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丁玲艺术个性转换的原因及其在现当代文学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莎菲女士日记》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从自我表现出发进行创作到从再现客观世界出发进行创作,丁玲的艺术个性处于不断转换、变化的过程中,本文论述了导致丁玲艺术个性转换、变化的原因及在现当代文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民族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民族特色刘传辉《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下简称《桑干河》)是丁玲创作的里程碑、代表作,是她解放区十年生活的艺术结晶。小说自1948年9月出版,立即受到热烈欢迎,被誉为“史诗性的作品”,获得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先后被译成...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反映的是同一题材——解放区的土改运动,但是它们主题思想不同、情节结构不同、人物形象不同,甚至表现手法也各有所侧重。丁玲和周立波二位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两篇作品里显示得十分鲜明。现在不是正在提倡题材、形式、手法、风格的多样化吗?对比研究一下两部作品人物塑造艺术,特别是表现手法方面的独特性,想来一定是很有意义的吧。  相似文献   

4.
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都是以农村土地革命为表现对象的长篇小说,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文现象,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和主题建构等方面呈现出一致性。本文从互文的角度考察两部作品,意在说明文学传统之于作家创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丁玲散文艺术有叙事方式的小说化、散文体式的速写化、文学语言表达的个性化等特点。小说化体现在善于刻画人物、描绘环境气氛、注意故事的完整性和生动性;速写化则表现在善于简练地表现对象的肖像、动作和心态;语言基本上以现代白话文为主,朴实刚健、细腻清新、富有激情。丁玲延安时期的散文创作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先声,是丁玲晚年散文成熟的先兆。  相似文献   

6.
(在一间普通的书房里,正在进行着一场轻松的谈话。) 客:今年是丁玲同志的八十寿辰,丁玲同志八十年来走过的人生旅途,是那么的坎坷曲折,真不容易啊!您是丁玲的老朋友,对于她的寿辰,不知有什么表示? 主:关于这件事,我现在还在考虑中。也许买一点厦门的工艺品送给她,聊表心意吧。客:听说解放后您在厦大中文系主持过现代文学教研室工作,并讲授过丁玲的《桑干河上》等作品,您能就丁玲的创作系统地写一篇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7.
丁玲自文艺整风后,从一个善于以“性别与政治”写作的作家彻底转变成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她转型后的代表性作品,被誉为具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最根本的特征。丁玲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和评判,是按照党的政策思想、阶级成分、政治态度等来分门别类、加工构造。不过,丁玲在遵循特定的理念框架时,在农民文化心理和农村生活气息的真实传达上,仍体现出自己鲜明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牛棚小品》是丁玲晚年的创作,从其刊出背景及内容分析可以看出丁玲晚年创作的个性特色:一方面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小说创作,真诚地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从主体感受出发,创作了以《牛棚小品》为代表的美学价值很高的一类作品.尤其是她的后一类作品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武将军"的豪迈洒脱,同时,作品进行了探幽入微的心理描写,有着"文小姐"的细腻柔婉.丁玲晚年并没有失去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9.
对丁玲的研究,只能说,仅仅是开始.从笔者所见到的资料看来,建国前评论丁玲的文章,具有重要影响的带有权威性的,大概只有茅盾、冯雪峰两家.建国后,围绕《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出现了一些评论文章(包括冯雪峰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在内),由于当时现代文学的研究仅仅处于初创阶段,除鲁迅被人们注目以外,其它如郭、茅、巴、  相似文献   

10.
丁玲、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创作个性非常鲜明的女作家。孙犁在《读萧红作品记》一文中,曾这样谈到她们:“‘五四’以来,中国的女作家,在文坛上,一呈身形,而立即被广大青年群起膜拜裙下者,厥有三人,冰心、丁玲、萧红。”从创作时间上说,冰心属于第一代女作家,丁玲、萧红属于第二代女作家。丁玲、萧红之间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因而也具有较大的可比性,本文仅就其小说的美学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丁玲是个极有个性的作家.鲜明的女性意识,贯穿她的全部创作.从"‘莎菲型’女性与中国女性文学"、"<‘三八节’有感>与丁玲的女性文学"、"丁玲与新时期女性文学"等三个方面来看,20世纪新女性形象无不受到丁玲创作的影响,这一重大影响关系足以确定丁玲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中奠基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丁玲的“革命+恋爱”系列小说,深刻呈现了她此期创作探索的矛盾现象:努力表现时代“革命话语”,却不时遭遇潜在“性别话语”的干扰,导致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相背反。体现在:本意作为被改造者或受教育者塑造的女性形象,结果却高扬女性主体意识;多重叙述视角的交替运用凸显了作者的性别意识与性别立场;对“革命话语”的表现程度与情感态度也目性别意识与性剐立场的渗透而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矛盾现象。丁玲创作探索的得/失对日后女性解放与女性写作发展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潇 《东方论坛》2012,(3):102-108
诸城丁氏为明清望族,明末清初名人辈出,其中以文学巨匠、《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最为杰出,其诗文、戏曲、小说等无不带有浓厚的遗民情结。散曲为丁氏家族之所长,丁纯、丁綵、丁惟恕、丁耀亢皆工散曲,饶有文名。近年学者又提出,丁耀亢祖父丁纯、父丁惟宁与《金瓶梅》的创作还有着微妙的关系,或即为该书的作者。丁氏堪为明末清初的文学世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与丁玲的文学转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在五四精神影响下进入了文学界,以其大胆独白而受到关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她的创作出现了重要转折,从女性革命走向革命女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其女性创作找寻不到出路,另一方面是由于其政治选择。在20世纪40年代,丁玲的一些作品还是显露了她的独立思考,随后由于政治因素,丁玲放弃了个性表达,走向配合政治宣传。  相似文献   

15.
短篇小说《夜》在丁玲的文学研究中被忽视或被误解,这对研究真实的丁玲是有误区的。论文立足于《夜》,试图通过小说主人公何华明与三个女性关系的解读,揭示文本的潜在价值,即丁玲对女性命运的一贯关注。  相似文献   

16.
人是各种欲望的综合体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多是处于欲望、社会文化环境与人格的冲突之中 ;在小说中 ,张爱玲从显型与隐型双方面揭示了人的欲望 ,并且通过一系列女性形象对女性生存问题进行了探索 ,是“五四”以来“人的发现”的深化和具体化 ;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欲望的束缚、个体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需要而带上的人格面具 ,也都是张爱玲小说中的表现对象  相似文献   

17.
让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历尽普通人无法忍受的风暴雨寒之外,历史还应该因丁玲而承担抛却起码的人道主义的“灭绝人性”的责任;使一代“忠臣”灵魂饱受熬煎和扭曲的责任;扼杀艺术人格、制造“失语者”和“缺席者”的责任;对政治“心有余悸”、对文坛不再信任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丁》是老舍的一篇十分独特的小说 ,至今没有一篇专文评论。此文论述了《丁》作为意识流小说主观性、直感式、快节奏、多色彩地表现现代大都市生活的特点 ,并从多角度论述了《丁》的作用 :它显示了老舍创作的丰富性 ;它是老舍超越自我的明证 ;它为老舍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底肥 ,为老舍现代小说民族化的探索提供了条件 ,打下了基础 ;它是中国较早的意识流小说 ,与其他意识流小说一起 ,汇成 2 0世纪 3 0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的独立流派 ,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丁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她走遍大半个中国,福建对她有着特殊意义。晚年丁玲与厦门大学师生结下不解之缘,给予复出后的丁玲以巨大鼓舞。厦门学者多角度、全方位从事丁玲研究。特别是关于丁玲创作个性研究、丁玲散文研究、丁玲作品语言研究等等,取得丰硕成果,且有新的突破、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20.
丁玲写《韦护》这部小说,就是要告诉瞿秋白,如果当年不是王剑虹而是自己,那么这部小说的结局,就是他们俩的结局。丁玲用想象,完成了一段未竟的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