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阳江漆器是我国岭南漆器文化的重要代表,其色彩绚丽、造型奇巧、工艺精湛,尤以制作皮胎、纸胎漆器著称。20世纪90年代后,阳江漆器逐步走向衰落,传统的实用性器物几乎消亡。近年来,虽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但其发展缓慢,未能改变衰落的现状。针对阳江漆器现状,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提出阳江漆器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巧鉴珐琅器     
珐琅器主要通过时代风格的比较来鉴定,其中,又着重考察款识、胎骨与型制、珐琅釉料等几个方面。熟悉掌握明清掐丝珐琅器的制作、材料和风格等,一望便可断其真伪。  相似文献   

3.
楚文化杂糅百家又独树一帜,汉文化是在楚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代漆器艺术更是与楚漆器艺术一脉相承。楚国漆器产量之多、品种之全、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前代。楚国漆器反映了楚人的思想文化,其中主要有三方面对漆器艺术影响最为深远:一是崇红尚黑;二是凤鸟崇拜;三是多元信仰与炽热的巫风。  相似文献   

4.
秦文化中所见到的诸如兵马俑、铜车马、陵墓封土内高台建筑、条形砖、青铜水禽制作工艺、槽型板瓦、茧形壶以及石刻等等文化因素,不是从中国固有文化中发展演变而来,这些因素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由西亚传播到东方的;与此同时,秦统一时期,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制度也来到东土,并对秦始皇帝的改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秦文化中所见到的诸如兵马俑、铜车马、陵墓封土内高台建筑、条形砖、青铜水禽制作工艺、槽型板瓦、茧形壶、石刻等等文化因素,并非从中国固有文化中发展演变而来,而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由西亚传播到东方的;与此同时,秦统一时期,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制度也传到东土,并对秦始皇帝的改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秦文化中所见到的诸如兵马俑、铜车马、陵墓封土内高台建筑、条形砖、青铜水禽制作工艺、槽型板瓦、茧形壶、石刻等文化因素,不是从中国固有文化中发展演变而来,这些因素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由西亚传播到东方的,与此同时,秦统一时期,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制度也传入东土,并对秦始皇帝的改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彝族的漆器和装饰图案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族特色十分鲜明 ,同时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本文对漆器的制作、色彩、造型、款式以及装饰图案的取材、工艺等进行了较详尽地论述。  相似文献   

8.
漆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漆器距今已有7000多年。中国古代的漆器制作积极而广泛地影响到周边国家漆器技艺的产生与发展,特别是在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日本仰慕唐朝的文化,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中日文化的交流也达到了高峰,唐朝对日本社会生活及文化艺术产生的影响延续至今。其中漆器的制作技艺也随着丰富的文化交流也传入日本,并对日本漆艺的产生与发展有深刻影响,本文主要就唐代漆器制作技艺对日本的传播与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漆画从漆器装饰脱胎而出,是绘画门类中的新兴画种,如何发展漆画工艺,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汉代是漆器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那时的漆器在装饰材料、装饰造型、装饰题材、装饰技法以及装饰色彩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特色。当代漆画的发展可以在继承汉代漆器的传统艺术成就基础上,与现代工艺技术及艺术理论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天水漆器的出产历史久远,作为我国北方漆器的典型代表,天水漆器独具特色,在中国漆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着重从考古发现和造型、风格及工艺等方面探讨了天水漆器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章依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青海考古出土的汉代漆器,结合青海西羌文化及其出土漆器本身的设计特色,认为汉代青海漆器属于本地生产,并有鲜明的西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2.
秦漆园经济的发展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广泛的漆林分布、丰厚的生漆资源为秦漆园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彰显了秦漆园经济的发展特色;宏观调控政策为秦漆园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为秦漆园经济持续深入经营拓宽了产销出路和发展空间;社会需求则是直接影响秦漆园经济发展的命脉,是有效刺激秦漆园经济快速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东周时期,今北京及附近地区的燕地手工业生产继续发展。手工业生产范围更加广泛,专业分工和手工业内部分工更加细密。冶铁、煮盐、漆器等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尤其是冶铁业已成为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其他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青铜冶铸、金银器加工、兵器制造、制陶、铸币业等。  相似文献   

14.
秦汉铜器的一体化可划分为秦至汉初、西汉中期至晚期前段、西汉晚期后段至东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一体化主要体现在打破了先秦族群铜器文化独立发展的格局,与秦汉帝国的统一和建立有关。第二阶段主要为铜礼器的一体化,与汉武帝的铜政即工官专控有关。第三阶段主要为实用器具的一体化,与铜器制作的放开、私家作坊的涌现所导致的产品商业化有关。不同阶段的铜器一体化程度不同:秦至汉初处于雏形阶段,西汉中期至晚期前段进程加速,西汉晚期后段至东汉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出版的《天水放马滩秦简》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本文在整理小组及时贤考释的基础上,就文字释读提出十四点自己的看法,以期更好地利用这批秦简资料.例如:乙种日书第336号简:“饥□吉语”当释为:“讯诣吉语”,意指拜访人的吉利话.  相似文献   

16.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了大批秦简,内容大部分是秦代的法律及文字。其中有不少简文记述了自商鞅变法以来秦的农业生产情况,这一阶段的秦律详细记录了秦国农业生产黄金时期的具体规定,它为我们研究秦时的农业生产状况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尤其是发现了许多规范和保障粮食生产的律文。云梦竹简中的这些律文对秦的谷物种植、土地管理、耕牛与铁器的使用、劳动力的配给和水利设施保障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这也是农本思想的集中体现。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秦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法律条文,结合农本思想的内涵,发掘在粮食生产环节上秦律是如何起到了保障作用,体现出农本思想的重要性,并最终奠定了秦国强大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青川县出土的秦国木牍纪录了当时的《为田律》及执行情况,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和文学意义。过去的释文按散文断句,译解不顺,今按韵文断句,诗意盎然,豁然洞开,表现了战国秦人的朴实文风。  相似文献   

18.
中国陶瓷和书法艺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两者的结合相得益彰,前景光明.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广西钦州坭兴陶,具有丰富而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极高的经济开发价值,为刻字艺术提供了优良材质,只待艺术家们的开发和利用.近年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人帡、著名篆刻书法家帅立志、刘明洲等诸位先生潜心于坭兴陶刻字艺术的探索和创作,使这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艺术又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在国内外皆有影响.他们成功的经验为今后如何在陶瓷品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我区民族特色文化产品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境内生活着义渠、乌氏等北方少数民族,统称“西戎”,因而考古出土的这一时期的文物主要以草原游牧民族文化风格鲜明的动物纹北方系青铜器为主。秦汉时期,固原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出土文物的文化风貌与中原一致。文章从考古资料探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固原地域文化的变迁,认为地理环境和政治意识形态是此阶段该地域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