适应性、制定家庭为本的流动儿童文化认同提升方案,构建出一套以增强流动儿童跨文化适应水平为目标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途径获得的信息,对流动儿童家庭中与流动儿童的学业有关的若干家庭教育特点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虽然流动儿童的家庭在教育资源、教育能力和家校沟通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此外,在多子女的流动儿童家庭中,哥哥和姐姐是流动儿童学业支持的重要来源,这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这些研究结果对社会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纵观近30年来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发展历程,基本遵循着"问题视角"的工作理念与思路。救助服务的焦点集中在儿童流浪所产生的个体与社会问题及风险,其目标定位于以儿童流浪风险控制与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国家为本和机构为本。将优势视角的核心要素抗逆力理论引入新型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构建过程,可以积极引导现有救助模式转向关注流浪儿童自身的优势与资源,并将救助目标定位为以流浪儿童能力提升与生命成长为导向的"儿童为本",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困境儿童呈现出多样化,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困境儿童,因经济相对滞后,为困境儿童的社会服务工作带来新的问题。本文以凉山彝区调查为例,立足于研究凉山困境儿童的外部因子、内在因子、效能因素等方面。通过分析优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困境儿童,获取凉山困境儿童抗逆力构成要素,探索出一条符合凉山彝区困境儿童且具有本土性和时代性抗逆力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深入分析近20年我国流浪儿童救助实践发展脉络,发现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主导模式为保护性救助,即将流浪儿童视为需要保护的特殊弱者或视为引起社会问题的风险因素,对他们采取封闭式的保护或强制性的管控,这种模式并不能有效促进流浪儿童个性发展与社会回归。该文在比较分析"问题视角"与"优势视角"的核心要素后,将优势视角的核心理论——抗逆力理论引入流浪儿童研究中,试图在该理论视域下构建新型发展性流浪儿童救助模式,并提出基本构建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西方青少年抗逆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关注抗逆力相关特质研究、关注过程研究、关注优势研究和关注文化因素研究。结合西方青少年抗逆力研究进展状况,国内青少年抗逆力研究可以在过程研究、文化因素研究以及推动研究成果的运用上获得拓展。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从社会工作优势视角出发,运用抗逆力理论,研究探讨了孤儿在经历创伤、面临风险时存在哪些外部保护因素和内在优势因素。通过对8个孤儿的质性研究发现:孤儿面临贫困、养护结构脆弱、社会歧视、缺乏稳定感和归属感等风险因素,并且这些风险具有多重性、高危性、长期性等特征。但是,外部支持因素和个体内在优势帮助他们提升其抗逆力,外部支持因素主要包括亲属网络、模拟的亲缘关系、友缘关系、学校和社区、社会福利系统;内在优势则包括自立人格、家庭责任和感恩情感、兴趣和特长,以及积极思维。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作反歧视视角在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广大农民工在城市中正当社会权益普遍缺位的背景下,流动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也经常面临着恶劣的就读环境以及某些城市人群的不友好对待,加上令人堪忧的生存状况,极易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和解决。社会工作反歧视视角突破了其他社会工作理论的视野局限,采用结构主义取向,对社会工作如何干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了有效的溯源分析、价值判断和实践模式,并在运用过程中结合实际界定了清晰的工作思路,发展出具体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4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课题组"在7省(自治区)开展的农村中小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数据,文章考察了社会资本对留守儿童教育获得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抗逆力在多个维度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抗逆力水平会直接影响其学业努力程度,但未对其教育期望和辍学意愿产生直接影响;抗逆力同时在家庭社会资本、社区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和朋辈社会资本对教育获得产生作用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较高的家庭社会资本、社区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和朋辈社会资本有助于提升留守儿童的抗逆力程度,间接影响其学业努力程度;不同类型社会资本发挥着不同程度的正面效应,其中学校社会资本和朋辈社会资本具备互补作用,前者是留守儿童学业努力、辍学意愿的保护因素,后者是教育期望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