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古人的论述和今人的研究中 ,述评了六种“意境”说。指出这六种“意境”说的合理性和缺憾。本文认为意境是人的生命力开辟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情景交融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这种诗意空间是在有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生命力”的活跃是意境的基本美学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初步探讨了动态性意境及其建构的一些特点,指出动态性意境与抒情性意境的区别在于由“历时(延续)”/“共时(呈现)”等表现手段的不同所造成的动、静之别。动态性意境是在叙述因素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时间序列和叙述速度的加速、减速、省略和停顿等等变化会产生不同的动态性意境。  相似文献   

3.
邓以蛰对书法意境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想。邓以蛰对书法意境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就“意境”的构成而言,邓以蛰认为有“形”、“意”两个基本因素;其次,结合书法意境的基本构成,邓以蛰就书法意境美的生成问题,紧紧抓住书法形象抽象性的特点进行了深刻、系统的阐发。邓以蛰的书法美学思想及其史论结合的研究方式,是中国美学史乃至学术史上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初的苦难中,王国维着意于“人生之问题”的苦苦思索,为了寻求人生之“直接之慰籍”,王国维以叔本华、尼采等为参照,形成了“势力之欲为根柢”的文艺美学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意境”说,建构了“势力之悟”的审美价值图式;而“境界”说则是对“意境”说中“意与境浑”这一最高审美层级的审美规定,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的核心概念,关于“意境”的翻译一直以来广受争议。“意境”的难译性不仅是翻译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从深层上它涉及到中西艺术美学背景的差异问题。在此从美学和符号学的角度探讨了“意境”难译的根源,认为“意境”翻译的瓶颈在于中西文化对于“想象”的不同美学定位,而中英语言符号系统的差异导致了翻译过程中无法实现“意境”之美的跨文化再现。  相似文献   

6.
王士祯(渔洋)倡导的“神韵说”曾标领清初诗坛数十年。“神韵说”的核心内容就是关于意境和意境美的问题。所谓“神韵”就是指诗的意境和意境美。“神韵”的特点:一、取境很广,“蕴藉风流,包含万物”;二、“神韵”的表现形态是“大音希声”。渔洋论诗于风格并非唯宗“冲淡、清远”,而是兼取豪放、雄健。渔洋的诗风宗尚并非唯及王、孟、韦、柳,而是首先推崇李、杜、韩、苏,其对豪雄之风的推赏甚至在对清远之格的喜爱之上。渔洋诗作熔裁各家,自铸丽词,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风格。“神韵说”在丰富完善中国古典诗学意境派诗论上尤有贡献  相似文献   

7.
自先秦以来,随着道家哲学在艺术领域中的逐渐拓展和不断延伸,“意境”逐渐成为中国艺术创作中永恒的追求.同时,“意境”理论的产生正是以道家美学思想,特别是以庄子美学思想作为主要来源的,从而奠定了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重要的理论地位.从“超以象外”入手研究“意境”的核心问题,会使人们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由“意境”带来的“至乐至美”.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 ,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 ,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广告中,广告创作逐渐开始强调整体广告作品的“美学化意境”。经过一番精心创意的广告作品也呈现出悠远而深刻的意境追求,即蕴涵了独特而高深的审美文化底蕴,运用了高迈而和谐的美学法则和营造了高雅而悠远的艺术意境氛围。  相似文献   

10.
意境叙述是带有民族文化特性的叙述策略,普遍存在于中国古代叙事文本创作实践中。但这种民族叙述策略却长期被忽视,缺乏学理上的梳理与定位。意境叙述就是宇宙与人生深层意蕴的叙事化感悟与呈现,是意境的叙述化在场,其主要特征是“事因意用”。意境叙述概念的提出及其主要特征的学理描述是进一步探讨意境叙述策略的前提性工作。意境叙述研究对丰富和完善民族叙述学理论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继承古代意境研究的基础上,宗白华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意境理论进行了拓展:(1)深入文化核心处,从宇宙观和生命哲学的层面揭示了意境的内涵;(2)把意境的特点归结为道、舞、空白;(3)对意境创构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当代诗学,更是具有典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永胜 《天府新论》2015,(3):120-124
马利坦的“诗性认识”理论全面论及了“诗性认识”的对象、“诗性认识”在灵魂里的深度、“诗性认识”的活动机制及其表达方式。以此分析中国的“意境”学说,可以发现:“意境”表现了人和自然在精神本体上的统一状态;从艺术风貌来看,“意境”呈现出了“韵味无穷”和“情景交融”的特征;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意境”采用了“虚实结合”手段。通过“诗性认识”理论,中国“意境”学说的本质和美学特征可以得到更为完整和清晰的阐释,而中国的“意境”学说也为马利坦的“诗性认识”理论提供了艺术上的根据,两者通过彼此获得了另一个阐释的维度。  相似文献   

13.
论意境的完形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完形心理学理论从三个层面讨论诗歌意境的生成过程 :“完形与‘象外之象’”从总体上探讨意境的整体性特征 ;“异质同形与结构空白”从主客体两个方面探究意境的心理生成过程 ;“优格式塔与典型意象”从“好的完形”的“简约合宜”性论述境、象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4.
诗无达沽。一首好诗的诗美的表现形态是多元开放的,然而关键在于其意境的有无和深浅。以往对《再别康桥》的欣贷和解续似乎局限在偏重形式的音乐美方面或过于落实的偏颇,而与其意境多少有着隔膜。通过对“轻轻的”,“悄悄的”等充满灵性的诗意语言及独特的意象营构的再读,神与物游,追寻“走”与“来”梦境缠绕的销魂踪迹,续会走进如醉似梦、虚实互化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在文艺美学中,意境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范畴.意境这一概念的生成经过了很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在唐宋时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意境”的引进和审美内涵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境意蕴作为佛教思想与本土文化的结晶,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其“境心一体”“境心之悟”亦是典型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现代美学史中,近代意境理论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归纳与总结,亦是现代美学体系的开端。一方面,近代意境理论在建构过程中明显受到西方认识论美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它的逻辑起点仍然基于传统美学中“意与境浑”的抒情性表达。“意与境浑”的审美经验是近代意境理论的主体思想,与西方认识论美学构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时,西方认识论美学的介入亦促成了对传统美学的反思,是意境说从传统思想向近代理论体系转变的前提条件。相较传统的意境说,近代意境理论更具清晰、严谨和逻辑的体系性优势,这一体系的形成是中西文化对话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也为意境论在当代美学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发展方向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京派小说营造了超凡脱俗的画意文境.学界主流看法是:京派小说的“意境”是“五四”后在外国文论与外国小说的启发下,转而反观中国古代抒情文论传统这一双重影响下所形成的.笔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事实上,京派小说“意境”形成的根本原因,由京派小说家大多同时具有画家身份这一创作主体特征所决定,他们先画后文(小说),天然建构了山水画的“意境”意识,由画“意”到文“境”,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意境说对王昌龄意境说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充满着中国艺术特性的美学的范畴。最早提出“意境”的是唐代的王昌龄的《诗格》。《诗格》主要是探讨诗的创作规律的。《诗格》推动了唐代诗歌创作和诗歌创作理论的发展。佛教对于诗人的影响 ,最主要的还是禅宗的思维方式。意境说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产物。王国维的意境说是对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综合美感规律的探究。意境说形成后 ,逐渐成为古代独特的文学艺术创作与欣赏的理论核心 ,也逐渐成为现代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内涵上分析 ,中国艺术和美学中实际上有两种“意境”范畴 ,一是以儒家诗学兴会感物说为基础的“情景相生”的意境 ,一是以庄玄禅宗淡泊虚静不离不染为基础的“物我相冥”的意境。前者表现为浓厚的情绪氛围 ,后者则表现为情冥意融、宁静悠远。故一以“意兴”为本体 ,一以“澄明”为本体 ;一形成情感触物而起、兴发无尽的艺术功能结构 ,一形成动静合一、安恬中见生机的艺术功能结构。  相似文献   

20.
在王国维看来,批评词的标准就是意境的有无,关键就是具备深厚的情和真实的景,这样的词才是有意境的作品,这都是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除了对意境中情与景的介绍,王国维还发展了意境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意与境浑”、“以意胜”和“以境胜”这三种意境类型。此外,他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王国维那里,意境可以作为其境界理论的一个层面,专门用以描述词的艺术特质,为其境界理论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