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息壤”神话与夏王朝的早期历史有关。对于其内容和涵义 ,曾经有不同的解释。综合各种文化信息 ,如果联系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夯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或许有益于理解“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传说的真义。而当时原始部族社会开始踏上文明初阶的若干历史迹象 ,也能够通过相关史实有所显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考古学成果与文献记载相结合,论述了昆仑崇拜和西王母传说的来源、内容及其实质,指出了神话传说体系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应该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尚书·禹贡》所言的"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积石"一地,应指今甘肃临夏的积石山。禹所居最早之地谓"夏",在西北,夏朝之名,应是据其所起始之地而得。禹导河至于积石,加强了与各部族的联系,有利于夏部落力量的加强。 相似文献
4.
5.
6.
7.
8.
舟山本岛西面的岑港镇紫窟村的一座小庙,供奉一块名号为"游母"的石头。本文重点考析这尊游母石的属性及其与中国东南大陆上具有漫长历史的"石头信仰"的关联,并探讨其在海洋民间宗教信仰体系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昆仑神话中的虎文化符号和西南彝语支民族中的虎崇拜,在文化意义上是相通的,都是源于古代氐羌族群的虎崇拜。作为男性的野蛮人酋长和巫师的西王母之虎齿、山神和帝都守护神陆吾的状虎和虎爪,与西南少数民族彝语支民族的创世神虎、山神虎、象征男性祖先的虎及各种习俗中的虎文化,其文化意蕴是男性话语背景下对强大力量的崇拜。虎是神秘强大力量的载体,自然也就成为彰显男性力量的符号。虎崇拜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但其作为神秘强大力量代表和男性符号的深层意蕴却绵延至今。 相似文献
10.
"庄周梦蝶"为历代学者所关注,但庄周为什么偏偏梦的是蝴蝶而非他物?学界鲜有探考。苗楚文化同源,苗族的蝴蝶崇拜,化蝶、梦蝶与生死观等对庄周有极大影响,庄周之所以梦的是蝴蝶,有着深刻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渊源,应与苗族或苗族先民的蝴蝶崇拜有关。 相似文献
11.
人类信仰的一切形象都源于可被观察的自然现象,受崇拜的形象并非来自虚幻,而是自然现象被神化的结果。本文旨在比较各上古文化的信仰内容,并藉此了解中国龙的形象自然来源。对照上古文化信仰可以发现,自古埃及以降的闪米特文明都有神奇蛇的信仰,但这些蛇都是克托尼俄斯的神物,代表地下界,从不升天也不飞翔,这种信仰符合蛇的自然本质。然而中国的龙完全不同,其为天神,既不符乎蛇的本质,又和其它古文明崇拜的蛇神形象大异其趣。因此可以推断,埃及蛇与中国龙的形象和神能俱不相同,形象来源应该也不一样,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笔者以为龙的形象来自昆虫。龙的崇拜源自农耕文化,而昆虫对农耕生活影响极深。农人天天观察昆虫,发现其具有羽化神能。在大自然中,只有昆虫能由蛇体化为鸟形,也只有昆虫能暂死后再生、升天。因此古人神化昆虫,这实为龙的形象与崇拜来源。不同地区的萨满教,都有崇拜昆虫变形、羽化神能的痕迹。不论从考古资料或古代文献中,都能发现中国先民确有尚虫信仰。古埃及人也崇拜过昆虫,事实上,笔者认为与其和埃及的蛇神作对比,中国龙可能更近似于古埃的金龟蜣螂甲虫崇拜。尽管埃及的金龟和中国的龙崇拜在起源、发展上关联性不大,但两者的信仰观念与象征意义却相当接近。本文以中国龙的古代造型和自然幼虫作对照,发现很多幼虫尾巴上有带着犬齿的假头或尾刺。这种双嘴的形状恰好符合古代中国龙的造型特征,尤其在商周礼器上,头尾两端双嘴的龙形更是随处可见。头尾双嘴是幼虫的特征,农人观察昆虫,依其形体创造出神秘概念,而神龙的双嘴形状正可旁证龙的形象源于昆虫的说法。在本文的最后,笔者将着重讨论夏禹的故事和其名号。夏禹形貌为虬龙,其名"禹",恰和"虫"同字,故龙、虫义同。夏禹神话也表达了幼虫与神龙的同等性。 相似文献
12.
13.
对《离骚》中屈原多次神游西方的动机和目的,历来众说纷纭。姜亮夫先生从民族起源学的角度提出的屈子西行周游是为了"追怀往迹"的观点,给屈原神游西方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屈原神游西方,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寻根追祖意识。其"追怀往迹",一是为了朝圣——朝觐先祖神灵;二是向先祖神灵哭诉苦衷,相当于"哭祖庙"。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河西走廊从上古时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楚先民的定居地和发祥地,其始祖传说和英雄传说在先民们的印记里通过代代口耳相传,最终演变成了神话。《离骚》中的"西游"情结,是楚民族关于其发祥起源的群体记忆和传统意识的反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