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西部藏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和资源富饶的多元文化的地区。在西部藏区开展社会(区)工作,应充分考虑到藏区小型社区的具体场景、多元文化和组织环境的特点,在良性互动和充分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服务社区,增进社区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2.
石长起 《社科纵横》2012,(10):83-84
本文结合实际地分析了青海藏区生态伦理建设的难点和优势,提出充分挖掘藏区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富有伦理内涵的生态文化提供道德支撑,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国富 《创新》2021,15(4):12-21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社区治理的成效既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基层社会的稳定,又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大数据信息技术为支撑,社区多元主体协作、互助的新型智慧社区治理模式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智慧社区治理强调智能和人文的结合,在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有助于将我国的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当前智慧社区治理中多元治理主体存在现实作用弱化及缺位,智慧社区治理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还处于建构之际,面对社会组织参与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市场化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智慧社区治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积极培育智慧社区治理文化共识,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市场化机制完善智慧服务体系,同时坚持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大数据视域下的智慧社区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7):6-12
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艺术文化的共享特质可以穿越文化间的壁垒,使多元的文化传统在地域和族际间交流,成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砖雕文化在地域、族群间漂移和传承的历史可以证明,中国的西部地区是以丝路文明的传播为线索,由多元的文明形态、文化关系构成的文化共生场域,其持续的文化变迁和突出的多元文化特质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世界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时代,民族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基本构成已经成为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的意义。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该地区的民族文化,不断探索和创新和该地区民族特点的多元文化民族教育模式,使民族教育和现代教育相结合,推动西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民族教育之"根"须植于民族文化之"土壤"中,要充分包容各民族文化优秀部分和文化特性,塑造具有多元品格和充分包容品格的文化精神。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在课程构建中秉承多元文化、本土化等多重理念,多元文化课程应具有多源于整合互补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进程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同时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很强的文化指向性的变迁过程,这种社会变迁以及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都离不开社区文化的现代化,因此,社区文化的发展是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社区文化的现代化功能表现为经济动力功能、政治导向功能、文化整合功能和社会交往功能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要实现社区文化的现代化功能必须制度创新,建立政府主导机制、社会团体的培养及发展机制和信任机制等,形成主导多元结构,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广府文化是满足广州地区社区居民文化需要的重要内容,社区教育是实现这种文化需求满足的重要途径.当前,广府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与利用,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广州社区教育要充分重视和挖掘广府特色文化,开发广府文化特色课程,整合和理顺社区教育主体的关系,建构广府文化社区教育师资资源库,让广府文化助力广州社区教育发展,社区教育实现广府文化自觉,推动新时期文化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多元宗教信仰并存的地区。本文结合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从迪庆藏区多民族多元宗教信仰并存的历史背景及现状入手,对当今多元信仰与社会和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做了初步的分析。期冀迪庆藏区多元宗教信仰和谐的案例能为当今世界那些因种族和宗教问题频频发生流血冲突事件的地区带来些许启迪。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社区建设已经走过了可喜的十几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大量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不断涌现,这是我国社区建设的一大幸事。但是,笔者在搜集有关社区文化建设的各种资料时发现,目前学界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关注还很不够,研究和讨论还不充分,对社区文化本身的认识也还有待于深化。为此,笔者对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两个问题提些粗浅的看法,仅作抛砖之举。  相似文献   

10.
论多元文化冲突下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惠民 《社科纵横》2010,25(11):121-125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产生的新事物,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进程的推进,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多种文化相互冲突,这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深入探讨多元文化冲突下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Since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of Tibet in 1951, with a view to shaking off Tibet’s poverty and backwardness and making it prosper alongside the rest of China, the central leadership with Mao Zedong at the core, combining Marxist theory on ethnic issues with the particular realities of Tibet, gave up the earlier plan of “shifting the troops garrisoning Tibet every three years to improve their morale,” and began to consider long-term thinking on developing Tibet in which the troops would take root and settle down in Tibet and the border areas.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 following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called on the people to “speed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leapfrog progress in Tibet and developed the assistance method of “accountability for specific areas, paired-up support and regular rotations.” That has enriched and supplemented our long-term thinking, and is an important method and pathway towards the long-term construction of Tibe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summarized the Party’s Tibet governance strategies over the past six decades, putting forward the idea that work on Tibet must uphold 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of “governing Tibet according to law,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of the Tibetan people and the region on a long-term basis, increasing cohesion and building a solid foundation,” giving a 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 and epochal meaning to long-term thinking on building Tibet. This article tries to trace the history of the long-term thinking on developing Tibet and summarize historical experience, so as to provide a histor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work on Tibet in the new period.  相似文献   

12.
冷晓玲 《创新》2009,3(1):76-78
西藏问题长期以来成为中印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一个障碍。印度对西藏政策的从属性、两面性和长期性特点的形成,有来自深层次的国内因素,也有受复杂的国际背景的影响。近年来,印度政府开始意识到中印关系发展的重要性,并在西藏问题上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然而,双边关系的全面发展还将有待于两国在西藏问题上对现有分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西藏定向生肩负着发展西藏、建设西藏、为西藏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扎实做好西藏定向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西藏定向生的健康成长,既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事关西藏的长期发展与稳定。通过调查分析,总结东北林业大学西藏定向生思想特点,以其现存问题为切入口,积极探索西藏定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许多基于观测站资料的研究发现,半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发生了明显的气候变暖现象,该地区受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加剧的影响可能比其他地区更大。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已经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我们要通过降低国内单位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和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等手段,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郑少雄 《社会》2018,38(2):84-110
本文以历史人类学的视角讨论了阿来的四部长篇小说《格萨尔王》、《瞻对》、《尘埃落定》及《空山》(系列)。文章认为,康区历史上的空间感发生过重要转型,即从古代的四方四国模式收缩为晚期帝国及近现代时期的汉藏二元模式,再到当代的一元模式。与此相伴随,康区的时间也经历了不断规训的过程,即从循环的宗教时间转变为中原王朝的政治时间,再到现代线性时间。在上述转型之外,这些作品也分别暗含了空间里的中介与时间上的超越等另类时空发展模式。这一过程及结果既是康区的经验事实,也是历史叙事的功效。阿来的情感体验和文学追求是自下而上的,而其史观却相反。本文也考察了阿来这样的少数民族精英在建构关于本族群的文学化历史叙事中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理解1949~1962年印度尼赫鲁政府的对华边界政策需要一个整合性的分析框架。它涵盖三条线索:当时在中印关系中日益凸显的西藏问题、印度国内政治和反对派,以及主要决策者尼赫鲁的认知与心理。上述因素交织在一起,直接催生了尼赫鲁政府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变化的立场、目标以及追求目标的途径和行为方式。中印争议边界至今仍然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显示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对此既应该从各层面、更需要整体地认识和理解其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17.
史桂玲 《南亚研究》2012,(3):144-155
本文旨在探讨《妙法莲华经》梵文写本及其译注本的概况。着墨较多的是梵本《法华经》在中国内地、新疆、西藏以及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域自19~20世纪初叶的新发现,特别述及在喀什噶尔、尼泊尔、吉尔吉特等地所发现的数量可观的《法华经》的梵文贝叶本及其在中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印度、尼泊尔和日本等国家的藏储状况。这些写本或抄本虽然统称梵本,但字体却大相径庭,如尼泊尔的普几卯勒、新疆的波罗迷字、中亚斜体以及古于阗体、佉卢文等字体。此外还涉及汉、日和西语的译注发现和存储情况。  相似文献   

18.
杭州飞来峰第68号龛布袋弥勒与十八罗汉造像,从组合与形制、题材、风格与表意等方面展示了该龛造像在飞来峰造像的佛国世界中独有的鲜明民间地域特色,它是藏汉佛教造像风格交融的典型,融合了不同民族的佛教艺术,赋予庄严佛国以人间欢乐。  相似文献   

19.
强舸 《社会》2017,37(5):78-104
冬小麦推广是20世纪70年代西藏现代化的主要成就,小麦从少有种植一跃成为西藏第二大作物。令人困惑的是,藏族农民最初曾强烈抵制小麦,两三年后却又成了国家政策的积极实践者。在此过程中,国家如何消解农民的抵制,怎样改造他们的观念?基于档案和口述史材料,本文认为政治运动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一,广泛开展的阶级斗争打击了对新技术的抵制,分化了基层社会,农民间的相互监督使"弱者的武器"成为不可能;第二,政治运动具有思想改造和情感动员功能,它将小麦塑造成解放的象征,激发了农民的政治认同和实践热情。但是,政治运动对生产也有一定负作用,冬小麦推广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走上了"盲信政治、无视现实"的歧途即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