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璞是两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训诂学家。受政治环境和文化思潮的影响,他创作了多首游仙诗以表达自己寄情仙境、向往自由的心绪,这也成为他显著的外相特征。而事实上,在其游仙诗中却蕴含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包括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对黎民苦难的忧戚,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壮志难酬的忧伤感慨。 相似文献
2.
魏晓虹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郭璞的游仙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典范之作。郭璞作为一位精通卜筮之术的方士,有着真诚的神仙信仰。他创作的正格的游仙诗,有浓郁的仙道气氛和神话色彩。修炼要入深山,隐居亦须林泉,郭璞的游仙诗呈现出一种山水化的倾向,包蕴着人与自然的冥契。在追求人生理想的意义上,郭璞的游仙诗继承屈原旨趣,和阮籍的咏怀诗颇为相似。郭璞以现实、人生的内容充实诗歌,对晋代诗风转变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李永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0(2):89-92
游仙诗是受道教影响形成的诗歌类别,李白是盛唐深受道教影响的诗人,他的游仙诗创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集中反映了“兼济”与“独善”、“出世”与“入世”、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赵沛霖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游仙诗·京华游侠窟》开头四句对于正确理解全诗极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对于这四句的解释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直接导致了对于此诗乃至全诗认识的混乱。本文对这四句提出了新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对此诗做了新的解读:通过从人生理想的高度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抉择,否定了以游侠为文化符号的积极作为,倾力济世的人生道路,而肯定了以山林隐遁为文化符号的出世远游,学道修仙的人生道路。人生道路和方向的明确,进一步坚定了诗人高蹈风尘外,即通过山林隐遁,学道修仙,追求神仙世界的决心。人生价值取向的抉择和对出世远游、学道修仙人生道路的肯定,不仅是后面各首所写的修仙历程的思想基点,同时也为全诗标明了思想指向。 相似文献
5.
高启游仙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民红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3):43-47
高启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诗人 ,一生创作了大量游仙诗。但他的游仙诗的价值至今未被人们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对高启游仙诗的分析、研究 ,揭示其艺术价值及暗含其中的诗人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6.
王德宜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3)
游仙诗是曹植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游仙诗,在创作动因上,既受到复杂的社会思潮和生存环境等外缘的影响,又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的推动。在创作模式上,主要有描绘仙人仙境,描写采药服食的求仙过程及游仙行为等活动。在思想内容上,包含忧生患害、渴望自由、乞羡人生永年等方面,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曹植的游仙诗奠定了中国文人游仙诗的抒情基调和兴寄传统,对后世游仙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晚唐游仙诗与传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华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2):37-40
初唐与盛唐时期,游仙诗基本上是沿着先唐游仙诗开创的歌咏“列仙之趣”和“坎 咏怀”的传统继续发展,但中唐以后向艳情化、世俗化和宗教化的方向演变,特别是随着传奇的兴盛,游仙诗开始与传奇结合。虽然这一现象对游仙诗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却未能引起历来论者的重视。传奇与游仙诗的结合使游仙诗的内容有了拓展,表现的范围更为宽广,抒发的感情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叙事性的游仙诗,并且对游仙诗的宗教化倾向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游仙诗出现在传奇中,为传奇增添了诗情和浪漫色彩,促进了传奇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永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0(4):64-66
游仙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别,由于儒家对“怪力乱神”的排斥,在某种意义上堪于水山、田园鼎足而立的游仙诗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本就游仙诗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分类。 相似文献
9.
张艳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Z2)
李白、杜甫是中国古代诗坛上的两位巨人,合称为"李杜"。本文从艺术形式、思想内涵等方面对二人进行比较,认为二人在诗歌创作的贡献与影响上,杜甫略高于李白。 相似文献
10.
郭真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结合曹植晚年的生活境遇、心态,透视曹植游仙诗的特点,可以发现,曹植的游仙许从总体而言意在咏怀而非求仙。在其游仙诗背后,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和独特的生活感受。诗人在游仙诗中所寄托的,主要是其对自由的渴望,孤苦无依的情怀和强烈的功业意识。 相似文献
11.
樊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1-43,12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一书虽然打上了一些阶级分析的牵强印记 ,但仍然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通过对古代诗人文化心态 ,生活方式的研究 ,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评论的持久生命力。书中明显可感的士大夫情怀和某些“春秋笔法”也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论特色。这一传统在现当代文学中也不乏体现 ,值得研究 ,总结。 相似文献
12.
庾阐的游仙诗注重对仙境之景的描绘,其游仙诗十首中有七首都是整首诗去呈现仙人的所居、所食。仙人主要居住在天宫、山岳、河海之中。天宫位置高耸,面积宽大,装饰华美且晶莹剔透;山岳云雾弥漫,苍茫神秘,极其灵异;河海汹涌澎湃、场面壮阔。仙人所食多为光彩鲜艳的奇花异草,所服均为生长不凡的灵丹仙药,所饮也是甘甜可口的神泉之水。庾阐游仙诗的其三、其四和其六出现了仙人意象并描写了仙人活动,他们具有神异的能力,火化登仙,乘烟上下,随天地遨游,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13.
李白和郭沫若都具有强烈的叛逆意识,这种叛逆意识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多有表现。如果从地域文化角度来探究这种叛逆意识的产生,那么可以确定,是蜀地的雄奇山水、蜀人求新创异的通脱品格以及经世致用的蜀文化传统濡染了他们,让他们感受并具有了叛逆品格。 相似文献
14.
“诗仙”李白,现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众多的学者所关注。李白诗文中文化内涵丰富,“月”作为一种文学意象,与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透过诗情“月”意,解读李白的坎坷人生与“月”之情结:明月情结,酒月情结,秋月情结,这对当代李白研究具有拓展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永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6):155-158
笔者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在中英诗歌史上焕发异彩的两颗流星李贺和济慈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李贺和济慈在经历与气质、美学观与风格及艺术技巧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17.
薛天纬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36-39
绵阳师范学院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编<李白文化研究>第一辑的内容,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对于李白文化的研究.围绕李白精神和人格来研究"李白文化",要旨是把研究对象置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大背景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视野下探讨李白文化的历史价值、现代意义乃至未来意义,从而汲取其积极内核来塑造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民族精神,其意义十分深远.其次是具有"攻坚"性质的实证性研究,这方面只有付出较之前人更为扎实而严谨的功夫,才可能有或大或小的收获.,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的课题设计在国内的李白研究全局中尚属首创,随着这些课题的完成,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将成为国内李白研究的重镇. 相似文献
18.
李景奇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4-116
西晋后期,诸王及诸胡的战争惨烈而频繁,终致两都毁弃,西晋灭亡。然而,这种局面并没有引起东晋统治者强烈的兴亡之思。遗落世务、旷放闲逸成了东晋世族文学创作的基本情趣和格调,社会上也盛行清谈之风。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东晋诗人郭璞在他的诗文中尤其是在他的赠答诗和游仙诗中反复表达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深的忧患意识和超脱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