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古民族与中华民族重要源头之一的东夷族系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所以在研究东北古民族的族源问题时,应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来揭示二者之间相的相互关系。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是我们在研究东北古民族族源问题时应始终遵循的一个方法和指导原则,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则要以考据为主,熔有关学科资料于一炉。做到宏观上比较,微观上考据,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东北古民族族源问题的研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
少昊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昊考叶林生中国古代传说中与东夷民族有着密切关系的少吴,后世虽不如炎黄显赫,但其说传自古远。少吴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少吴传说的真相如何,这些问题至今也不能说已经了然,本文就此略作考证。(一)春秋以来,学者几乎一致认为少吴是人间古帝,且为古东夷民族的...  相似文献   

3.
秽与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秽与貊都是族系称谓。秽系民族一直生活在东北东部地区。貊系民族散居蒙古草原,自西周中、后期,部分迁入东北东部,与秽系民族杂居。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最终形成高句丽、秽貊、夫余等民族。秽貊一词最初是指居住于秽地的貊族,而后则成为新兴各族的通称。貊系民族受秽系民族影响,由畜牧民族变为农耕民族。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西南指以云南为中心 ,包括川西南、桂西、黔西。该区为古羌人族系、古越人族系、古濮人族系的交汇地 ,他们与今之藏缅语族各族、壮侗语族各族、孟高棉语族各族有着渊源关系。清楚地认识这些渊源关系 ,对国家的稳定及民族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上古时期的东方古老部落,东夷和东夷文化一直以来吸引着很多学者的目光,研究成果颇多.目前学者大都认同,东夷主要分布在今山东东部、江苏北部和河北南部,因其族系多,又泛称九夷,其创造的东夷文化是华夏文明起源中重要的一元,在考古上表现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  相似文献   

6.
东北是女真族的故乡。在女真族系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从肃慎到满族),金代是其首次统一东北,并入主中原的兴盛时期。明朝后期女真族再次兴起,又吸收部分其他民族成分,发展成为满族。满族重新统一东北,进而建立统治全国的清王朝。这是女真族系的鼎盛时期。介于这两个时期之间者,为元、明两代之女真。关于金、明两代女真和满族,中外文献资料比较丰富,研究者甚多,成果也不少。至于元代女真族,由于资料十分有限,不少问题还比较模糊,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笔者由于水平和所见资料之  相似文献   

7.
陈寿只为乌丸、鲜卑立传,是因这两个民族继匈奴而起,为汉末以来最为重大的民族问题,对其加以总结,有助于中央王朝制定因应的方针和政策。他写《东夷传》则旨在探寻中国文化的原貌及其东渐,让中国人从了解东夷历史中了解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8.
两汉时期是东北各古民族逐渐形成时期,也是具备地方特色的东北区域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从起源上来看,东北古民族的发展有着相同的族源和相同的地理环境,相互之间联系也往往非常密切。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层级,有益于探讨两汉时期东北地区各古民族在文化内源与表征上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古代民族的形成,以及不同族系间的变迁、融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早在春秋时期,中原民族对四外的少数民族即有夷、蛮、戎、狄之分;《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夷、蛮、戎狄的区分,是依据他们的生活特点而言的.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中,将古代民族分为诸夏组、荆吴组东夷组、苗蛮组、百越组、氏羌组、群狄组、群貊组.史前史学者徐旭生以为,把我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加以总括看,我国古代三个主要的部族集团是华夏集团、东夷集团、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史书记载、考古发现为主要依据,通过对有关民族的体型、习俗以及语言文字等的比较,提出(1)土家族源于巴人,巴人源于东夷。(2)东夷在西迁过程中又分化为西戎、商、濮等民族。西戎的一支又发展成氐羌系民族先民。(3)由于彝族是昆明人与濮入融合后形成的民族,而土家族源于巴人,巴人又是东夷中的氐羌、濮为主体的民族,故土家族在其语言、习俗上与彝族接近  相似文献   

11.
东胡族系作为游牧民族的重要分支,由诸多的部落和民族构成。这些民族、部落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无一例外地信仰过萨满信仰,且东胡族系的萨满信仰极具自身特色,对东胡民族的心理特征、民族习俗都有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东胡族系萨满信仰研究成果的梳理,来论述东胡族系萨满信仰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大和民族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遗传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不同角度,探讨了日本大和民族起源问题,提出绳文人源于我国古代越系民族(属南亚人种),弥生人中的外来系弥生人源于东夷中未西迁的氐羌系民族先民(属北亚人种),绳文系弥生人源于东夷中的濮系民族先民(属南亚人种)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西晋前期,为有效地统辖和管理活动在东北地区中、东部的“东夷”诸族,西晋政府曾于辽东地区置设“护东夷校尉”。对护东夷校尉的出现及其演变过程,史书记载零散,且不乏讹误之处。现代史家对其亦无全面、系统的考证。笔者不揣谫陋,拟就护东夷校尉的一些问题略作探讨,以祈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4.
论媿姓族系     
本文展开以下问题:维吾尔和乌古斯都是族系一级的名称,二者是同源的,它们之间的音转机制在当今维语中仍然存在。它们是婉姓族系两大分支:维吾尔为东部支系,乌古斯为西部支系。媿是北狄族系的总姓,狄是媿姓族系的总名,媿的异称是中国古史中所说的“九”。中国古史上关于媿、狄、九三位一体的观念对北亚及中亚民族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蛮人是中国古代活动于黄河流域的一个古老的部落群体,后来被羌戎、东夷等联盟集团所击败而逐渐南迁于长江中下游,还远迁至珠江流域和印度支那半岛,因此被称为南蛮。但也有向北方、东北、西北迁徙的便被称为北蛮,后来这部分北蛮人虽曾成为匈奴、突厥和蒙古等民族的统治者,但因其广大群众多操阿尔泰——乌拉尔语系的连缀语,而经济生活则变为草原游牧性质,因而促使其风俗习惯诸方式大为改变,久而久之逐渐消失其蛮人的传统习惯,而仅仅存在着某些残存的蛮人痕迹。还有一些人则远迁至西藏等地。以后,大多数蛮人已加入了华夏族系列,而成为后来形成的汉族的一个成员。另外一些人,则分别融入于苗、  相似文献   

16.
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属于古蜀文化杜宇时代,应在公元前800年左右;鱼凫的含义为古代水居民族图腾,古蜀鱼凫王的传说早于杜宇时代,在川东有遗迹可考,与三星堆文化无涉;杜宇族系古代西南地区民族,其文化起源与西亚有关,三星堆文明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因不被巴文化容忍终至绝迹;巴文化因吸收秦、楚文化而成为古蜀文明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7.
皋陶、伯益、虞舜同为东夷集团的主要部族。皋陶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东夷的先进文化,还吸收了华夏族的先进文化。皋陶的裔支从夏至春秋建立过许多小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有的还立国于江南。他们在开发经济,发展华夏文化及楚文化中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一个可与夏、商、周相比拟的民族。  相似文献   

18.
鲜卑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兴起的一支重要古族,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部分。宇文部是东部鲜卑中与慕容部、段部、鼎足而立的三大部之一,这便是后来在中国北方建立辽朝,称雄数百年的契丹族的直接族源。本文旨在对宇文部的族系源流发展大势,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商周以前,燕山南北及辽东半岛、黑龙江流域,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分布着众多侯国或部族,他们大都以鸟为图腾,历史上称他们为“东夷”。 关于东夷族的起源,自古迄今,莫衷一是,或言起源于山东半岛而北渐入东北;①或言源于东北而南迁于胶东及江淮②。秦统一六国以后,中原夷人逐渐融汇于华夏族之中,而东北地区亦为游牧民族所占据。故司马迁与班固皆未为其立传,至范晔编订《后汉书》始有东夷传。传世之先秦典籍,关于东夷的记载,大都语焉不详,仅据典籍实难考证其源起、流布及变异,给现在的东夷文化研究带来诸多不便,但有一点较为明确,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东夷文化,自西周以来.有一个“落后论”的传统观念.这个传统观念.一直流传了长达三千年之久.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山东城子崖和两城镇龙山文化的发现.才引起人们对“落后沦”传统观念的怀疑.五十年代末.泰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引起学术界对东夷文化的极大关注.此后不久,山东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这一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的确立,完全证明了东夷文化是东夷族独立创造的、与中原地区不同的、具有独立系统、独具风格特点的灿烂文化.东夷人的史前文化并不比中原同期文化落后.且在某些方面具有领先的地位.光辉灿烂的东夷文化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