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东坡词作开创之功,世所公认,其影响后世之深远,亦为可叹。苏轼通判杭州期间,创作了其词作生涯中的早期作品。学界对这类判杭词的研究,多不为重视。本文试从苏轼判杭词创作概貌、原因、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揭示此类判杭词具有应歌体的浅近体式以及蕴涵的一些笔意深折的政治情怀,为后来苏轼革新词风提高词品、指出向上一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论早期应制应歌词的词史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制、应歌体现了词的接受者对于词体产生和发展的刺激作用和推动作用。应制词首先是从应制诗中蜕变出来的。早期应制词是词体产生的中心环节。早期应制词即席演唱,到太白体方具词体意义,太白体应制词奠定了早期文人词的女性化特征,词本体对其有个漫长的接纳过程,直到白乐天体、温飞卿体才实现对太白体的呼应和回归,标志着早期应制词历史使命的完成  相似文献   

3.
东坡词在倅杭时期,基本都是“应”的创作;密徐时期,应体之作占有55%的比例,显示了向“非应”的渐次转型;黄州时期出现的经典名篇,其中80%皆为非应之作。东坡的应歌之作具有真实的属性,对东坡词的音乐性具有极大的帮助;应社之作,刺激了东坡词的大量写作,两者都是对“非应”写作的一种准备;应歌面对歌者,应社面对士大夫社会,都有戴面具的因素。苏轼对于一切“应”的摆脱,使其词体写作走向大自然、走向日常生活、走向自我内心。  相似文献   

4.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而成为一种情感内蕴深厚的庆典的过程.传统节日丰富的民俗、庆祝活动,凝聚着这一国家或民族稳定的心理、情感和祈盼.它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标志和民族文化情感的认同和皈依.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四个节日都各自充满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台湾现代著名客籍作家钟理和自幼受到汉学教育,在日据时期,是为数不多的能用汉语创作的作家。他秉承客家文化爱国爱乡的传统,其作品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乡土情怀和客家情怀。他的乡土意识中渗透着强烈的原乡情结,他用客家人独有的语言形态记录着客家人的生活景象,体现出客家人特有的民族心理、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录台湾客家人文化发展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6.
任职凤翔府签判时期,是苏轼诗歌创作历程中的重要驿站。这一时期,他对各体诗歌皆有尝试,尤以五七言古诗和七律成就较高,叙事、记游、题咏、抒怀是其诗歌表现的主要内容。从艺术成就看,比喻乃至博喻手法的运用、构思上的翻旧出新、以文为诗等,都显得比较圆润成熟,恣肆纵横、舒卷自如的艺术风格也基本形成。凤翔诗作的创作实践表明此一时期苏轼诗歌创作已较为成熟,确立了苏诗的基调。这一局面的出现,与他的心态和眼界的开放阔大,以及创作经验的日臻丰富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北宋后期最重要的辞赋家,他的融汇古今的辞赋创作思想和深湛的辞赋艺术修养深刻地影响着北宋后期的辞赋创作。辞赋创作贯穿于苏轼文学创作的各个时期。苏轼的赋论与创作密切结合,综观其辞赋和辞赋观,有以下几个特征一、重视辞赋创作与作家素养的联系;二、融会贯通的集大成意识;三、寓深刻于平淡之中,追求理趣盎然;四、融聘词于流畅自然中的艺术表现。苏轼的辞赋观和辞赋创作代表着北宋后期赋坛的主调,众多赋家深受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许林 《江淮论坛》2001,(5):101-105
苏轼作为杰出的赋家 ,其赋内容上包蕴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关心国计民生的理念 ,顺应自然、旷达开朗的襟怀 ,务实合理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追求等 ,以及美景、真情、妙理的和谐融合、小中寓大的自然物象、神思妙想的奇幻境界等审美品格和特色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苏轼婉约词的创作特色何文祯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倾倒了多少英雄豪杰!也使苏轼赢得了豪迈、雄放的千古美名。他那奔放不羁、意气横逸、气魄宏大的豪放词,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击节叹赏。苏轼也被人们尊为词坛豪放派的开山之祖。但仔细翻阅《东坡乐府...  相似文献   

10.
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三位举足轻重的大作家欧阳修、王安石和苏轼都活了六十六岁,这真是历史的巧合。就苏轼现存集子来看,他最早的一篇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应试时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时年二十二岁;最早一批诗作是嘉祐四年(1059)再次赴京途中父子三人合编《南行集》里的四十首作品,时  相似文献   

11.
苏轼之所以能很快适应贬谪之地的生活,是因为他不断地进行着精神的创新,迅速找到了精神支柱.在不同的贬谪时期,苏轼的精神支柱是不一样的.在黄州,苏轼的精神支柱是佛老,还掺杂了儒教,同时,已有师陶萌芽.在惠州和儋州,苏轼的精神支柱尽管还有佛老、儒教的痕迹,而主要的还是他所创立的"陶渊明教".  相似文献   

12.
史应勇 《齐鲁学刊》2001,(3):103-107
“礼乐”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通过周公制和作乐建立起来的贵族行为准则和政治统治秩序为数百年后的孔子带来了无限的眷恋和执着的追求。孔子无疑是想以周代的礼乐制度为典范重振王道礼乐秩序并成为这种“重振”的策划者,其政治用意是不容否认的,但孔子的实践与言论明显表现出一种文化关怀的倾向,这种文化关怀的精神对后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又过了大约200年,孔门后学荀子重提礼乐的核心意义,却明显淡化了那种文化关怀的倾向而构筑成一种赤裸裸的社会控制的强权理论。  相似文献   

13.
苏轼仕途坎坷,一生凡九迁。在不断的迁谪生活中,苏轼渐渐形成了旷达的性格。通过对苏轼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期的诗文分析得知,苏轼的"旷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从被贬黄州时深畏祸患及身,唯求自安;到谪居惠州时借重佛道思想,随缘自适;再到迁谪儋州之时融入黎民生活,乐观待物,"旷达"才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苏轼知定州时,虽已预感到政局即将发生不利于自己的变化,但仍然一如既往地为民办了一些好事.其创作也就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心声对时局的忧虑与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探.  相似文献   

15.
黄仲山 《天府新论》2022,(4):145-151
“情怀热”是当下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文化消费语境中,情怀成为一种营销话语,导致其意义和价值的崩塌。“情怀热”投射出我们所处时代复杂而多元的文化生态,体现出文化生产与消费链条中各类群体话语权的博弈。面对“情怀热”,应批判的是由此引发的种种乱象,而非情怀本身。情怀话语应剥除过度功利化的营销外壳,回归审美人生的基本情境,搭建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群体的深层关系,构建更有价值的内涵体系,形成更有意义的应用场景,使人们能够依托情怀,实现个体精神自适与社会文化交往和谐。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文学的政治传统和20世纪中国的现实国情,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结合更加紧密;通过政治文化这一视角,文学与政治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的社会形态中形成不同的结缘方式,体现了作家不同的政治文化理念、创作追求和审美理想,并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与接受,形成一定历史时期特殊的审美风尚。20世纪中国文学的政治文化传统,使文学承担了过多的政治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宣传和教化功能,但也对文学自身的发展造成了重大伤害,留下了许多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7.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诗歌、散文、词、赋、书法、绘画,样样都有出色的成就,不愧为一代大家。历史上,象他这样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文学艺术家,并不太多。在散文方面,苏轼和当时一些先进的散文家一道,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继承和发扬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优良传统,对于促  相似文献   

18.
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苏轼作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性格特征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儒学到理学的发展过程.他乐观进取、旷达超脱的性格,体现了儒释道精神的高度统一.正因为如此,他在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中,才能进退自如、超然处世.其诗词文的辉煌成就,便是他以儒家作治世之具、以道家作修身之术、以佛家作安身之法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9.
佛老思想与苏轼词的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对佛老思想的接受持一种分析的态度,他不深究佛老义理,而是“取其粗浅假说”即把握其基本精神,以充实、完善自己的人格思想。佛老思想不仅影响了苏轼的社会行为,也影响了他的文学活动,其词中诸如彻悟的人生感受、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等表现主题,以及空灵澄澈的意境等,都反映着佛老思想的影响、浸润  相似文献   

20.
唐宋之际,道教的神仙思想和炼养方式发生的重大变化对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李白和苏轼为例,分析了这种影响是怎样具体发生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