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石江镇方言属湖南赣语洞绥片。本文介绍了这一方言的语音系统、音韵特点,对其形成原因作了探讨,并指出它也具有混合型方言的特点。本文对湖南赣语以及湖南方言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梅县方言与闽语、吴语、粤语、赣语等外区方言有不同数量的共有古语词的现象。其方言中与同客家方言关系密切的有历史渊源的方言共有的古语词较多,与疏远的方言共有的古语词较少;与长江以南的方言共有的古语词较多,特别是与闽语、吴语、粤语、赣语共有的古语词尤多,而与长江以北方言共有的古语词较少。  相似文献   

3.
安徽东至赣语的语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至是多方言分布区,赣语是当地主体方言。通过6个方言点的语音比较,可以看出东至方言从北到南,江心回民村话→禾丰话→城关话→乌竹话→南溪古寨话→龙泉话是从江淮官话到赣语再到徽语渐次过渡,江淮官话的特色逐渐减弱,徽语的特色逐渐增强,而城关赣语兼有徽语和江淮官话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昌都片赣语是赣语在江西境内的分片之一。同赣语其他片区方言相比较,昌都片赣语中中古入声发展演变很有特色。昌都片赣语中古入声调类演变条件有声母清浊、古声母送气与否、韵摄来源。从地理分布来看,北部方言入声字舒声化进程快于南部方言;从语音系统内部来看,不同声母的入声字舒声化进程也有差异,大多数方言浊入字先于清入字发生舒声化演变,浊入声字舒声化演变以归向阳去调为常。都昌小片清入声字舒声化演变以归向阴去调为常,浊入声字今读存在读阳去、阳平等多种演变趋向。昌都片赣语中古入声字今读韵尾分布类型有新建长堎型、都昌阳峰型、德安蒲亭型等三大类。入声字今读韵尾因古声母来源不同而舒化进程不同,韵尾音值因音节内前置元音而演变途径多样化。昌都片赣语入声字韵尾今读类型既有历史发展的传承性,又有区域性创新,入声字韵尾特点初现于宋代,其中[-t]韵尾至[-l]韵尾音变至今仍处在词汇扩散阶段。  相似文献   

5.
作为汉语的一大方言,赣语的确立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过程。赣语与客家话关系特殊,就方言一级来说赣语的标准很难确立。把赣方言看成是客赣语的一个次方言更有其合理性。加强区域研究突出区域特征是赣语语音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对占湖南白族人口95%以上的张家界以及怀化市沅陵县的白族汉语方言中存在的几个语音现象与白语以及江西客赣方言进行比较后发现:湖南最为典型的白族汉语方言——桑植“民家腔”并不像之前学者们一致认为的保留了很多白语的底层,而与江西方言特别是赣语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这与其移民历史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客赣方言关系词与客赣方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赣方言早期一体,都属于古赣语———南下至江西(赣北、赣中)的北民带来的北方话在楚语一支即亻奚语的底子上形成的古代江西方言,后来异地分居,各自发展:赣北、赣中等地的古赣语因为处在开阔的近江、近湖地带而以开放式方式发展演变(大量吸收它北方的方言的成分),形成现代赣语———赣方言;随客家先民进入赣南、闽西的古赣语由于处在闭塞的山区而以封闭式方式发展演变(保存了多得多的古赣语成分),形成客家话(后来随移民延伸至粤东、粤中),它们最终一分为二是由于方言差距的拉大。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方言区划及其历史背景(首次文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的方言大体可以分成老湘语、新湘语、西南官话和赣语四个类型。为把这四个模糊集体现为地理上的分区,台湾杨时逢先生根据三十年代在湖南七十五县进行方言调查的结果,选取十二项特征作为比较的基础,制成分区图,附在1974年出版的《湖南方言调查报告》后面,日本辻伸久先生又利用这一《报告》中的一项语言特征——古全浊声母在今湖南各地方言中的不同分化特点——进行分区。前一种方法使得分区显得支离破碎,后一种则过于简单化。  相似文献   

9.
金牛镇位于大冶西部,其方音不仅与大冶市区方音差异较大,而且与大冶境内的其它小片以及周边的鄂州方音、黄石方音、阳新方音之间差异也不小。前人众多研究成果将大冶方言划分为赣语。金牛方言入声保留喉塞音韵尾,调值自成一调(调值53)。本文从金牛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和入声两大方面来浅析金牛方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混合形式是指语言中同质成分和异质成分的组合,是语言或者方言接触的结果。通过混合形式的研究,可以研究词源,推断方言接触历史、移民路线、方言传播的时间和方向。"腋窝"和"肘"在汉语方言中有多种词形,多数是不同方言词形混合而成。对"妯娌"的一些混合词形在湘语和赣语交界地区的分布的考察,可以判断湘语和赣语在这里的竞争和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东明西南方言对父母的称谓具有称谓多元化和词位变体多元并存的特点,且存在着部分父母称谓与部分两层或三层亲属称谓及部分非亲属称谓兼用现象.本文从语用区别、语言自身发展及民俗文化三个方面解释了东明西南方言父母称谓上述特点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吴城,是一座千年古镇,曾被称作"小南昌";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吴城方言与南昌方言同属赣语昌都片.两地方言的词汇差别表现在构词、词义和特殊词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湖南方言调查报告》由杨时逢先生整理,于1974年在台湾出版。它立足于语言实际,调查的面广点多,材料丰富,一直是语言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湖南方言的重要参考著作。不过,它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关于湖南方言的分区结果就不很理想,至今国内外学者对此仍持有多种看法。这一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另外,过音声母字多是益阳方言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报告》却认为只是"偶尔"现象,它所记录的益阳方言音系中没有给〔I〕声母以一席地位,对此,本文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4.
常德沧山话属西南官话,和普通话、方言比较,沧山话疑问代词的分布、用法都有其特点。沧山话疑问代词保留了较多古汉语成分,“何”系疑问代词分布最多,“么的”是常德方言也是沧山话特色词。沧山话疑问代词和常德市区话疑问代词有明显不同。沧山话疑问代词和湘语、赣语、吴语有不少共性,这与方言的互相影响和历史移民有关。  相似文献   

15.
扬雄《方言》记载楚地表老义的语词"革",晋以前不见于汉籍文献,《三国志》始见"老"、"革"连用现象,而今南方十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仍广泛使用此词,这一现象启人思考。借助民族史和移民史,结合现代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实地调查,发现扬雄《方言》楚地词"革"源自古越语,随着古越族的变迁,保留于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中。这一古越语词汉代通行于南楚江湘一带,为楚方言所吸收,后与"老"连言,进入汉籍文献,留存于现代汉语方言。  相似文献   

16.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湘阴方言与湘语和赣语的代表方言长沙话和南昌话进行了对比,主要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声母从古全浊声母今读、非组和晓组合口字今读方面;韵母从阳声韵读鼻化韵、咸山摄开口三四等字韵母、咸摄开口一等字覃谈韵母、咸山摄合口一三四等字主要元音、深臻曾梗摄开口一二三等字韵母、宕江摄和梗摄字韵母的主要元音等几个方面;声调从调类、调型、调值方面进行了比较。最后分析了湘阴方言与湘语、赣语的亲疏关系,认为湘阴方言接近长沙话,而不同于南昌话。即湘阴方言有较大的湘语因素,而极少赣语因素。  相似文献   

17.
称谓是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常德方言里 ,部分男性亲属称谓词的称谓对象出现泛化的趋势 ,从而使常德方言的整个称谓系统发生重要变化 ,呈现出新特点。这一泛化趋势出现的背后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泛化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目前 ,这种泛化在常德方言里还未最后完成  相似文献   

18.
陕西商南很多人是从安徽安庆移民来的,说的是蛮子话。参照相关方言材料和历史文献资料,考证了商南蛮子话说法的由来,描写了蛮子话的语音特点,并结合人口来源在方言地图上将商南蛮子话归到其祖语赣语怀岳片中去。  相似文献   

19.
从《湖南方言调查报告》的材料中,可以揭示湖南赣语的语音概貌:它既具有比较强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而这些差异多成片分布。  相似文献   

20.
天门方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iη、η"混入"in、n"。据文献记载,这一语音现象在明代江淮方言中已普遍存在。明清时期竟陵方音中存在深、臻摄与曾、梗摄的混同现象,即部分"iη、η"与"in、n"混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