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晋初诗人郭璞以游仙诗创作声名斐然于古代诗坛,其诗今存完整的有十一首,另有八首残篇。郭诗自流传于世多为历代诗歌研究者评品。钟峰《诗品》评曰;“词多慷慨,乖远玄宗;乃是坎咏怀,非列仙之趣。”《世说新语·文学》刘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则称:“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钟嵘之说看到了郭璞《游仙诗》咏怀的审美特点,否认了“列仙之趣”和化入诗中的玄理;檀道弯注意到了郭璞《游仙诗》所体现出的时代风貌——玄学思潮,从而将其与东晋初的玄言诗等同视之。钟嵘与檀道鸾各自指出了郭璞《游仙诗》审美动因的一个方面。而今人在论…  相似文献   

2.
郭璞的游仙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典范之作。郭璞作为一位精通卜筮之术的方士,有着真诚的神仙信仰。他创作的正格的游仙诗,有浓郁的仙道气氛和神话色彩。修炼要入深山,隐居亦须林泉,郭璞的游仙诗呈现出一种山水化的倾向,包蕴着人与自然的冥契。在追求人生理想的意义上,郭璞的游仙诗继承屈原旨趣,和阮籍的咏怀诗颇为相似。郭璞以现实、人生的内容充实诗歌,对晋代诗风转变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后世对游仙诗基本特点的认识,常以《文选》李善注郭璞《游仙诗》的解说为依据,即“凡游仙之篇,皆所以滓秽尘网,锱铢缨绂;餐霞倒景,饵玉玄都。”其间“餐霞倒景,饵玉玄都”意象的构成及神仙乐园的虚拟描摹,与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游仙诗是在道教文化最直接的影响下成熟起来的,魏晋游仙诗尽管受道教风气的熏染,诗中不乏采药、服饵的道教习语,一般来说,都不和修炼的具体行为相联系,往往抒发的是虚幻空洞的长生追求,主要是借以寄托超脱尘世的高蹈情怀。将李白游仙诗与其相比较,我们会看到:李白的游仙诗进一步道教化,渗透着浓厚的道教旨趣,形成了独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文选》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一个重要艺术渊源。具体地说,《古风》组诗在主题、风格、创作技巧等多个方面受到《文选》《古诗十九首》、阮籍《咏怀十七首》、左思《咏史八首》及郭璞《游仙诗七首》等的影响。藉此不难发现,李白和杜甫一样“熟精《文选》理”。  相似文献   

5.
屈原和李白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谈及李诗就不得不涉及屈赋。这是因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是在继承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屈赋和李诗,可谓"蓝哺于青,而青胜于蓝。"探讨我国浪漫主义诗史,舍屈原和李白就无从说起。以下几点浅析李白对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白在世时,他的诗歌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惊奇,其雄奇、纵逸、清新的审美品质,受到特别的关注和阐释,这是李诗成为经典的关键性开端.殷璠<河岳英灵集>最先选入李诗并准确评说其最突出的特点,对李诗的经典进程影响很大.杜甫是李白最深至的知己,他对李白的评论皆属极富远见卓识的经典之论.中晚唐人不断发现李诗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李诗的经典价值得到进一步确认.现存唐人编选的唐诗选本共有四种选录李诗,共选76首,辅以一些序论评说.唐人对李白及其诗的评说更多地散见于诗歌、序跋、笔记等多种史料中.这些信息反映了唐人对李白的审美判断和经典选择,反映了李诗逐步成为经典的微妙历程.  相似文献   

7.
谈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创作特征,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于李诗中丰富新奇的想象、惊人骇俗的夸张。诚然,这些是李诗的突出特征,但是我们如果对李诗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此,则未免失之片面。我们认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鲜明的自我表现。本文试就此进行一些分析,以就教爱好与研究李白的同志。我们知道,从文学创作方法总的特征看,  相似文献   

8.
李白诗风以浪漫主义为主,但在不同时期则表现出明显变化。李诗创作分为三个时期,李诗主导风格在三个时期分别表现为飘逸豪放、忧愤豪放、苍雄明净,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其原因是主观的理想、性格与客观的现实、政治发生冲突,导致诗人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由自负乐观到不满现实,进而忧国忧民和哀怨悲观。  相似文献   

9.
谈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创作特征,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于李诗中丰富新奇的想象、惊人骇俗的夸张.诚然,这些是李诗的突出特征,但是我们如果对李诗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此,则未免失之片面.我们认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鲜明的自我表现.本文试就此进行一些分析,以就教爱好与研究李白的同志. 我们知道,从文学创作方法总的特征看,  相似文献   

10.
郭璞是两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训诂学家。受政治环境和文化思潮的影响,他创作了多首游仙诗以表达自己寄情仙境、向往自由的心绪,这也成为他显著的外相特征。而事实上,在其游仙诗中却蕴含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包括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对黎民苦难的忧戚,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壮志难酬的忧伤感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