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张謇以舍身喂虎的勇气和实干兴邦的志气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实业救国思想的形成是儒家文化熏陶,民族资本发展,时代危机敦促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张謇以棉铁主义为思想核心,兴办垦牧公司,践行农工商一体化思想。也许从大生集团所有权的易主来说并不完美,但从大生企业的发展和影响来看却非常成功,他兴办实业、发展教育、热心慈善公益,既促进了实业的广泛发展,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实业救国的结局,大生集团的易主,折射出企业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看张謇产学结合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謇向来把教育与实业之间看作是父母双亲一样的密切关系。从张謇所创的全国独立设置的第一所纺织高等学校,为纺织企业培养纺织技术和管理人才,创建民办高等教育新体制,并将校址选择于工厂邻近,便于厂校交流,有利于进行实践教学,就可看出其产学结合的思想。尽管产学研相结合是现代用语和新概念,但在一个世纪前,张謇就有了这一思想,并成为他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近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张謇和孙中山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共同思考,使他们走上了实业救国的共同道路。两人在对待农工商的地位以及利用外资方面思想趋于一致;但在农业发展的途径、工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和经济近代化发展模式的认识上又各显特色。两人具有的爱国情感、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同,以及教育经历、对发展经济着眼点的认识和政治地位不同是其实业救国思想存有同异的深刻原因。两人的实业救国思想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完全付诸实践,但它们不仅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当今社会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父教育而母实业”之思想,既是张謇对自己多年教育实业实践的提炼总结,亦是他后来从事教育实业的指南。从实际意义上说,“父教育而母实业”是张謇建设南通、成就事业、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点。晚清的社会现实以及张謇对现实的感知是“父教育而母实业”提出的逻辑起点,该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在意蕴,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张謇和陶行知生平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他大力办实业,兴教育,对中国工业、农业、教育近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毛泽东说中国近代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其实,张謇办实业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他提出了“父实业、母教育”,以“实业养教育,以教育促实业”以及“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走过了一条蹒跚、曲折的发展道路,他提出的“实业救国”思想,尽管在当时不可能实现,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本文试图从张謇“实业救国”思想产生的原因,企业活动的历史及作用,探索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进步性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张謇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实践中,对实业、教育和科研的内在关系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开始了产学研结合的早期探索。他在办学的思路、教育的模式和科研活动方面有许多新的理念和举措,都带有产学研结合的特点,也成为“南通模式”的主要特色。张謇不愧为产学研结合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8.
张謇既是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实业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张謇创立了中国的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同时构建了早期的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特别是对南通早期的师范教育、职业教育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謇的基本教育理念是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强调“学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重视“基础类、师范类、社会类”全方位教育。以此为指导,张謇在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为近代南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张謇的慈善活动对比他在实业领域的成就而言知名度较小,但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却非常深远。对张謇慈善活动的研究与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探讨是当今南通地方史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张謇的慈善活动分为以创办传统慈善机构为主的早期和建立新式慈善机构为主的中晚期,张謇投身慈善活动的思想同时结合了中国传统儒家"仁爱"思想和西方博爱思想,并在其慈善活动中有具体体现。张謇的慈善活动总体而言历时长、涉及领域广、模式新,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张謇的慈善活动不仅造福了当时的南通社会、推动了南通的近代化进程,更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謇生逢中国社会的急遽转型时期,他的个人经历及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社会及思想变迁。人们对张謇的关注一般多集中在其政治、实业领域的作为。本文试图通过张謇在创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过程中的言行,考察他对中国女子教育的一般认识,进而从一个侧面加深对张謇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中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和实业家。1894年状元,1895年“退屏江海”,回南通“营实业”,“兴教育”。本文探索张謇的教育管理思想,作为引玉之砖,以利今人借鉴;希望得到同志们批评指正。一、尊师重教,重视师资管理,构建敬业的激励机制。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势力打开了清朝闭关自守的国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国家危亡到了严重关头。张謇清醒地认识到“一国之强,基于教育”。[1]他认为“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  相似文献   

12.
张謇开放主义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使用“开放”一词首次出现在1913年。此后,在他关于教育和实业等社会问题的论著、文章及演讲中不断对此加以阐述,“乐于开放”、“受开放之益”等词句频繁出现。他认为“世不能复闷闷老死不相往来,”主张打破“封闭人”的观念,重视智力的开放、交流和开发.“民智兮国牢”;强调在此基础上走向世界,发展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西方列强争先后,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张謇的开放主义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颇为引人著目的影响。本文拟对此问题略加论述。1853年,张謇出身于江苏海门一个富…  相似文献   

13.
张謇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程绍珍张謇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著名的实业家,又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大声疾呼:“忧国者以为救国之策,莫急于教育”。并且把他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为开创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教育救国...  相似文献   

14.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在兴办实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倡导勤俭的思想、精神、品德,更有着身体力行的实践和传承,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勤俭思想内涵丰富且颇具特色。认真研究张謇勤俭思想,并加以弘扬、拓展和创新,对加强当前南通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謇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张謇的宏观实业思想包括:工业思想、农本思想、商业思想、金 融思想和交通运输思想。  相似文献   

16.
张謇责任意识是张謇在其成长和创办实业、教育及其慈善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国家、社会、事业和他人高度负责的心理状态与理性自觉,是张謇人生观、价值观及其道德情感、信念和意志所集中表现出来的使命感及其义务观念.张謇责任意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和时代特征,表现在爱国、爱乡、爱家等众多方面.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相似文献   

17.
张謇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向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学习,突破了传统的成圣成贤的理想主义和科举下的官僚养成教育,主张教育为实业服务,但张謇毕竟是第一代变革者,对现代教育的规律还缺乏促够的认识,还受传统的目的型教育的影响,对教育关系到人才储备的严重性也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说明第一代教育变革者的思想还很幼稚,也说明中国现代化的缓慢步伐。这是一种历史的情结,不应完全由个人来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8.
张謇的农业教育思想和实践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产生的;张謇的农业教育思想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农民进行农业教育和培养新型的从事农业的人才,而在这两个方面的实践又可分为制度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部分.张謇的农业教育思想和实践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謇经济思想与实践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期兴办实业的过程中,张謇形成了丰富的经济思想。主要是以实业救国为号召,棉铁主义为核心,振兴农务为基础,并以开放主义和发展教育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强调经济立法。  相似文献   

20.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之一。张謇一生中,所办的教育事业是大量的,“终氏之世,南通教育,自为风气”(《教育大辞书》辞目“张謇”),影响及于江苏和全国。在他办的教育事业中,实业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有南通农科大学、纺织专门学校、医学专门学校三所高等专门学校,而且有商业学校和工商补习学校、女工传习所,女子蚕业传习所、发网传习班、镀镍传习所等一批中等实业学校、实业训练机构。张謇办的实业教育究竟有些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效果,它是怎样办起来的,对我们今天来说,又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