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江苏省62个农业区域为研究单元,利用2011年农业投入产出的截面数据,运用Moran散点图、LISA聚集图分析了江苏省农业产出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借助GWR模型估计测算了江苏省各地区农业生产要素弹性。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产出在整体和局部均表现出了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产出增长的弹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即各要素弹性在不同区域间具有较大差异,苏南地区大多数区域农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要素投入,劳动力和土地要素弹性较小,苏中地区大多区域农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土地要素弹性为负或不显著,苏北地区大多数区域农业产出依靠劳动力要素投入,其次为资本要素和土地要素。  相似文献   

2.
保险企业投入产出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保集团的产出过程存在规模经济。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会使产出有更大的增长,因此应该扩大劳动力、资本的投入,以期获得规模收益。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大于资本的产出弹性,宜加大劳动力投入的增长速度,减慢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原有采用的技术对业务收入的贡献小,应引进先进技术,以提高技术进步对保险事业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3.
基于VES生产函数,结合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中国28个省份1978—2010年的农业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对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业生产中资本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明显大于劳动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农业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1978—2010年间农业资本对劳动的平均替代弹性为1.529,农业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弹性促进了农业增长;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均呈上升趋势,且替代弹性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农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大小还是增长率均低于东部地区。以上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可以促进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农业标准与其配套体系的结合使用能改善市场效率,但我国的农业标准化的实际绩效如何尚缺乏严谨的实证数据支持。利用浙江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调查数据,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产业化带动能力)两个维度对标准化实施载体——示范基地的绩效进行测评。结果显示: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23、0.323、0.447;单位面积标准化投入资金对带动农户数目存在负向影响;标准化过程中人力资本的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管理体系认证能显著提升示范基地的经济效益,有机认证则显著降低了基地的经济效益,地理标志认证能显著增强基地的产业化带动能力;知名品牌能获得一定的市场溢价。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扩展的Solow-Swan模型,对1990—2016年FDI对重庆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FDI的产出弹性仅为0.024,远低于同期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0.968)和国内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0.621);同时,对于GDP的实际贡献水平,FDI的平均贡献额仅为1%,同样远低于国内资本的贡献水平(11%),表明重庆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国内资本积累,而FDI的贡献整体而言较小.据此,提出更加注重国内资源禀赋、提升FDI的引资质量和改革创新发展动力的政策主张,为推动重庆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传统农业技术在现代区域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经过与自然和社会诸多条件的长期磨合,已具备了其完善的形式.传统农业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形成;有利于吸收农村劳动力;为技术创新的提供可能性.由于现代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缺乏敏感性,加上机械工具对人力畜力替代的有限和农村劳动力供给的无限,依靠传统农业技术,精耕细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土地的生产力,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生产发展道路.新一轮的制度安排对传统农业技术的运用和创新带来发展的契机,发展中国家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高需求收入弹性以及传统农业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又推动了新一轮的制度创新.做好中国区域农业技术规划,应从产品适应性和技术适应度两个维度对农业区域进行矩阵划分,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农业技术战略;应该充分利用传统农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中国特色农业;应促进传统农业技术标准化,提高其生产效率,增进其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7.
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并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失问题.当转移劳动力边际生产率大于零时,转移会减少农村总产出.通过模型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社会整体产出的影响,从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应有合理规模的视角,对四川省这一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生产大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四川农业产出随转移数量变化呈现出分阶段特点,分析认为2004年是转折点,转移规模达到了合理水平,此后增加的转移量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建议四川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应得到合理控制,以确保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从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需求弹性三个维度分析中国农业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趋势。基于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出1997-2012年中国各地区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及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并对我国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变化趋势与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大体呈现递增的态势,农业剩余劳动力下降明显;各地区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不同,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及其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其中京津沪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处于高水平,而海南省最低;在农业生产投入要素中,对农业劳动力需求影响力度按大小依次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估计了时变弹性MRW生产函数,分析了1978~2012年中国第一产业各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分析认为:在中国现有的物质资本利用率水平和投资速度下,第一产业的物质资本产出弹性不断下降;教育资本的产出弹性随着就业人员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呈现下降趋势;尽管劳动力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但是第一产业劳动力的产出弹性随着时间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0.
随着劳动力大规模非农转移,农业部门的物质资本不断深化。实证分析表明,以农用机械和化肥代表的物质资本的深化对农业产出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化肥资本深化是比农用机械资本深化更重要的农业产出增长的原因。在农业劳动力规模不断减少的背景下,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成为农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期,人力资本和生育率的变化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人力资本的改善,将通过提高非农就业概率,加速农业的小部门化进程;将加速农业部门现代要素的引进和生成速度;将提高农业投入的产出弹性,促进部门间的收入均衡。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递增时,农业部门生育率的下降,为人力资本的提高创造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而成为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由此,应当把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作为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农业发展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其他条件既定,农业人力资本的转移,会导致农业总产量曲线的下旋;同时,短缺点和商业化点相重合的转折点的出现,也会因此而延期。此时,农业成功发展的关键,是农业从业者的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增长率大于由于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农业劳均人力资本存量的损失率。在劳动力市场完备及农业生产组织企业化转变的条件下,农业人力资本的动态深化会内生于劳动力的非农化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3.
从西藏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把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中央政策、社会稳定等因素纳入计量分析模型,对影响西藏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西藏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量严重不足、投资方向与农业发展要求不适应、投资不配套可能是造成统计上不显著负相关的原因;财政支农生产性支出对第一产业地区总产值在统计上显著并呈正相关;“西藏工作座谈会”对农业生产的一系列部署是有成效的;稳定虚拟变量与农业产值或农业GDP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关系,表明农业生产较少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核心富集区。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几近全省的一半,说明大力发展区域经济,能有效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调整和优化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所以应通过实施以现代化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监督作用,共同推进该区域的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5.
基于ROS的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混合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系统考察劳动力返乡对农业产出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返乡提升了农业土地产出率,但对农业劳动产出率没有显著影响;劳动力返乡降低了农业内部种植业尤其是粮食作物的土地和劳动产出率,且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劳动力返乡通过土地流转和家庭劳动分工的两条要素重新配置的中介途径间接影响农业土地和劳动产生率,但借助农业资本配置影响农业产出率的路径不显著。当下鼓励外出劳动力返乡不利于传统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劳动力返乡再就业亟需引导。  相似文献   

16.
加入WTO将有助于改善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引进资金和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入WTO对我省农业发展也是一种挑战,如对主要农产品生产不利,对农民收入和现有粮食流通体制可能造成影响等。安徽农业发展应采取积极的对策,抓紧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建农业高科技创新中心,建立高效与持续农业示范区,坚持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之路,加快发展出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历来强调和重视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为了考察农村人力资本中2个关键因素——教育和健康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作用,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对1999-2009年我国农业投入产出情况和农村人力资本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如下:农村人力资本减少了农业生产技术无效程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和农业产出;与教育相比,现阶段健康更能减少农业生产技术无效程度,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对技术效率的提升作用将会超过健康的作用;若健康的身体辅之以良好的教育将会更加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