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意义】针对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之间的融合性问题,厘清“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与教学逻辑,提出“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设计/方法】立足理论大格局、历史大视野、时代大舞台、人生大智慧,阐明“大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生活有效对接、互动、融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立足主题逻辑、关系逻辑、供需逻辑和机制创新,阐明“大思政课”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统一、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协调、知识供给侧与学习需求侧相对接、课程新内容与教学新方法相结合。【结论/发现】“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教育教学阵地之辽阔、视野之广博、格局之宏大、方法之前沿,要构建“三全育人”的育人格局、建立“多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优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创新“协同高效”的育人方式、营造“和谐良好”的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2.
“问题导向”是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方式,思政课教学要结合实际、关照当下,重点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高校思政课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中重要内容“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为例,从理论维度辨析问题导向和马克思主义以及思政课教学之间的关系;从现实维度推进思政课教学链式展开,引导学生了解和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实践维度为思政课教学的制度、行动者和原则提供路径选择。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应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政课实践进路,实现思政课教学对“真”“善”“美”统一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课程思政是高等学校教学实施的重要工作,也是教师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新工科、创新创业能够形成合力。【设计/方法】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创业管理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为例,通过对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体系设计、元素挖掘以及教学实施梳理总结,对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结论/发现】研究提出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之间的三位一体观,三者相互融合促进,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目标,并有机统一内化到课程设计和具体教学过程中。在三位一体观的框架下,对课程思政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将校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能创新思政教育,会取得入脑入心的育人成效。【设计/方法】以电子科技大学校史融入戏剧鉴赏课程的经验为例,从建设要求、培养模式、发展需要三个方面探讨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为何需要改革,及其在教师主体、教学实践与课程设计等方面面临的现实困境。【结论/发现】为培养坚定“四个自信”、三观正确、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时代新人,需要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戏剧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发挥学生在戏剧鉴赏课程思政中的主体作用,将校史思政元素贯穿戏剧鉴赏课程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有高度的契合性,该课程混合式教学体现了灌输启发统一论、接受与态度改变论和素质素养要素论的要求。线上教学重在对“五观”“是什么”的灌输,线下教学重在对“五观”“为什么”的启发以及对“五观”情感的培育。通过混合式教学可使学生改变错误的态度,确立正确态度,接受“五观”并内化与其相应的意识,为提升运用“五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 ,注重处理好 3个关系 ,即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 ,灌输与需求的统一关系 ,情与理的辩证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既遵循《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规律又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成长规律 ,也是哲学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遵循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和坚持主客观统一的认识论,倡导新型建构主义理论,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努力探索金融实验课程思政改革路径。【设计/方法】结合课程思政特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首先,把握“两个维度”,挖掘金融实验课程的思政元素,创设思政情境;其次,深化“三个阶段”,通过实验教学全过程实现意义建构;再次,从“三个方面”入手,打造高校金融实验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结论/发现】以新型建构主义为指导,创设思政情境,把思政元素贯穿实验教学实现意义建构,通过强化师资德育、完善特色教材、采用多维度评价,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最后,分析了金融实验课程思政改革中尚存的一些问题。期望研究成果对高校金融实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参考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8.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富于启发性的引导和激发,达到对教育对象进行有效灌输的目的.一方面需要从理论上和学理上继续深入分析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学生的"获得感"为目标,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为落实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和价值引领的根本任务,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切入点,对《公共政策学》“为何”以及“如何”践行课程思政展开了深入探索。【设计/方法】明确了《公共政策学》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从教学重点、思政元素、教学内容三方面系统梳理了《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思路,并提出了《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结论/发现】立足教学重点和公共政策实践,系统搜寻公共政策中的“中国故事”,深度挖掘故事中蕴藏的公共价值观、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思政元素。通过完善课程制度建设,夯实课程团队建设,强化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以及创新各类平台的建设,从而实现《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发挥“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从选课学生、授课教师和同行专家角度来看,《公共政策学》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正>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即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效实践,将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一)理论性《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创新举措。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够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增进教学互动,优化教学情景,提升教育实效。落实这项工作,应当遵循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基本理念。近年来,西南大学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主要表征为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引流课程思政源头活水、打造育人金课多维格局三个方面的实践样态,以期为其他高校探索开展这项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课程建设是思政教育的"主战场",在《粮油食品工艺学》课程中的嵌入性有待加强.围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教育以及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5点内容重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设计了包括确定课程思政目标、重构课程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思政活动和实施课程思政评价等四个步骤的课程思政框架.通过将食品专业知识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有机结合,实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引领价值塑造的双重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传统口译课程在教学模式、教材和评价体系上都偏重提高学生的口译技能,没有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无法确保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观传递。【设计/方法】以《科技口译》课程为例进行外语类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从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入手,发掘口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口译教学的全过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保证思政元素融入线下教学环节,线上夯实口译基本技能;数字化口译教学资源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内涵,保证了口译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技巧+立场”的新型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兼顾口译技能的提升和思想价值的塑造。【结论/发现】按照上述三个改革思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加了学生对翻译专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口译技能。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提升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渠道,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对全体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法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史”“实”“理”“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法治教育的四个维度,是讲清中国法治建设之“道”“理”的重要理路维度。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专题内容,需要澄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脉络、论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征、释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支撑、开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相关理论问题。通过“讲道理”深挖精讲法治专题,着力打造思政“金课”,助力受教育者学习法治思想,形成法治思维,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针对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中普遍存在的“思政元素”提炼有误、对育人成效缺乏教学评估这两大实践误区,提出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正确方法,并运用教育实验检验之。【设计/方法】以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2021学年秋季学期专业课《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思政实践为例,在正确提炼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后采用“静态组间比较”的“前实验”设计来检验一个理论假设,即:如果任课教师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中植入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的“思政元素”,那么,将政治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的举措将会对学习该课程的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帮助他们坚定又红又专的成才道路,使其学好专业课程更有动力。【结论/发现】本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教育实验假设成立,实验结论有助于高校理工科教师科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行动指南,内涵式发展要求思政课建设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铸魂育人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优化教学结构模式作为方法路径,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目的。2022年秋季,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某教学团队进行大班授课、专题作业、小班讨论、大班翻转以及讲评交流五重结构模式的教学改革试验,以开展课程深度对话、坚持问题导向和建设教学共同体三条路径切实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亲和力、理论性和针对性,打造联结师生、供需一致、教研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蕴藏着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目标、增强斗争本领、提高奉献意识的教育价值,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和耦合性。思政课教师要设置相应的专题教学,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真理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奋斗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与法基》)课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本文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离不开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统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与突破。在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高校思政课应通过强化意识、明确定位、创新方式、优化关系、内生动力努力践行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确立课程的逻辑主线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配套教材共出版了9个版本,其逻辑主线的确立和科学表述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综合考虑《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教材的逻辑主线、“20方案”对本课程提出的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特质契合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新需要等多种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应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逻辑主线。科学认识教材各部分内容与逻辑主线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全部教学安排都紧紧围绕逻辑主线展开,更好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