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传统文化中,佛教的文化与思想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极其深远,而民间传说在口口相传中,与佛教文化思想紧密结合,让传说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关系等无一例外地打上了"佛"的烙印.本文以"西湖传说"为对象,探究了佛教思想的特点以及在"西湖传说"中的体现,挖掘了"西湖传说"独特的文化价值,以期更多人关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文化中,佛教的文化与思想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极其深远,而民间传说在口口相传中,与佛教文化思想紧密结合,让传说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关系等无一例外地打上了"佛"的烙印。本文以"西湖传说"为对象,探究了佛教思想的特点以及在"西湖传说"中的体现,挖掘了"西湖传说"独特的文化价值,以期更多人关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同时在彝语支系的纳西、哈尼、傈僳、拉祜、基诺等民族中也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据学者研究,"火把节"自汉唐起,已沿袭1000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火把节"的标志性活动,是于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以纪念传说中的英雄。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之多,内容丰富、优美。本文拟从易学的视角解读两种有代表性的传说,并说明两种不同版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会稽山地区的香榧树群是第三纪古生物孑遗,围绕着香榧树的果实香榧子,形成了种种传说、故事、歌谣、谚语、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承载、体现、延续了农耕文明条件下会稽山周边地区世居农民、手工业者等人群的宇宙观、生命观、伦理观、理想,并在一定程度上穿越时空,传承了上千年之久而不衰,时至今日,成为当今现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这笔文化遗产的发掘,为碎片化了的古"越系文化"展露出了一片新的景观。调查发现,香榧传说在其传承传播中形成了一个以会稽山周边地区(如诸暨、绍兴、嵊州、东阳等)为中心,包括范围更大一些的江苏南部、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湖南、贵州等一些地区在内的传说圈。香榧传说是继人参传说、葫芦传说之后,被发掘现世的第三个"中华人文瓜果"传说。在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对香榧传说在科学理念指导之下的普查和忠实记录,是"活态保护"之外的另一种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流传于湖南汉寿、桃江一带的"五百绵羊赶狮子"的传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羊"是楚族在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物,以芈为姓氏,而芈则与绵谐音;"狮"是"石"的谐音,暗指楚王室在隐居期内,曾在这一带开垦,运走石头,从事农耕。这一传说既能说明楚王室在楚国被灭之后的逃跑路线,也能间接说明稻作文化是以洞庭湖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并传至东南亚与东北亚。  相似文献   

6.
"盘瓠传说"是主要分布于苗族、瑶族、畲族等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族源神话,在正史、方志、文人笔记等文本中皆有反映,体现了华夏族对南方蛮族的表述与认知。但作为少数民族,在以汉族为主流话语权的历史时期,苗族、瑶族、畲族先民通过自身的话语以神话塑造自己的祖先形象,成为信仰。从"盘瓠传说"中,我们看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多民族多面向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人们共同体的整合与分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江凌  李辉图 《中国民族》2013,(10):54-55
在被称为大清王朝龙兴之地、满族文明摇篮的赫图阿拉,至今仍流传着"大清宝藏"和"索伦竿子"的传说。前者因为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神奇、决绝的守护而引人入胜;后者则因为实物的遗存而增加了几分可信度。从易学的视角来看,两个传说的内容都可以依据"天人同易"、"神道设教"的原理给出符合逻辑的说明。本期解读:大清宝藏与索伦竿子传说大清宝藏传说的易理分析在《中国民族》杂志2008年第1期,作者雨蔚在《赫图阿拉:探寻大清宝藏之地》一文中详细讲述了大清宝藏传说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8.
在甘肃永登连城镇牛站村流传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九天圣母传说。这些传说以民间写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地方保护神的形象,表达出民众的乡土情感、国家话语、价值追求。为我们生动展示了口头叙事与村落信仰民俗的双向建构过程,同时也表达出了民众借助传说"再造传统"的过程,是"民俗是一种过程"这一理论的一个有效个案。  相似文献   

9.
"五龙传说"是陕北无定河流域镇川镇村民们口耳相传的一个地方性传说。据现存的碑文记载,"五龙传说"自明成化年间流传至今。在五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五龙传说"由一个传奇的描述性故事逐渐地被建构成与世俗社会有别的神灵活动场所,并且发展为当地无可取代的民间信仰。目前除了黑龙祠、青龙祠有明确的活动场所外,五龙中的另外三条即红龙、黄龙、白龙的具体庙宇地址村民们众说纷纭。"五龙传说"在当地一代代村民的反复描述和演说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当地村民的信仰起到了一个坚固的维系作用。  相似文献   

10.
熊燕 《民族学刊》2022,13(11):102-107, 152
九隆传说是西南地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族源传说。本文以历时性的研究视角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唐代流传于洱海地区的九隆传说所发生的演变,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唐代,为了遏制吐蕃的扩张,唐太宗支持蒙舍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成为了唐蕃之间的缓冲地带。与此同时,在以蒙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下,九隆传说也出现在了南诏蒙氏的祖先故事中,它超越了祖先故事的范畴而具有了政治功能。作为在唐蕃两大政权之间生存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原文化对于南诏产生了很强的辐射与影响,由于南诏统治者对汉文化的认同,九隆传说也成为南诏协调与唐政治关系的纽带。同时,由于佛教在洱海地区的传播,九隆传说又被纳入到佛教文化体系之内,成为统治者统一部酋文化、建立文化认同的工具。文章认为九隆传说从早期的单一线性叙述到唐代演绎成为粘着了多种文化因素的故事体系不仅是由于统治者的政治操弄,也是多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原文化、佛教文化和本土文化都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孟姜女     
孟姜女的传说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长期以来,它以各种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影响很大.孟姜女的传说是以反封建压迫、反暴政为主题的人民口头创作.孟姜女是一个艺术形象,严格说,她与历史上的杞梁妻是不同的.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如果没有长期的封建统治,没有秦始皇筑长城,没有徭役等暴政,就不会产生孟姜女传说的.孟姜女的传说只不过拿杞梁妻做由头来说事罢了.孟姜女的传说是有悲剧色彩的,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然后投海而死,何等悲壮!哭倒了长城,多么大胆的艺术想象!  相似文献   

12.
武术传说是民众用他们的话语系统诠释武术的产物.对于民众而言,涉武信息传递于口碑,口碑叙述的重点是武术事件,武术事件时空传承与传播的终极形态往往演化为武术传说.自事件而传说的过程,也是武术传说叙事功利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云南通海县纳家营村与峨山县文明村,有700余年以农为主、擅长工业、运输业的传统。80年代以来,两村私营企业迅猛发展,成为云南著名的回族富裕村。两村今后应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借助侨乡开拓东南亚市场。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国家民委和财政部正式出台<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后,宜昌市结合实际,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白岩坪村、点军区车溪土家族村和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以下简称两村一乡)全面开展了以"三特"即特色民居改造、特色产业培育、特色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5.
在百年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胡适是民间文学的文学研究派的代表人物。他是"双重的文学"、"比较研究法"、"母题研究"等民间文学研究理念的始作俑者和实践者。他支持顾颉刚的古史辨伪,认定古史传说的嬗变无非是由简单变复杂、由地方性变全国性、由神话变史实、由寓言变事实四种途径,并将其研究方法概括为"历史演进法"。他是我国学术史上提出"箭垛式人物"及"滚雪球"式的变迁规律这两个传说学理论的第一人,为中国传说学的建构奠定了初步基础。《歌谣》周刊停刊,歌谣研究会的学者们风流云散逾十年后,他再度复刊《歌谣》周刊,宣称"我们现在做这种整理流传歌谣的事业,为的是要给中国新文学开辟一块新的园地",并发布全国歌谣普查建议书,因而与南方民俗学派的思潮遥相对峙。  相似文献   

16.
本教古史传说与波斯祆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文字母系统创制于公元7世纪上半叶,而藏文的相对成熟并被广泛用来纪事述史、译经勒铭,则是公元8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事。面对无文字记载而又十分漫长的西藏上古历史,除了零散的考古资料和邻边民族的一些传闻之外,对我们最能有所帮助的,也只有藏族的古史传说了。 1、藏族的古史传说 藏族的古史传说,内容庞杂而丰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大类:即(一)上古民间传说;(二)本教古史传说;(三)佛教古史传说。这三者密切相关。就总体而言,上古民间传说产生最早,也最朴素,如世界形成的传说、洪水传说、猕猴变人的传说等。其次  相似文献   

17.
传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与历史的真实始终如两条平行线一般,并驾而行。本文择取迄今流传于江南的防风传说为个案文本,试图对历史与传统,历史记忆的选择与历史重构,国家叙事与地方性知识建构之间的关系,透过防风传说这一文本,进行一番梳理、思考。认为,乡土社会中的民众历史记忆并不一定必然地走近或接近"历史真实"。民众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表达的常常是其生活原型、社会背景的诠释。通过对民间历史记忆的解读,了解口述资料对区域历史重建与历史解释的多重意义,这是防风传说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传说在西藏早期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藏早期历史的研究中,传说的作用还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以传说为切点,通过藏汉文资料的对比分析,就会发现:传说不仅是文字产生之前历史的最重要载体,并且在文字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对历史著述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西藏早期史著中的传说和传说中的历史真实进行分析和辨别,无疑会对西藏早期历史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浙江德清县防风传说的追溯,借由神话仪式学派的理论,可以窥见防风传说的原型源于稻作农耕中的祭祀仪式。由于大洪水的降临,祭祀中的巫术失效,而逐渐蜕变为神话传说。在民间的防风传说讲述中,尽管其内在结构与象征性都暗合了大禹传说,承继了传统政治文化空间中的卡利斯玛精神,但是作为隐藏在地方的民间传说,则以喊冤的形式,表达了民间对中心权威的反抗。这一过程,折射的是防风传说的民间性转化。  相似文献   

20.
云南白盐井"有盐在先"、"皆以盐故",因盐形成"以卤代耕"的盐业社会。在白盐井盐业社会中,盐经历从自然之物到意义建构,到地方文化符号生成的过程。盐的传说、信仰与仪式,是盐作为地方文化符号深深嵌入到白盐井民众观念意识的表现形态。当地盐业社会传说、仪式与信仰对盐这一地方文化符号生成与演变的过程,也正是盐作为地方文化符号深深嵌入到地方社会中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