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学和民族学的先驱之一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1872~1950)的《礼物》是被学术界广为评述的著作,而他的另外一本同样研究"物之流通"的作品《献祭的性质与功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献祭的性质与功能》与《礼物》是相互关联的,要理解莫斯的思想整体,有必要将二者置于同一个体系内"解读".  相似文献   

2.
杨堃曾经评价他的老师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1940)在宗教社会学方面是继涂尔干、莫斯之后法国社会学派的第三代领军人物。葛兰言曾研究宗教社会学,但他从未明确给出他对"宗教"的定义,甚至在《中国人的宗教》①当中,也没有界定何谓"宗教"。  相似文献   

3.
<正>问题的提出莫斯在《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一文开头明确了这篇文章的主要问题,即"在后进社会或古式社会中,是什么样的权利与利益规则,导致接受了馈赠就有义务回报?礼物中究竟有什么力量使得受赠者必须回礼?"2借着对以上问题的回答,莫斯在社会理论、社会学方法论和道德主张三个维度上充分地论述了社会学年鉴学派关于总体性的主张。礼物交换中的总体性首先体现在人们与物之间的混融上。借着物在礼物中的流  相似文献   

4.
莫斯的《礼物》是人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通过对古式社会中的礼物交换行为进行了解读,揭示了赠礼行为与回馈并未是完全自愿的,是义务性行为,根源在于赠礼首先是一种政治行为,这是基于古式社会中人与物之间是相互混融的观念,由此批判了当代人与物之间的割裂关系,对于理解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早在20世纪30年代,当马林诺夫斯基阅读了费孝通的《汇材经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费先生的《汇材经济》代表了社会学的中国学派的形成。费先生逝世已经7周年,但是一生践行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依然为社会学的"本土化"有着重要的启发。实现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的关键是社会学古人类学的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立社会学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一书的经验线索,即波利尼西亚的赠礼制度、美拉尼西亚的库拉、西北美洲的夸富宴为主线,在不同的呈献体系中展现古式社会的礼物交换形式。礼物交换中普遍存在着的"送礼、回礼、收礼"义务,使得礼物形成一个流动圈,进而形成一个礼尚往来的社会。礼物之灵赋予礼物一种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共融的特点,体现了礼物的社会性、整体性。礼物交换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部落间、氏族间的行为。古式社会中礼尚往来的特点表现为:从非竞争式交换到竞争式交换、从平衡式交换到不平衡式交换、从被动交换到主动交换的发展,体现了莫斯的进化论视角。重新回顾、梳理古式社会中礼物交换的现象,明晰古式社会礼尚往来的形成、发展机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希恩 《民族研究》2022,(2):68-81+140
作为中国第一代民族学家,早年的杨堃是法国社会学派在国内的主要传播者,晚年又是国内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积极倡导者和建设者。从法国社会学到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贯穿杨堃先生一生的学术主线。而支配这条主线的有杨堃先生真诚的学术信仰,也有其贯穿一生的政治初心。新中国成立后,杨堃先生对法国社会学派做出批评或批判的同时,也始终为其留有“借鉴”空间。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一面坚决维护“民族学”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名义和地位,一面也用具体研究不断填充着这一学科的内涵。对于杨堃先生来说,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学术信仰,也是一种政治信仰,二者缺一不可。为达到这种圆满,他不懈奋斗,历经磨难。这种信念连同他的著述一样珍贵,值得我们永远珍惜和继承。  相似文献   

8.
梳理了与会专家学者在会议上的发言内容,认为郑杭生教授在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体系、创立学派、推进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9.
李元元  张科 《民族学刊》2022,13(3):57-66, 144
涂尔干将神圣—社会理解为一种外在于凡俗—个体的强制性存在,自我的牺牲成为个体感知和进入社会的前提,以个体自我牺牲为特征的“集体欢腾”也因此成为涂尔干眼中通向社会的最佳路径;莫斯则暗示,“集体欢腾”所催生的亢奋、痴迷与狂暴会反噬个体乃至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个体注定不能通过这一路径进入社会,相反,保持人—神适度分离的“绝地天通”才是日常生活得以持续的保障;为化解与涂尔干的理论分歧,莫斯以礼物为中介,指出了“社会如何可能”的另一种答案:循环往复的礼物交换能够让“社会力”完全作用于个体,使社会的生产和持续得以可能。重现莫斯与涂尔干宗教人类学思想的理论分歧,有助于理解法国年鉴学派宗教人类学研究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与理论延承,能够为准确解读《礼物》提供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很多经典人类学著作都将研究对象分为“初级形式”(elementarystructure)以及“复杂形式”(complexstructure)两种,如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与列维·施特劳斯仿涂尔干的书名而著成的《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类似的,马塞尔·莫斯的经典著作《礼物》也可以被理解为一本有关“交换制度的初级形式”的书。正如宗教生活和亲属制度一样,交换制度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形态中。但人们往往忽略这一点,而误以为交换制度和市场是与商业、货币、商品捆绑出现的。在《礼物》中,莫斯开宗明义指出,市场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自然经济”(Ec…  相似文献   

11.
<正>1892年,A·W·斯莫尔(Albion Woodbury Small,1854~1926)在芝加哥大学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②吸引着大批社会学家,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芝加哥社会学派。尽管该学派的研究领域涵括了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统计学等,但是其城市研究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以至于学界一般都视之为城市社会学的开创者,并将之放置于城市社会学的学术脉络中加以评述和讨论。可以说,城市社会学理论在芝加哥社会学派之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对它的反思批判和继承中派生出来的当然,这一切都绕不开该学派  相似文献   

12.
<献祭的性质与功能>①由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1872-1950)和亨利·于贝尔(Henri Hubert,1872~1927)合作完成于1899年.莫斯是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的第二代领导人,于贝尔是该学派的中坚之一.无论是对<献祭>的评介,还是对作者特别是莫斯的学术生涯的考量,都应该放在以爱弥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1858~1917)为核心的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学术生命中去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于人类绝大部分交换所遵循的交换者二元对等、相异物品交换、延时交换等原则,箐口村哈尼族丧礼中即赠即还的献祭牺牲礼物,有赠与者与两类接受者共三方参与,同时涉及现实世界与超自然世界两大层面。这种象征性交换的形成,与当地哈尼族的文化观念、经济因素、社会互助等息息相关,其实质是借助一般交换的象征形式,建构多样化的再分配与互惠关系,有效实现当地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对于人类丰富多样的礼物交换方式,只有在整体性、多样性和变迁的视野中才能真正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存在过多种流派 ,如歌谣研究会、文学人类学派、社会—民族学派、“古史辨”派神话学、民俗学派、俗文学学派、延安学派等。作为第一个流派的歌谣研究会 ,是一个颇松散的团体和流派 ,其中持乡土研究观点的学者 ,如顾颉刚、常惠、董作宾、台静农、钟敬文、罗香林、白启明、刘经等 ,在歌谣研究会流派中占主流地位。本文以董作宾的《看见她》母题研究及其他研究为个例 ,阐明乡土研究思潮是 2 0世纪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最早的一种研究思潮 ,董作宾 (以及顾颉刚等 )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成就 ,奠定了中国民间文艺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文学科的最初的理论基础。本文从 (1)“母题”的引入和比较研究的实践 ,(2 )家乡歌谣学应时而生 ,(3)考订与考订者 ,(4)综合研究模式的尝试四个方面 ,对董作宾的民间文艺学思想遗产和历史地位作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好客是人类社会中连接主客关系的一种共通性表达。在当今世界中,好客表达有时候是非商业的,家庭成员或朋友之间便是如此;有时候则是商业性的。接待业-好客产业-包括餐饮、住宿等接待服务业,便是商业性好客形式在旅游工业中之体现。目前,接待业有逐渐融入非商业性交换成分来培育顾客忠诚的趋势;与此同时,原先非商业性的好客招待形式也在试图融入商业性因素以谋求利益。  相似文献   

16.
波斯的礼物     
一关于丰富神秘的波斯文献,还是在学蒙古史的时候,最初从翁独健先生口中听到的。也许因为它不仅限于元史一隅,而是涉及了中国学术史沧桑变化的大事,以至我至今记得翁先生反复强调的神情。清末洪钧(1839~1893)出使欧洲德俄奥荷四国,目瞪口呆地发现,洋人还不仅船坚炮利而已...  相似文献   

17.
从汉籍外译的传播起源来看,海外汉学是由法国传教士所开创,及至第三代汉学家之一的葛兰言,高举社会学分析法的旗帜,将文化人类学第一次运用于《诗经》研究。他将历史学的内在批评、社会学的同类比较和事实分析三法并用,得出《诗经》是庶民之作的结论。从庶民的习俗演变为季节性的仪式再到官方正统崇拜的仪礼嬗变过程中,他为我们推导出国家宗教的产生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形成。这在当时古今中外一切学人研究《诗经》上千年而几乎到了尽头的时候,他能利用新方法,创出一个新学派,使海外汉学从此走上一条新路,这是葛兰言对海外汉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于20世纪80、90年代风靡西方民俗学界,是分析口头艺术和文化表演的一把钥匙。在美国民俗学界和人类学界享有盛誉的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是"表演学派"阵营  相似文献   

19.
“个人交往”是民族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通过对个人交往情况的定量与定性研究,可发现交友关系与民族关系之问的某种联系和内在逻辑性:即通过分析藏、汉群众在居住、学校、工作、消费、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和自发活动中的个人交往情况,透视西藏地区汉藏民族关系的基础和主旋律。文章即立足于将民族关系回归于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基础、最必要的个人交往,通过研究交友情况以及人们在交往背后的利益和情感交换,呈现西藏民族交往和民族关系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领袖,被公认为批判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于1981年发表的《交往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