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
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渊源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蒙古族的敖包祭祀仪式源远流长,从氏族社会延传至今.学术界关于敖包的起源众说纷纭.笔者运用词源学、考古学、宗教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与方法,通过对敖包祭祀渊源、功能、禁忌、种类等诸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敖包的原型来自先祖的石板墓,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敖包祭祀源于祖先祭祀,是古老的萨满教"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敖包的种类逐步增多,并且其功能也发生了演变.  相似文献   

2.
成吉思汗祭祀是蒙古族祭祀文化的象征符号。近百年来,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及其祭祀的文化空间和仪式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时,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传统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产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成为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新的符号。文章以2000年成吉思汗龙年大祭的祭祀仪式为个案,描述了成吉思汗祭祀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及蒙古族对其传统文化符号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祭敖包是北方很多民族的传统习俗。蒙古语中敖包有“土堆”、“堆子”的意思,如今蒙古族敖包有自然形成的和人工堆积而成的两种,蒙古族祭祀的敖包是人工堆积成的。敖包和祭敖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敖包作为自然景观存在,它就不会有人文价值,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敖包作为祭扫的对象,就被纳入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蒙古族祭敖包的起因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蒙古人在远古从森林中走出来后,因怀念过去的山林,堆土石成山,上插草木为林,后成祭祀的对象;①有人认为:敖包中埋葬着蒙古族英雄祖先,敖包是他们的坟墓,是后人对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4.
嫩江流域蒙古敖包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在黑龙江省嫩江、乌裕尔河流域的杜尔伯特、后郭尔罗斯、扎赉特(泰来部分)、伊克明安等四个蒙古部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文化变迁的洗礼,在祭祀敖包方面,逐渐形成了地方性特点。不论敖包的数量、分类、装饰、用途等,均有别于其他蒙古部落。下面就嫩江草原的蒙古敖包作一考述,求教于方家。 嫩江和乌裕尔河流域的蒙古敖包,分为祭祀敖包、路标敖包、分界敖包三种。  相似文献   

5.
记锡林浩特     
记锡林浩特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一场大火在一个喇嘛庙里烧了几天几夜,黄黄的经书烧成纸灰,灰在锡林浩特全城飘飞。被烧的庙就是贝子庙,是与百灵庙、协拉木纶庙、五当昭齐名的内蒙古四大庙宇,位于锡林浩特市市北的额尔德尼敖包山南麓。贝子庙第一块奠基石,就是锡林浩...  相似文献   

6.
蒙古贞十三敖包及其所体现的民族性格特征吴金凤地处辽西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俗称蒙古贞,其独特的十三敖包祭祀,不仅是蒙古民族文化的体现,也是其民族性格的体现。一、蒙古贞十三敖包概况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历史上共建有十三敖包276座,现存有7座。据载,蒙古贞建...  相似文献   

7.
从仪式到表演--恩施三岔"还愿"仪式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北恩施三岔一带,有一种古老的还愿仪式,这种仪式保留了许多巫文化和傩文化因子.从其以祭祀为主的表演程式看,应该是处于前傩戏阶段的一种宗教祭祀仪式,对我们认识人类的早期宗教信仰无疑有活化石般的价值.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政府的指导,学者、文化人和媒体的介入,还愿仪式正在发生变化,从祭祀仪式向娱乐性的表演演变,其故有的文化内涵和象征也正在消失,其结果将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失真.  相似文献   

8.
瑶族祭祀盘古的宗教仪式与祭祀其他保护神的仪式一样,均记载于现存的汉族文献之中。瑶族在接受他们现在所信奉的宗教时,便学会了道教的这一套宗教仪式。然而,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过去数十年中许多观察者都未能看到这些仪式的全过程,以及这些仪式所依据的经书与神像。只有一二十名曾到过瑶山的中国研究人员在叙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某些仪式时,认为它们“与道教相似”。但是,大多数人类学家都把瑶族宗教解释为一种原始的、当地固有的部落传统信仰。这种解释令人惊奇,因为只要略懂一点中国传统宗教基本常识的人就能明白:瑶族宗教及其宗教仪式只能是从一个更为强大的传统中借鉴而来,这个传统就是  相似文献   

9.
浙南民间流传着一种"唱夫人"祭祀仪式,即通过邀请鼓词艺人来唱关于东南女神陈十四的神界故事《陈十四夫人传》,以达到驱鬼逐疫、祈福求佑的目的。通过对仪式的田野观察,考察共享鼓词传统的传承人与接受者,展示一个被鼓词的生命力重新灌注成的活生生的传统,阐释鼓词作为一种口头传统在浙西南丽水乡土社会民俗生活中的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10.
仪式的流程是所有与神灵和祖先相关的中国仪式中最为基础的。这些仪式所涉及的是组织仪式活动的祭祀者以及接受祭祀并能够对祭祀活动作出反应的神灵之间的一种关系。在人类学中对仪式的描述有两种范式。一种是“殷勤”(hospitality),另一种则是“祭祀”(sacrifice)。  相似文献   

11.
青苗善事是乡土社会进行农业祭祀的重要仪式,广大民众通过对神灵的信奉达成现实的目的,具有社会控制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桥头村官房和庙宇举行的青苗善事仪式的描述,表明这一农事祭祀仪式在传统乡土社会中,与基层行政管理相协调,为保持农业生产秩序,促进乡土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改土归流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民间信仰上主要体现为信仰神团系统、祭祀仪式、祭祀用品的变化,并导致传统神职人员的社会功能弱化和社会地位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祭祀青海湖被纳入国家祭祀的千多年间多次发生变化,在清代和民国年间变迁较为突出.雍正初年改遥祭为近祭,祭祀时间和地点逐渐固定,清中期蒙藏各族参与到祭海、会盟中,晚清时还出现近祭和遥祭交替、并举的情况.从帝制到共和的鼎革之际,地方势力延续了祭海、会盟,在具体仪式上也变得更加符合现代国家的特点.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仪式变迁的内容更加丰富,并体现出不同时段的现实要求.可见,祭海会盟仪式呈现出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国家政治权力的务实性,且这种务实性在帝制与共和两个不同时代有着各自的特点.同时,仪式在不同时期变得更加符合不同性质的国家的现实环境和政权的自身诉求.  相似文献   

14.
作为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安依兰岗满族关氏家族祭祀经数代传承,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了满族传统的祭祀文化风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关氏家族祭祀仪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祭祀性质与功能上的转变,禁忌的松弛,程式的简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传统祭祀是社会道德生活的整合器,是赋予社会成员公共意识、公共理性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祭祀作为社会记忆贮存器,承载了许多原型要素、生命母题和价值隐喻,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文化心理和精神支撑,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机制,并成为卓有成效的文化认同实践形式。祭祀的整合功能是传统国家建构自身的需要,中国传统祭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整合形式,它通过剧场政治语境下公共仪式空间的建构和持续重建,规范社会行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背经转山是土族聚居区的传统仪式,其功能主要是农田祭祀与管理。在仪式中,多元信仰和民间组织的互动,建构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村落、村落与村落之间内生的秩序。这种由传统资源建构的内生性秩序,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凡是有蒙古人居住的地方都有敖包。1992年7月,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胡吉吐莫镇,又建立了一座新型的“呼格吉胡敖包”,意为“繁荣昌盛”。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奇迹。 为什么要建一座呼格吉胡敖包?因为胡吉吐莫镇管辖的范围内,历史上曾有过7座敖包。  相似文献   

18.
“巴代”是苗语音译,意指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的主持者。以这三大仪式为载体所传承的苗族文化被称为“巴代”文化。“巴代”文化通过仪规的形式把远古的社会一环境、时代背景、生活习俗等记录和传承了下来,  相似文献   

19.
鄂博,又称“敖包”,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为祭神之所。裕固族牧民企盼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就通过祭鄂博这种仪式,来祈求天地之神的保佑。 肃南地区除裕固族外,境内的藏族、蒙古族也祭鄂博,其内容大同小异。在1958年之前,肃南各地每年都普遍举行这项民俗活动,1958年之后被当作封建残余取消了。  相似文献   

20.
仪式历来被认为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影响到人类生活的诸方面。在生态和谐方面,仪式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仪式为人们制造了神圣的时间与空间。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密枝山祭祀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仪式与生态的依存关系,以及村民们如何在仪式实践中实现与生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