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在“大国小农”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农情下,以小农户为研究主体,研讨了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应用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对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数字经济在农业领域中存在“生产率悖论”现象。第二,从数字经济的广覆盖宏观视角过渡到数字技术应用的微观视角,却发现以互联网使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够促进现代要素的投入及扩散,助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采用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以及利用多种模型展开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第三,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技术应用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会因资源禀赋的现存差异呈现不同。影响机制表明,数字技术应用能够经由城乡融合、积极老龄化两条路径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间接影响。第四,进一步拓展发现,数字技术应用可以通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增收缩距”,从而为扎实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现实依据。本研究结论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供了新视角,对后续政策制定具有相对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总结中国数字经济研究的发展状况,厘清中国数字经济研究成果,挖掘比较明显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研究,找出现有研究的短板,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通过CiteSpace软件对CNKI中篇名包含“数字经济”的1 339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数字经济研究始于2000年,2017年开始热度高速提升,预计发文量将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研究者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比较弱;研究方向主要有数字经济的理论研究、数字经济的实证分析研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研究以及数字经济与税收研究四个领域;未来对中国数字经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提升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拓宽研究视角,开展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3.
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不仅是科技问题,还是哲学文化问题。从文化与哲学的视野关注农业科技与文化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往的农业科技问题研究只是突出了农业科技体制视角、农业科技生产力视角、农业科技与自然文化的视角。这些研究的缺陷是对农业科技发展在农村社会中的应有地位把握不够准确和全面,导致农业科技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出现矛盾,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农业科技发展应从哲学与文化的层面重新审视,关注中西农业科技文化史的比较,关注农业科技与农村文化的关系,从综合研究向政策策略过渡,促进科技体制与科技服务的更新。  相似文献   

4.
以2001-2023年CNKI收录的1 404篇核心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工具绘制知识图谱,对新世纪以来数字乡村理论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时间序列上,起始成长期稳定发展、高峰衰退期衔接过渡、再创辉煌期热度激增;空间分布上,经济学视角占据主导,科研横向合作与纵向批判继承发展存在短板,高频被引文献在整体框架建构与技术“赋能”层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主题上,主要围绕数字乡村战略背景和理论支撑、概念内涵和运行机制、实现路径和风险评估展开;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机制与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是研究热点。研究趋势上,“数字乡村”与共同富裕、城乡融合、现代化转型、数字中国建设等重大目标的衔接式研究值得重点关注。后续研究亟需在数字乡村未来形态、主体转型、整合机制及理论建构等方面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5.
基于WoS、CNKI与CSSCI数据库中低碳农业议题相关研究文献,运用 CiteSpace V软件绘制了知识图谱,借助文献计量分析法展开国内外低碳农业研究现状、发展脉络、知识结构和关键引文等系统性知识信息的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低碳农业议题在中国学界具有极高的关切度,热点突现期为2010年、2011年;国内外对于低碳农业议题的研究在演化过程中呈现出许多重要文献节点,它们对知识域的兴起、延伸、分叉等转折变化起到了创造性的关键作用;国外关于低碳农业研究主要围绕农业生物能源开发与利用等六大类议题展开,国内低碳农业议题研究在理论探索、实证研究与农业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构建等三个领域得以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既有重叠又有差异;国内外低碳农业研究的“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且国内研究学科交叉性不强,拓展低碳农业议题的知识结构、加深对低碳农业的经济本质内涵研究、加强对农业碳源和碳汇双重效应的系统性关注、开展微观层面的低碳农业议题是未来研究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数字农业在我国高速发展,受到政策支持,而目前研究更多关注数字技术给农业带来的效率提升,而忽略了其对农民的负面影响。数字农业发展与其他领域的技术转型影响不同,农业公司更容易实现从数据控制到知识替代,再到身份固化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原有的农村土地保障能力受到数据生产地位提升的削弱,知识替代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被边缘化,集体经济组织的保障能力受到农业公司的削弱。所以,我国应在推广数字农业技术的同时对农民保障制度进行创新,这包括在数据形成过程中为农民设定保障,满足一定条件的大型农业公司股权中应设农民集体特留份,农业公司应承担本地用工义务。  相似文献   

7.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目标。自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数字乡村试点以来,全国各试点地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践。已有研究或从乡村发展与变迁视角来阐释数字化建设对于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或从数字治理视角呈现数字化驱动乡村治理的过程和机制,而较少关注“试点”政策本身,更缺乏政策工具的类型学归纳和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研究对全国72个数字乡村试点县域的一、二手资料进行扎根分析,最终提炼出能力建设型、协同治理型和创新激励型三类政策工具,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字乡村建设的“价值实践张力—动力机制—政策工具选择—政策目标实现”分析框架。研究表明,以政府主导为依托的能力建设型工具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叠加协同治理型与创新激励型两类政策工具,共同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纵深发展。具体而言,东部沿海及部分中部地区因其自身物质基础较好,偏重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西部及东北地区则更偏好能力建设型工具的运用。然而政策工具的选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情境的变化由单一转向动态化与多样化。本研究可为数字乡村试点的深入推进提供工具借鉴...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居民幸福感研究在多学科领域展开,尤其是近十年发展迅速,促进了幸福感研究层面与多元学科渗透,积累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近十年来国内居民幸福感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从研究的理论视角、影响因素、测评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展望,旨在为我国居民幸福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扩展,数据技术与人文学科的深度交流催生数字人文的诞生。比较文学在长期发展中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较少使用定量方法。大数据技术支撑下,数字人文在比较文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已得到充分的验证,数据分析、可视化等方法的引入将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鉴于此,可引入数字人文对比较文学领域展开研究,对研究主题、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以可视化方法展示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比较文学领域研究主题呈现大致以文学翻译、现代主义、比较研究为三大核心领域扩展延伸;研究热点以比较文学这一主题为发轫,文本批评、互文性、民族主义、文学融合等系列新热点以时间线性方式逐步演化产生;领域作者之间关系紧密,具有明确的核心作者群;重要文献具有不断突破欧洲中心主义、侧重翻译与世界文学的特点;国际力量上,重镇仍在美国,同时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等新兴国家也发展迅速;国际合作上,美国、中国、巴西国际合作态势明显,新兴研究国家仍主要以国内作者合作为主。  相似文献   

10.
放眼全球,为构筑农业新优势和抢占农业制高点,一些西方国家将数字农业作为新一轮产业革命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并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装备形成了一整套数字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了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双赢。因此,准确把握全球数字农业上云、用数、赋智新机遇,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是突破农业发展瓶颈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及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性、根本性战略,也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为此,科学理解农业数字化转型战略意涵并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系统梳理和综合考量阻碍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短板弱项,全力开展“补短板、强基础、促应用”行动,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技术、模式、机制创新,促进数字技术和智能化装备深度融合应用,既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也为乡村振兴铺就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相互配合、相互支撑、一体推进。  相似文献   

11.
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正处于成长关键期,构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科学评价数字农业发展水平,指导地区数字农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文献分析和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构建涵盖发展环境、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人才建设、技术应用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安徽省为例对省域内数字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门新兴分支学科,中国农业社会学的发展方兴未艾。通过对农业社会学发展现状的考察,本文认为,“生产视角”下的农业转型研究,虽然使农业社会学初步得到了学界的认可,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社会学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问题、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针对这一状况,农业社会学应当推动研究视角的转变,即从“生产视角”迈向“生产—消费视角”。在新的研究视角下,研究者应当以“食物体系”为核心概念,推动相关研究的整合和学科地位的进一步确立,最终通过回应社会现实问题,迈向有机公共社会学。  相似文献   

13.
以数字媒介下的女性创业为研究对象,围绕数字媒介环境下的女性创业中的新议题、新形势、新作用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时代女性创业群体开始崛起,打破了以往传统经济领域女性高管及创业者在场缺席的角色状态,网络空间女性的话语构建又向前迈出了一步。女性数字创业的商品化、空间化与结构化的现状背后,反映了女性对数字资源存在接触与享有不均、数字空间身份标签偏低与隐私保护不足等问题。为了弥合数字性别鸿沟,应普及女性的数字科学素养与创造女性就业、创业的氛围。数字技术克服了地理空间的限制,以更低廉的成本与更高效的产出进行媒介变革,抓住时代的机遇就能够释放数字时代的女性力量。  相似文献   

14.
大力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着重协调好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小农户生计的关系,让小农户能够共享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然而,受到自身和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小农户逐渐开始掉队,出现了“去小农化”现象,即小农户逐渐丧失了农业生产领域的主体性,形成对资本和技术企业的高度依赖。本文构建了“资源—行动”的分析视角,从资源情境、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体行动两个维度对“去小农化”形成逻辑展开研究,并验证了市场参与动机、社会内生动力、政府干预边界对“去小农化”的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去小农化存在一定社会治理风险,包括小农户主体性丧失,成为徘徊在城乡之间的“夹心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承担了大量的中非研究课题,它们包括:由英国国际发展署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资助的“中国和非洲的发展和减贫:多元视角的比较”、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资助的“中国与非洲减贫模式比较研究”、瑞士驻华大使馆资助“中非农业发展比较研究”以及由外交部资助的“中国与非洲国家农业合作五十周年”等。随着这些研究课题的逐步深入,中国农业大学的国际发展研究领域也得以不断拓展,从而为推进中非合作和世界减贫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儿童研究在多学科领域的辐射、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研究旨向,以及多元文化的观点交融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议题。从2007年始,我们一直持续努力,旨在以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视角对每年度儿童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提取和累积中国儿童文化研究的精髓,引发对中国儿童研究未来走向的思考。本年度,本刊联合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组织相关学科领域的学者就2010年度中国儿童研究各领域的学术进展以及相关儿童研究现状展开研讨,并分两期选登其中一部分重要的年度学术评论,以飨读者。本期分别就2010年度中国儿童政策、儿童社会学、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四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数字农业是将现代高科技数字技术用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种新型农业,其对农业转型升级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关键数字技术成本持续下降,数字技术在中国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时机已经成熟。当前,中国农业产业运用数字技术凸显出诸多问题,如农户的经营方式与数字农业的推广和应用不匹配、农业数字技术创新不足、数字资源共享不足以及数字人才匮乏等,亟需在农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解决。传统农业数字化转型应当做好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加强农业数字化的综合人才培养及知识库建设、利用数字技术重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强化农业合作社数字化建设,以数字赋能真正实现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动能,对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选取2010-2021年全国1749个县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得出如下结论:数字经济及其子维度均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可通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间接促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经济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符合“梅特卡夫法则”,即存在非线性影响特征。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四高型”县域、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区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存在提升作用。对此,应打造农村数字经济新高地、加快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释放数字经济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红利,助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数字贸易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格外受到学术界关注。总体来看,数字贸易研究处于上升阶段,但成果较为分散,缺少有效的归纳梳理。基于2008—2022年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的669篇文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从学科主题、期刊分布、关键词共现与时区演变等视角对数字贸易领域学术论文的整体研究状况进行剖析后发现:国内外学术界在数字贸易规则、数据跨境流动及数字技术等方面已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国内在研究领域、研究视野方面仍缺乏融合时代大背景和前沿技术的探究。基于此,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注重对数字贸易中国标准的探索,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从企业主体、民众福利、消费者等微观层面丰富研究内容,为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助推作用,选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1—2019年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使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来验证分析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间农业现代化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间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业现代化水平影响的空间效应和非线性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数字普惠金融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数字普惠金融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