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青年博士杨其长由于姓杨,因此常有人开玩笑,称他为“洋”博士。他自己不无解嘲地说:“其实,我是与中国的农业和农民有着割不舍情感的地地道道的‘土’博士。”杨其长博士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的贫困生活使他渴望读书,渴望知识,渴望长大后能改变农村的面貌。1981年上大学时杨其长依然选择了农业——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1985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研究生,1987年8月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设施农业与生物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至今。1996年3月通过在职攻读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十多年来,杨其长博…  相似文献   

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了保障处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农村居民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我国农村贫困居民基本生活的一种有效机制,是缩小城乡生活差距、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也是构建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大举措.基于此,在细致分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相关知识和深度解读目前有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策规定的基础上,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根据其县情民情,对白银市农村居民低保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争日新。”我们刚刚隆重纪念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又满怀信心地跨进了2009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创新人事人才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灵魂。从大禹治水到毕异印书,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拨乱反正”,从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无不是创新进步的典范。任何工作都不能把具有特殊性作为其不能创新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王永民怀着为国争光的宏愿,报考大学时,他第一志愿填的是“中国科技大学”,第二志愿填的还是“中国科技大学”。终于,他以南阳地区高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这所著名大学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充满阳光的大学生活,使这个贫苦农家出身的青年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那迎面而来的多学科知识,有力地撩拨  相似文献   

5.
青年问禅师:“我长得丑,对生活渐渐失去希望,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旋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为陈章良授“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本刊资料风风火火、随随便便、快快乐乐……要问生活什么样,着陈章失简直就是一部有意思的生活。有的人,你和他呆上半年,也说不出个印象来;可你哪怕只果几分钟,也能从陈章良身上看到许多生活的短剧。当然,这生活也是属于陈章良特有的生活。美国的学生习惯把寻师称为“老板”。留美归来的陈章良觉得“老板”一向挺好,使计学生从叫“陈老师”改口,。声“老板”,有许多说不出的味道。电话人类发明了电话,但它的刊与弊,陈章良体会最深。“老板,电话!”“老板…  相似文献   

7.
梁伯枢  王泱 《国际人才交流》2009,(7):F0002-F0002
6月9日,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季允石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给李政道博士颁发“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奖牌。李政道博士是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9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上世纪70年代,在国内教育几乎完全停顿的状况下,他向毛泽东主席当面建言重视优异青年学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是80后、90后的农村青年,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从小生活在农村,另一方面在城市打工,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他们不像父辈那样留恋农村,渴望融入城市生活,但是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教育水平低、社会化程度低,社会化问题是他们融入城市、在城市就业的“先天障碍”因素。如何开展对策研究积极引导和教育新生代农民工,促使他们继续发展社会化,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必要。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意调研专家、中国社会调查所所长李冬民研究员,以“纯、奇、韧”的非同凡响的经历及性格,铸就他生命的辉煌。毛泽东称李冬民为“群众领袖”1947年12月出生于河北唐县的李冬民,童年时代沐浴于农村的广阔天地,农村生活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加之风光雨露,铸就其淳朴、坚韧的性格,追求真善美,其人性中有一种天然的贴近自然、崇尚自然的成分。解放后,李冬民的父母到了北京,1954年他才来到父母身边,在“北京小学”就读。“文革”期间,李冬民满怀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和纯真的共产主义信仰,成立了“毛泽东主义红卫兵”…  相似文献   

10.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们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乐于去学习。教师的教学才能称之为成功的。调查表明多数学生都有厌学的情绪,包括一些教师眼中的“优等生”。而这种学生厌学的情况在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老师都会批评学生“死读书”,其实认真检讨就会发现,不是学生的问题,根源在于广大教师将“活”的历史知识,讲成“死”的了。让学生提不起任何学习的兴趣,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毫无激情。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增加学生学习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让教师“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涌现出来,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作出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同时,将青年人才的创新创业与志愿服务相结合,让青年科技人才的智慧、知识、技术在志愿服务领域发挥作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吸引和激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之际,也要积极引导青年人才为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支持、作出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生活阅历并不丰富,知识和认知都处在积累阶段,对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指导应从“灌”入手,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生活,“灌”修辞方法积累语言,积累写作方法。在作文指导中要多用和巧用“点”,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不断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将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理念融入大学生的公共服务动机是“德育”的应有之义与组成部分。面向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专门强调:“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和先锋力量。  相似文献   

14.
在所有人的职场生涯中,无一例外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这时,如果适逢有高人指点,势必会少走一些弯路,不会撞了南墙才想起回头。近日,一项有关“中国城市青年价值观念及生活形态”调查显示,当代城市青年生活价值取向有了较大改变,生活追求时尚、价值观趋向理性,而“兴趣”则成为青年职业价值的最大砝码,“有兴趣”这一高级心理需求已成为青年择业时的最重要动因。职业和兴趣关系到底是否如此密切,专家给了我们一些理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农村不少地方,由于回乡青年和一批“能人”大量外出打工经商,致使农村干部“青黄不接”,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碍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延缓了农民实现小康、奔向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泰国北部地区“莫孟”(巫师)活跃在城市中产阶级和新兴农村家庭中,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主持繁琐的仪式,进行权力与意识形态的转换。泰国的巫术在现代生活中也已经演变为了微妙的政治行为艺术,并建立在自由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在权力、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搭建起新的桥梁。泰国人类学在概念化的今天已经把意识形态的政治与地方性知识当作以协商与反抗形式出现的实践相结合,强有力地揭示权力关系的多重性或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农村教育与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青年是人力资源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但当前我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水平低、素质差,开发严重滞后,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个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刊将此通讯刊发,是为了使读者多了解一些农村改革等情况。虽反映的是前两年的情况,现在已有不少变化,但农村问题依然存在,还需大力推进。“三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支柱,改革开放切不可忽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篇通讯的作者江鲲池同志来自农村,又持续从事农村工作半个多世纪,至今夙兴夜寐,从事农村问题的调查研究;他又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写了大量的“三农”报道,本刊常有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出发点是爱傅任敢先生在评论海校长的德业时,曾说过如下一段话:“最后,我要说到梅校长的爱。做领袖的人有两种,一种使人慑服,一种使人悦服。毫无疑问地,教育工作者应该使人悦服,而不在使人慑服。因为教育的出发点是爱、梅校长的品性中深深具有这一点。他爱学校,所以把他一生献给了学校;他爱国家,所以在抗日时把他的儿女打发到远征军去;他爱同事,所以待人一视同仁,从无疾言厉色;他尤其爱青年,所以在每次学潮中,他都以自己的力量掩护着青年的安全。”傅先生的这段话确实是中肯而深刻,它说明,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和伟…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所带来的教学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学困生”的成因有多种,面对这一现状,我通过对我所教的农村高中阶段的学生予以探究,找出“学困生”们成为“学困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进行转化,使这些“学困生”走出困境,在学习中得到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