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面建设邯郸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今天,产业集聚以其特有的优势使产业根植化、网络化,并成为影响资本流向的主导力量,正日益成为加快我市区域经济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前,邯郸市已确立把邯郸建设成为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必须保持邯郸社会的稳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社会的动荡不安,必会使邯郸陷入停滞倒退的境地,使这一战略目标难以实现。突发群体性事件是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的、冲突激烈的社会安全事件,对社会的稳定构成了严峻挑战,必须积极探索应对方略,以便有效防止其发生,一旦发生又能及时妥善处置。本文对邯郸市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河北省南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和中原经济区腹心,矿产资源丰富,是河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依据其独特的优势,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在新形势下,邯郸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文章主要从邯郸经济发展拥有的优势、基于优势建立起来的支柱产业,融合了京津冀一体化大背景下,邯郸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邯郸应当如何转型升级发展等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4.
信访是人民群众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的制度性方式,也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加强信访工作一直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邯郸市全面提升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地位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65个县(市)经济发展比较快,县区域经济在我省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为了进一步调动县的积极性,把县区域经济搞得更好,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开展县区域经济的理论研究。为此,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省计经委、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省社科联等单位,将于明年(1987年)四月份在扬州市召  相似文献   

6.
在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长江中游地区湘鄂赣皖四省计划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通过价格法对湘鄂赣皖四省1995—2012年九大类商品的零售价格指数进行市场整合程度的测度,用市场整合程度分析和评价四省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研究表明:四省总体市场整合程度不断增强,湘鄂两省市场有分割趋势;四省省际市场整合平均程度从高到底排名依次为安徽-江西、安徽-湖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湖北-江西、湖北-湖南;安徽与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市场整合程度均高于其他三省省际间市场整合程度;市场整合度表明四省区域经济一体化总体水平提高,其中安徽最好。因此,为进一步推进长江中游地区经济一体化,需要四省构建以政府联动发展为基础的区域协调机制,消除市场分割因素,建设服务型政府,并充分发挥安徽连接长江中游地区与"长三角"的桥梁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7.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构筑海峡西岸都市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西岸区域经济的建设发展,离不开都市圈的建设。海峡西岸都市圈建设形成一线四群一主体总体格局。区域都市圈建设的主体是中心城市建设。厦门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其建设发展将幅射影响多个城市和地区,形成都市圈发展,推动海峡西岸建设。  相似文献   

8.
邯郸东西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邯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着眼于建设邯郸整体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通过对邯郸东部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邯郸东部十县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邯郸东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有效路径和科学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由重庆师范大学邓正琦教授、李碧宏副教授撰写的专著《区域经济联动与整合研究——以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为例》,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渝鄂湘黔跨省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与经济力量整合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跨省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与整合的佳作。该书由理论篇、综合篇和专题篇构成,它不仅系统构建了区域经济联动与整合的研究框架,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扩展了跨省交界民族地区经济的研究内容。概括起来,该专著具有如下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10.
省农村金融学会根据本省各地不同经济、地理条件,从八三年开始,把省辖11个市划分为三个农村金融科研协作片进行活动。一年来,围绕省委提出的“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这一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的实施,集中进行了四次学术研究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大体做法  相似文献   

11.
促进新疆与中亚国家经济一体化,依托上海合作组织,把新疆建设成为中国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建立边境自由贸易区;消除各种贸易壁垒,简化贸易程序;加快金融合作步伐,向外向型经济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2.
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建设方针,提出开展长江、沿海、大运河、东陇海四条地带经济发展的研究。八六年四月份省政府要求省交通运输协会协同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承担“东陇海铁路沿线地带经济发展战略”课题的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方法是自下而上的,由省政府研究中心和省交通运输协会拟定调查题纲,首先发动市、县两级有关部门按调查提纲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提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次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城市化的道路问题上,国内学术界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强调中心城市的发展,特别是个别主要中心城市的发展;二是强调小城镇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中的次中心城市的培育和建设,一般学者都还关注不够。笔者认为,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一种严重疏忽。次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在城市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次中心城市的建设问题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产业集聚是以民营资本、外资资本和政府主导下的园区为主要动力,在循环累积、市场导向、规模报酬递增、知识溢出四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集聚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加快了经济中心区域的形成,促使产业向某些特定区域集中,通过配置生产要素、建设经济中心、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转移、增强知识信息溢出效应等途径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今后促进区域进一步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调整产业集聚的区域分布;加快区域产业集聚以促进中西部经济中心的形成与提升。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各国生态学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区划,城市生态经济功能区划应运而生.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世界级的大都市,对上海进行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不仅有利于识别区域的生态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而且可以有效地利用上海市的各种资源条件,使城市的社会、经济能够持续地发展,对于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由于上海的特殊性,可以考虑将上海市划分为四个城市生态经济功能区,即人文生态区、生态经济发展区、保护性生态经济开发区和生态经济增长区,并在不同的城市生态经济功能区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以谋求各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整个国家来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中是很明确的,也是很具体的。然而在一个区域的发展之中,究竟如何将这一中心具体化为行动,扎扎实实落实,并取得成效呢?结合我在新田、冷水滩两县区先后担任县长、县委书记和区委书记的实践来看,我认为可以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一步演绎为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循环理论,即“全局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财源建设为中心,财源建设以开辟税源为中心,开辟税源以发展生产为中心,发展生产以提高效益为中心”。通过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区域发展中的进一步具体…  相似文献   

17.
在党中央关于改革、开放一系列方针的指引下,我省的区域合作发展迅速。尤其是1984年以来,由省与省之间、省际毗邻地区之间、中心城市之间、省内地区之间所组成的27个区域经济协作组织,构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协作网络。由我省及我省部分地州市县参与组成的27个区域经济协作组织,可归纳为从组织形式到合作重点都各具特点的四个类型: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创新水平为基础。通过对我国1991-2015年各省、市、自治区创新集聚与收敛检验,发现我国省域创新集聚与收敛均呈先发散后收敛的态势,但收敛过程中不同省、市、自治区作用不同。利用倍加统计标准误逆推的动态随机冲击模型对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冲击效应进行比较,发现长江经济带与东部沿海省市冲击效应显著,创新产出增长速度较快。我国空间上呈创新初始区域、创新加速区域、新兴创新区域与深度创新区域四层次并存格局。科技强国建设中要根据区域所处的创新阶段分层合理确立不同省市创新功能,协同推进区域创新,为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奠定条件。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开发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开发有利于发挥区域整体优势,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效与合理。渝怀铁路的兴建对西部地区、西南华南地区、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三峡经济区及川黔湘鄂四省接壤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就渝怀铁路与区域经济开发的关系谈谈浅见,不妥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20.
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由投入、产出、技术扩散与经济绩效、环境等四个方面构成。通过对泛长三角4省1市以及7个重要城市2009年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中心城市是科技创新资源和产出的集聚之处;(2)上海科技创新能力优势不够明显;(3)江浙两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4)安徽、江西两省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