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 20世纪 80年代“文化热”席卷中国大陆以来,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探讨的热度历久不减。人们更衷情于卷帧浩繁的典籍文化,却疏忽了活生生的生活文化;多蔽于观念层面和理想型态,对日常生活社会和人生似有一种隔离的感觉。尽管早有学者呼吁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研究必须深入至民间社会、基层人群,但至今少见力作问世。因而,王学泰先生新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甫面世,便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被称誉为“发现另一个中国”。 鉴于目前研究背景和情状,本刊旨在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志趣更多地引向中国文化中小传统的民间文化(“大传统”“小传统”的提法受到一些学者的价值学意义上的质疑。但在未找到更为中立合宜的词之前,我们姑妄用之),展开对诸如小传统的实质、结构、功能,小传统与大传统的关系,小传统在民间社会的传承、传扬及其对民间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知识分子与小传统,小传统与国民性,小传统与区域文化,小传统在现代化转型社会的文化建构中的命运以及小传统之于未来中国的命运等问题的深入探讨。 为此本刊特辟“小传统与中国社会”专栏,诚邀对此类问题有兴趣的各界方家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2.
王学泰先生新著《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被 誉为“发现另一个中国”。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 这是非常确切的评价。书里所谈到的问题有一些 我过去接触过,有一些有所接触,有所思考;但是,离“发现另一个中国”却远得很。 我喜欢读野史笔记。在这些大部分站在统治阶级一边的作者笔下,有关农民起义的记叙总是丑话多于好话。我们一直被教导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起义、农民战争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只有农民战争才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战争、起义的确推动了历史发展,但是,仅仅肯定这一面也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3.
流氓     
朱立立 《东南学术》2003,(2):115-118
远古时代 ,“流氓”一词并无贬义 ,“氓”指的是民 ,“流氓”则指失去土地和家园的游民或流民。但在词义的历史变迁中 ,流氓一词逐渐缩小了其指称对象范围 ,“流氓”一词一般用以指称“游民阶层中的腐败分于”。① 文明社会中 ,无论从法律层面还是从社会道德角度看 ,“流氓”这个语汇的日常含义都毋庸置疑。作为一个贬义词 ,“流氓”指僭越常态伦理的若干越轨、不法乃至罪恶的言行。十分有趣的是 ,这个社会学的概念竟然是中国新文学批评史之中一个活跃的范畴。批评家对“流氓”的理解呈现出有趣的两面性。一方面 ,在部分人心目中 ,它似乎与…  相似文献   

4.
游民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诚(山西省委党校教授。以下简称“赵”):中国的游民与游民社会、游民文化是几个不同的概念,你能否先介绍一下这几个概念?王学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以下简称“王”):游民文化概念的建立有三个基础:第一,三千年来古代中国社会基础是个按照父系血缘系统组织起来的宗法社会,其中每一个人都是宗法网络中的一个点。我们称之为宗法人。宗法网络对每个成员既可控制又予以保护。宗法人的利益由大家长代表,不必自己去面对社会,因而长此以往个性便逐渐萎缩了。作为中国传统主流的儒家思想虽然也有一些超越性,…  相似文献   

5.
去年我读到的“最好”的书,是柏杨称之为“武则天时期对人类文化最大的贡献”的由酷吏来俊臣所著的《罗织经》(马树全注译本),他对专制文化的深刻体悟与坦白表达,对于我们认识人性邪恶的一面及其在专制条件下可能肆虐的程度,极富震撼力。近来读李臖平教授所著《春秋战国门客文化与秦汉致用文艺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耳目为之一新,感觉就其大命题而言,可与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余英时的“士文化”鼎足而三。三人的研究对象不尽一致,大概念(游民、门客、士)的内涵有别,外延有分殊有叠合,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视角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社会流动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社会是否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当前,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再就业工程”,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实质上是社会流动的一个相当具体而又现实的课题,要真正解决“再就业”问题,不能把眼光仅停留在“就业”问题上,而应该从“社会流动”这个视角来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社会流动——深化改革中必须正视的课题三.社会流动的涵义以及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社会流动是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人们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  相似文献   

7.
李宗桂,1952年生,四川眉山人,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概论》、《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主编《“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丛书》和《“大思想家与中国文化”丛书》。发表论文130余篇。《中国文化概论》获1988年度“中国图书奖”一等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图书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中青年奖,《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记者(下称记):李教授,你从so年代以来,在中国古代哲学、现…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即开始了全面的社会改造.游民是造成社会失序的众多社会异质性群体之一,聚集在上海且为数众多的游民是当时的一大社会问题.在对游民实施大规模收容之后,新政府着力开展对游民的改造工作.这些工作既包括通过教育的方式,重塑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包括通过对游民进行劳动能力的训练,改变其寄生性.特别是后者使得具备劳动意识和能力的游民被重新赋予公民身份得以再次进入社会,他们所具有的新的职业身份和阶级身份亦自动做出调整,使得游民得以被纳入新的社会阶层.最终,随着负载整个游民文化的戏剧整改进行,游民这一阶层一度消亡.  相似文献   

9.
陈泽环 《河北学刊》2002,22(5):43-44
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论断以来,我国理论界原先对阶级、阶层问题的研究又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论著。例如,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明确提出,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由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  相似文献   

10.
第一期115萧功秦从千年史看百年史——从中西文明路径比较看当代中国转型的意义132羽戈中西之争与古今之争——近代中国宪政史研究的一个视角154杨曾宪“上学难”“就业难”与中国高教大跃进危机182蔡莉莉争论与建设:2006年中国文坛过眼录191汤茂林我与“人文主义地理学”一文197何慧评《学术规范导论》102王学泰等游民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18蒋泥等如何成为良性的知识分子131唐逸文化守成与制度更新147沈宁沙底拾贝3.郁达夫与安庆学校4.谭鑫培与京剧157学术资讯第二期115李万生四论《贞观政要》之成书时间——与谢保成先生商榷142甘会斌迈…  相似文献   

11.
刘小新:90年代至今,你出版了四部学术著作,即《冲突的文学》、《文学的维度》、《隐蔽的成规》、《双重视域》。这些著作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理论联系?每一部著作的思想重点又在哪里?南帆:80年代后期,我开始构思《冲突的文学》──尽管这部著作90年代初期才出版。那个时候,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这些概念已经风行;另一方面,“寻根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这些命题又明显地喻示了另一种文化意向。这种状况让我察觉到,深刻的文化冲突正在展开。《冲突的文学》选择了20个问题,分别从“生存现实”、“…  相似文献   

12.
在极度重“史”的文化传统中 ,隐逸文化最后成熟的显性标志乃在于 ,隐逸作为一个阶层被纳入到了这一传统当中。从正史、私史两方面进行考察 :二者互为补充地体现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上到下的整个社会对隐逸阶层的全面肯定 ,而显示出隐逸文化的最终成熟来。其成熟还表现在对“隐逸”研究的日益深入细致方面。  相似文献   

13.
近代士绅阶层的分化与基层政权的蜕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文化变迁,传统的士绅阶层发生了剧烈的分化,并由此形成士绅阶层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历史性变动。士绅阶层的分化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社会根基,并且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起了“中介作用”。由于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低度发展和城乡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作为传统农村社会“精英”阶层的士绅们大批流向了城市,从而使农村基层政权落入“劣绅”之手,造成清末民初乡村政权的严重蜕化。农村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和激化,造成了基层社会的无序和骚乱,并由此形成中国革命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思考张利痒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在学术界热了起来。观点不外乎三种:一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农业——宗法”的社会土壤,与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应彻底否定;另一种认为,世界性的精神文明的失落呼唤中国传统文化的勃...  相似文献   

15.
试析中国现代化的特殊困厄何晓明在现代化研究中,有的西方学者注意到:“一些社会很快使自己适应了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而另一些社会必须克服来自传统信仰和习惯的巨大障碍。”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一个最成熟的传统社会,也就是一个长时期内最不情愿现代化的社会”〔1...  相似文献   

16.
“自我”是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热点之一,也是文化撞击给中国文化提出的严峻挑战,更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对中西方文化“自我”设计的原理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知与把握。本文的努力就是通过东西方文化“自我”形态的比较,探索建立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我观。人情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自我”设计中国文化在关系中确立自我,认为自我是各种关系的复合体。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自我确立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抽象的“生物我”如何变成具体的社会我呢?为此,传统文化设立了这种个体心理与社会互动的机制:面子与耻。面子与耻是中国文化十分突出的文化现象,凡是留心观察中国人行为的人,几乎都认为支配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一个核心原则是面子观念。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而三女神  相似文献   

17.
转型社会中的中间阶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职工”和“社员”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结构逐渐被以不同职业、不同经济地位以及不同劳动、生活方式组成的社会群体所取代,在社会结构的分化和组合中,社会中间阶层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中间阶层是介于贫困阶层和富有阶层之间的一个阶层,划分中间阶层的标准主要依据财产和收入的水平,兼顾劳动方式、生活方式、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因素。中间阶层一般以公司员工、一般官员、教师、科研技术人员、律师、医生等为职业,文化程度较高,一般接受过大学教育。发达的商…  相似文献   

18.
论先秦《诗》的儒学化发展孔慧云一、春秋至汉,《诗》学之风经历了一个由片到线又到片的发展过程.这个“片”,是指全社会而言,而线指一家,确切地说是指战国时期的儒家.春秋以前,“学在官府”,贵族阶层拥有独占文化的特权,得以诵读《诗》、《书》.因而在《左传》...  相似文献   

19.
《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4期刊载了《人治与法治——中西方法律精神的比较》一文(以下简称《人法》),读后觉得此文涉及如何分析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设计现代社会控制体系这样的重大问题。文中的见解不乏深刻之处,但文中的一些观点亦值得商榷。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人治设计亦有与西方法律精神相近的法治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因素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人法》一文中,作者在使用“中国传统文化设计”这一概念时,基本上是在总体的意义上使用的。而实际上,文中所说的“中国文化的人治设计”,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即儒家文化中的政治统治思想或政治  相似文献   

20.
《法性论与本无说》集中地论述了佛教的佛性学说与中土之轮回报应、灵魂不灭思想;慧远的“法性论”与魏晋玄学“本无说”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个论述,旨在探讨外来宗教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具体地说,佛教在传入中土后,是怎样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步地被中国化,是如何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汇合,逐渐变成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