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明德 《兰州学刊》2007,(12):172-176,180
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发展在空间结构上呈两极互动态势,在历史走向上呈东西两极格局向南北两极格局的转换.南京和北京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其空间互动构成了中世纪后期中国政治中心发展的主体框架,两极格局的形成,既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又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种反映,同时还与南、北地域社会的历史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要经历"被动城市化"和"主动城市化"两个阶段.本文认为,随着工业化对城市化带动作用的弱化和城市自生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当前正处于由"被动城市化"阶段向"主动城市化"转变的阶段."主动城市化"是"后改革时代"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它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以农民工市民化为突破口,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社会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乡村管理制度,在近代以前的大多数历史阶段,乡村的管理都不是显性的社会问题。工业化改变了社会结构,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逐渐丧失,在乡村还没有进入工业化的社会结构以前,乡村社会的管理问题就凸显了出来。首先,农业财政地位大幅度下降使传统社会的"体国经野"行政模式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乡村行政陷入困境;其次,乡村组织程度滞后造成了乡村法制困境,乡村人口流动造成了乡村法治困境;第三,社会结构转型导致资源"城市化",使乡村精英趋于流失,乡村财政趋于枯竭,乡村自治也陷入困境。这说明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机制正在"必然地"显性化乡村管理问题,我们必须探索非市场手段使乡村管理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4.
近代西方工业化社会的形成,有力地改变了西方社会中传统的社会状况和生活结构,使有史以来的以农业为主要职业和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出现一个大的转变。农村人口大量地向城市迁徒,祖祖辈辈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农民,迅速地转向各种工商业工作,新兴的工业城市不断地涌现。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到来,因此,城市化是近代工业化社会形成的一个重要标  相似文献   

5.
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视角:形成、拓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的差距,由此产生了城乡二元结构。但近代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除这个普适性原因起作用外,还有着自己异质性的原因:中国社会的特殊发展道路产生了来自国外的工业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固化、前改革时代"级差式"和"分离化"改革措施的加速、后改革时代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助推等四大外部推力。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演进经历了四个特殊阶段,在内容上形成了特殊的四重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中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需要采取六个"三位一体"的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6.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各国学术界对冷战起源问题的研究从未终止,但始终对冷战的爆发时间莫衷一是。文章认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确立交织在一起,对冷战爆发问题研究的症结在于对国际格局的不同定义及对两极格局形成的不同认识上。对格局定义及形成标志的模糊认知将对冷战爆发的判断造成直接影响。国际格局包括国际战略关系格局与力量关系格局。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冷战的爆发是相伴而生的。  相似文献   

7.
发展经济学二元结构理论与我国城市化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我国城市化的实践 ,分析了发展经济学二元结构理论有关城市化的思想及其局限性。认为中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极大地制约了市场容量的扩大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是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要求 ,也是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后几十年内 ,是中国城市化能否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实现城市化应当选择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徐峰 《北方论丛》2008,(2):78-82
城市化是近代工业影响带动的历史过程。甲午战争以前,中国国内近代工业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但还不足以对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提供强力的动力支撑。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最先是由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启动的。这种商业具有工业化的背景,它不是以中国国内近代工业为基础,而是依附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这是中国对外开埠通商,纳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分工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化特征描述、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城市化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和新景观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城市化发展理论不断深化,城市化主动力转向发展中国家,城市功能效应增大增强,城市化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前提。是建设民本、民富、民主、民生的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主要路径。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体现其历史必然性,是从国情出发的完整意义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标志和逻辑归宿。城乡内生——外生城市化多元复合互动"推拉"过程形成城市化动力机制。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为前提,相伴相随,共同构成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本点。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成正比,呈现高速发展趋势,但仍然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应建立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制度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中国近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面临着急剧衰退的危机.与传统时代的乡村危机相比,近代中国的乡村危机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相和时代特征,探讨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与乡村危机的内在关联,可为当代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鉴借.  相似文献   

11.
李邦铭 《河北学刊》2012,32(2):172-176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具体包含城乡关系发展的趋势论、城乡关系演进的动力论、城乡融合实现的方法论,科学回答了城乡关系如何发展、城乡关系为何发展、如何推动城乡关系深入发展等重要问题。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对当前中国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苏奎 《兰州学刊》2010,(9):154-157
当下文学受社会农民工潮流的影响,对进城农民的描写形成一个创作的潮流。当下小说从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场景设置,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农民工形象心理流变的历程图。作家并没有单纯描摹进城农民生存境遇,而是把农民工放在城市与乡村两种文化的冲突下,进行叙述,展现了进城农民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城乡二元结构始终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绕不开的深层矛盾。我国的城市化也是被广泛探讨的热点问题。通过回顾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及城市化道路的演化进程,挖掘其阶段性的特点及内在原因,探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及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洛阳市城乡二元结构现象显著。从工业发展、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社会公共事业等方面分析洛阳市城乡二元结构现状,探析我国城乡差距的原因,结合拉美国家城市化的相关经验教训,提出我国在城镇化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是消费活动的主体,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对社会消费水平产生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速度逐渐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重的老龄化负担,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也陷入了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增长困境。因此,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进程对消费的影响,不仅可以使我们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清晰的理论认识,同时也可以为当前的应对措施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T县宅基地流转市场不活跃,交易方式单一,交易价格偏低,与大城市周边农村地区宅基地交易市场的火热场面迥异。“同心圆梯度差”现象客观存在.城郊农村与偏远农村之间的差异不容忽视,偏远农村宅基地城乡间流转的条件尚不成熟。偏远农村地区宅基地向城市居民流转的渠道不畅通,相关政策和规定的限制、农村地区基础建设落后、熟人社会的排外意识、农村居民对房宅的惜售心理构成了宅基地流转的主要障碍。宅基地的使用价值优先于财产价值,保障作用重要于融资作用,宅基地城乡间流转的必要性不充分、效率性不显著。宅基地制度改革需稳妥推进.宅基地城乡间流转应以大城市周边农村地区为试点,从城郊农村向偏远农村逐步推进。同时,要借鉴土地发展权制度,对尚未实施宅基地城乡间流转政策的农村地区的居民予以补贴。对于宅基地所具有的财产价值,主要通过放开抵押、担保、出租等与宅基地的居住保障功能较为兼容的财产收益方式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   

17.
广东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比较与分析广东产业结构不同年代的变动轨迹,指出仍然存在着结构偏差和结构效益的问题,今后调整必须从以供给推动为主、依靠投入调整的思路,转向以适应需求为主、依靠创新升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马将伟 《兰州学刊》2007,(6):148-150
金圣叹在《水浒传》评点中对其结构予以了高度关注,认为"精严"是这部巨著结构上的一大特点.而这恰恰是讥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之结构为"缀段体"的西方文论家所忽视的.他的这一结构观念又是和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结构观念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十五大报告指出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本文阐述了所有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检验所有制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以及如何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