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江绍原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和比较宗教学家.他的作品除了著名的<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①、<中国礼俗迷信>②、<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③等等之外,还有由陈泳超整理出版的小品文合集<民俗与迷信>(2003)④.  相似文献   

2.
宗教和迷信都是对自然的演说,二者无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理性与非理性的本源和转化。此外,宗教与迷信在具体的表现形式、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以及对社会历史文化的作用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本文仅从宗教与迷信的二元素入手,对其理性抽象和具体形式两方面作一区分性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丧葬,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演变,在民国这个特殊的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等各方面都大大受到西方的影响,贵州丧葬表现出了过渡的特征,比如,封建迷信色彩仍大量存在,但踏上了渐开风化、脱离迷信的道路,孝道观念、迷信色彩逐渐改变,并且出现新式的丧葬礼仪以及公墓等等。  相似文献   

4.
丧葬,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演变,在民国这个特殊的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等各方面都大大受到西方的影响,贵州丧葬表现出了过渡的特征,比如,封建迷信色彩仍大量存在,但踏上了渐开风化、脱离迷信的道路,孝道观念、迷信色彩逐渐改变,并且出现新式的丧葬礼仪以及公墓等等。  相似文献   

5.
在谭恩美的<喜福会>一书中,有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描写,如神话传说、中国食物、中国式迷信等等,它们不仅使小说具有引人入胜的异国情调,更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美国华裔们的生活和面临的问题,如身份的困惑、归属感的缺失等等.探讨这些内容是如何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1978年以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回顾,文章分为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两部分.第一部分,对目前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在研究中存在的五点问题与不足和学科界限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讨论,包括学科规范问题、封闭与盲从的倾向、创新性成果较少、客观性问题、界限模糊的现状、学科的开放性特点、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汉民族研究等.第二部分,对中国学派的展望和研究内容及学科的前景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讨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历史功能论和中国民族学界目前研究的一些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玛丽·道格拉斯的著述对其他学科的冲击比对人类学的冲击更大,特别是在其成名作《洁净与危险》问世之后。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奠定了人类学对月经研究的理论基础,尽管这可能并不是玛丽.道格拉斯的初衷。为了说明"肮脏"绝不是一个单独的和孤立的事件,玛丽·道格拉斯详细论述了身体用做社会的和宗教的象征的各种方式。在她的影响下,人类学对月经研究的成果不断出现,彻底颠覆了医学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对月经禁忌的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8.
姜彬半个多世纪的民间文化研究,虽然在歌谣研究、故事研究等方面均有所建树,但他对中国民俗学的最主要突出贡献是在区域民间文化研究方面,其成果集中在吴歌采录和研究、民间信仰与稻作文化研究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妇女月经的相关知识、处理方式以及看待正常与否的标准在不同社会中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弗雷泽开始,不同派别的人类学家都曾关注过月经禁忌的跨文化研究,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月经污染问题的争论中。随着人类学田野研究的不断深入,月经禁忌的普世性问题受到了质疑。为了抗衡精神分析学派固有的偏见,人类学家的月经研究范式及其理论建构都明显受到了女性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回顾与展望: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比其他国家的移民及其裔群研究,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具有超越一般学术价值之特殊意义.中国华侨华人研究肇基于清末,发展于民国时期,受挫于上世纪50-60年代,复兴于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华侨华人研究呈现多学科研究、微观和宏观研究相结合、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等特点.但就整体而言,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第一手资料匮缺与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其原因是研究者学术训练不足与急功近利的研究态度,而后者与现行学术评估体系错位相关.只要克服以上弱点,中国学者有望在新移民、认同和融合、国际华人社会关联性等方面做出较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民俗活动中的养生健身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教民俗活动中的某些礼仪礼俗 ,包含着对人体有益的养生健身行为 ,这些行为对全民健身有推动作用。本课题通过实地调查 ,探寻存在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民俗活动中的养生健身成分 ,并提出开发模式 ,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 ,构建面向民族聚居区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那坡彝族开路经》是广西那坡彝族宗教典籍的一种,是一部反映彝族古代社会生活的史诗。《开路经》在历史进程中将那坡彝族自强不息、团结友善、乐观向上的精神特质全面吸纳,又以庄谐统一的故事性内容,文白相生的表现手法和音乐性的展演形式实践着对百姓艺术性的引导和教化,在审美化的宗教文学氛围里,《开路经》实现了慰藉亡灵、教化世人、凝聚族群等文化功能,诠释着那坡彝族追求乐生的美学品质。  相似文献   

13.
鼓本身是一种民俗事象,土家族的信仰、礼仪、生产和生活习俗、节庆、娱乐等等,无不涵蕴着鼓文化的内容。鼓与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和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本文通过对鼓文化事象的研究,试图深化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The goal of the paper is to identify the Islamic Community’s methods of preventing religious radicalization in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iH). The roots of radicalism and extremism are explained by examining “Islamic revival” and studied within the Bosnian context. Although BiH appears in many international reports as a potential “cradle of terrorism”, the situation on the ground is quite different and there are many instances of combined efforts by the government and religious institutions in preventing religious radicalization in BiH.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Islamic community’s efforts to contend the spread of illegal mosques that sometimes promote radical Islam in BiH. Although there are radical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and sometimes radical understanding of Islam, the majority of Bosnian Muslims oppose any form of religious radicalization. The Islamic Community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radical Islam in BiH, and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efforts to homogenize Bosnian Muslims and prevent radicalization.  相似文献   

15.
16.
ABSTRACT

China’s enthusiasm for having many World Heritage–listed sites is well-known as a national strategy of cultural soft powe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orporating minority groups into the Han-dominated Chinese state. Relatively understudied are China’s efforts related to UNESCO’s lis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inscribe people’s living culture – such as dances, costumes, and songs – as world heritage. This study focuses on how some ethnic groups’ intangible culture has been objectified for the World Heritage Lists by the Chinese state. This study argues that by enlisting ethnic minorities’ culture under the name of Chinese state, the state can reinforce state borders that often run across ethnic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reducing external influences on minorities from their trans-border ethnic or cultural kin. Concomitantly, the majority’s cultural prominence is further entrenched in this process by the emphasis placed on minorities’ folklore in contrast to the Han’s culture of civilization.  相似文献   

17.
Concern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ies in postcolonial Australasia, this article compares and contrasts representations of religious women Mary MacKillop (1842–1909) and Suzanne Aubert (1835–1926). MacKillop, constructed as a contemporary popular ‘Australian legend’ is set to become Australasia's first saint, while in April 2004 investigation began into the beatification of New Zealand nun Aubert. Combining religious and secular explanations, despite the two women's lives and work displaying many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 offers an explanation as to why it is that MacKillop, and not Aubert, will be Australasia's first saint.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representations of the two women are embedd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ies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that draw upon gendered ‘white settler society’ mythologies.  相似文献   

18.
民俗志基于民俗田野调查,是民俗研究的一把利器,属于民俗研究的重要环节和结果呈现.民俗志书写不应只是一种资料汇集式的民俗记录,它应具有一定的理论追求,允许民俗学者的个性化诗性与美学书写.民俗志书写,更应贴近民俗主体的现实民俗生活,关注其民生与人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钟敬文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 92 7年始 ,钟敬文与顾颉刚等一批早期民俗学者在中山大学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他们大量印行书刊 ,进行民俗调查 ,设立风俗博物馆 ,开设民俗学传习班 ,广造声势 ,使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本文力求通过对钟敬文当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复述 ,重现一个执着于民俗学事业的青年学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考察了<格萨尔>史诗中人物的文化和宗教意义.在文化现实的层面上,认为<格萨尔>民间传说是藏族民间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蕴含着历史的和神话的内容;在宗教学和心理学的意义上,还认为格萨尔王也是一个原型人物(archetype).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格萨尔人物的功能不仅局限在作为藏族民族英雄的框架中,更重要的是,他契合了藏传佛教历史上高僧大德的教义传播和大乘佛教中的菩萨的理念.虽然格萨尔王是一个藏族特有的民间人物,但他仍具有超越个人和跨文化的原型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