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文化的责任和文化的危机同时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目标。然而传统文化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抢救和保护成为第一要务。文化的品格和追求在市场化中如何坚守艺术操守,文化在国家文明发展中的作用该如何日益彰显,怎样做到让文化的作用在大国建设中起到推动作用。这都可以在冯骥才先生的文化观念和行动中找到一定的参照。  相似文献   

2.
老子哲学中有一个很富有现实意义的思想是“无私成私”。它体现在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中的圣人两方面,其实现条件是要遵循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道。这一思想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渴望获得真正成功的人们,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儒家设计的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圣人境界的考查,阐述了圣人四个方面的特征。揭示了儒家圣人说的实质和优劣,指出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导向应从中吸取的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圣人人格主要表现在:圣人清净无为,不居功,不占有;圣人的精神境界不易被人们所理解;圣人清心无欲,内心平和;圣人无心无欲;圣人不强求,不妄为,做事适度;圣人具有博爱之心,乐于助人;圣人宽容谦下;圣人诚信、节俭.圣人的人格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仁且智,是孔子的成圣之道,它包含仁与智两个方面同时强调仁对于智的优先和统率;仁且智还涉及或影响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德才兼备,它们在中华文化中有着诸多表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原始形象与后世衍生出来的种种异化了的形象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春秋末期是孔子生活的历史时期,由知识渊博的"哲人",壮志难酬的政治家及成功的教育家三重角色折射出了孔子的原始形象.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开始出现圣化的迹象,而圣化的过程正是孔门弟子及后学推动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明在世界上具有巨大和独特的意义。周代商而形成的礼乐文化,对于中国文明具有奠基的作用。周文化之所以对中国文明起了关键性质的变化,在于先周的文化积累,为中国型农耕文化打下了主要基础。这一奠基表现为:先周文化对中国型农耕文明的奠基作用,对中国圣人样板的奠基作用,与中国礼乐文化体系化的关系。与中国政治型文化初次辉煌的关系以及与中国思想塑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迪梅斯戴尔牧师是人们心中的圣徒,却犯下了通奸和伪善的双重罪行。最后他以自己的方式揭露了事情的真相,从往日的折磨中解脱出来。从解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互相对立的两极模糊不清。《红字》中看似高高在上的圣人的地位并不稳固,因为神圣与罪恶在一个人身上都有体现,没有明显的界限,以此从解构的角度对《红字》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圣人观念,在上古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与儒家的圣人观不同,老子强调"圣人不仁",以顺应自然为根本宗旨。这种圣人观,还可以与尼采的超人观念形成比较;这种圣人观念具有反社会非功利的理想主义倾向,对现代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栗谷的圣人观包括内圣外王两个侧面.李栗谷特别强调社会的治平价值,即他的圣人观特别重视社会的实践理念.所以,他的圣人论不是形而上的理想论,而是重实践的实际论.  相似文献   

11.
《尚书》中的“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在后世经学阐释中逐渐开启了“狂”与“圣”之间的分野,宋代以降屡有对“狂”“圣”分野的质疑与重释,明代关于“狂”与“圣”的讨论开始往“心学”之路上走。王阳明在致良知的思想框架中阐释“狂”及“狂者胸次”,“圣”及“圣人气象”。王阳明认为,狂者依良知真是真非而行,在行为上“嘐嘐圣人而行不揜”,有“凤凰翔于千仞气象”。他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将成圣的根据牢牢安置于人的内心,“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将圣人之道与自己的致良知之学绾合起来,高屋建瓴地提出“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在他的思想中“狂”与“圣”渐趋弥合,在他的人格上“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也渐趋融合。“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趋融的关捩就在于“裁”。以“致良知”裁之,“狂”之资与“圣”之质在阳明的人格上趋于圆融自如。  相似文献   

12.
东方的儒家文明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文明,二者对各自文化圈的政治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圣人观"和"上帝观"作为两个文明的核心观念,在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决定了东西方社会的政治思想行为,形成了双方各自的政治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上古宗教文化中,"圣"的原初意义是听闻神命,"圣"人乃是通神之人。随着"绝地天通"的宗教和政治改革,"通神而圣"的身份为王者所垄断,王者成为"圣"王。春秋以降,伴随"圣"的德性化改造,儒家塑造出新的"圣王"与"圣人"。在王权政治下,对"圣王"的神性肯定与德性要求、道与势的冲突与调适,构成了儒家崇圣信仰的内在紧张。随着"圣王"理想的现实失落,儒家的"崇圣"信仰历史地落到"圣人"身上。  相似文献   

14.
尚晓梅 《南都学坛》2006,26(2):19-23
刘邵的《人物志》,着眼于英雄和圣人的二重组合,反映了他的理想人格。《人物志》以严格的人性等级论为基础,设定有英雄和圣人两种人格范型,才性并重,崇尚人物通达的风神,突破了以道德衡量人物的单一标准,不仅是对古代人格理论的大提升,而且是解决时代问题的一种探索。但是,神秘超凡的特征和狭隘的现实效用,使其理论价值大为削弱,没有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从道统说的形成与释奠仪的开展可以看到朱熹的学术思想、心志理念与具体礼仪开展之间交相并进的特点.朱熹的沧州精舍祭祀实现了二者的统合,但在道统谱系的论述与祭祀对象上仍然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6.
《文子》的政治文化取向,是黄老道家的道治主义.从它所塑造的行道主体看,有圣人、至人、君子、人主、真人等,虽代表了统治者的政治态度,但也反映了它对统治者的复杂心态.《文子》的道治主义态度,虽然吸取了儒家的人治和法家的法治原则,但却超越了二者的局限,以道为治,在很大程度上以道来限制人君的权力,并意识到了社会历史兴衰治乱的客观规律性.《文子》有比较系统的道治思想,也有比较浓厚的民本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7.
贞观二年,唐太宗诏停周公为先圣而改立孔子,此举既与贞观初的政治背景紧密联系,其中特别是出于对周公的忌讳,又受释奠礼本身之传统及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和在道统中的崇高地位的影响。其决定因素,是以孔子为先圣,适应了唐初大一统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实现国家文化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本体论思维方法是在王弼哲学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方法。在《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中,王弼有意地运用这一学术方法,来重新思考人类内在自然本性与外在情感的关系,提出了“性其情”学说;进而,他以此为前提,倡言“圣人有情”说;使圣人从神的枷锁中摆脱出来,以活生生的人的姿态展示于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9.
任何执政者都要与宗教打交道,世界上许多事都与宗教相关。新时期,我们需要以新型的执政意识审视宗教功能,以现代的思想观念去研究科学合理的政教关系。当代,社会转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转变,造成了激烈的价值矛盾、冲突和现实失范等。当今,培育人文精神是调适价值观念冲突的有效武器。宗教属于信仰范畴,回答人们用理性无法解释的人生根本问题。在转型时代的欧洲,康德的宗教哲学思想对欧洲大陆有着积极的建树,探讨其人文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圣之时者"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这一概念既是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的体现,也是孟子对战国时代两种重要价值观念"圣人"与"时"的发展与提炼。孟子崇拜孔子,终其一生追随孔子精神,孔子自然是他心目中最完美、最伟大的与时俱进的圣人。同时,"圣之时者"也是孟子对自身际遇的一种反思与感悟,是他一直渴望却难以实现的美丽憧憬。成为与时俱进的圣人是孟子的理想人生;固守信念,执着理想,以一身"浩然之气"行走于用兵争强、以功利相高的战国乱世却是孟子的现实人生。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志趣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