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长江中游城市群2001-2014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综合指数、莫兰指数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进行测度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程度表现出空间异质性特征;产业结构升级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影响是正的溢出效应;但对其他不可观测的因素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之间存在要素竞争.  相似文献   

2.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于增强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土空间开发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了包含"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客观赋权,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评价和分析2012~2018年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规律和障碍因素.结果显示,2012~2018年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呈平稳增长态势,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及新余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高等级;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性呈上升态势,但水平较低,大部分处于中度协调阶段;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素在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资源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分别是影响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3.
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协同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协同发展趋势进行评价与预测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协同系统耦合机制进行分析得出: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协同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末将持续提高,但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之间城乡协同发展水平的差距趋于扩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城乡协同发展水平仍将相对滞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协同四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生态协同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城乡经济协同,而城乡空间协同和城乡社会协同水平明显较低。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系统耦合程度不断提高,分为稳步提升、平稳发展和快速提高三个阶段。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教育与科技发展、城乡一体化制度改革、城乡产业融合与城镇化发展及其相互作用是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协同演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有利于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并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以长江中游经济区为例,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鄂湘赣三省2005-2019年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动态耦合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9年,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均有大幅提升,二者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但整体水平仍待提高,各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差异显著;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向好,湖北省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江西省和湖南省的耦合协调度距离优质协调还有一定距离。由此从强化区域协同效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战略及深化创新驱动的角度,提出应改善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水平,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区成为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评价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状态,通过建立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选取26个城市2002-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时序特征,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截面差异明显;资源子系统综合指数增长幅度最大,环境子系统次之,再次是产业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综合指数增长幅度最小,各子系统指数变化轨迹、升降幅度和截面特征不一致,使得26个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呈现出发展平稳型、持续波动型和跳跃型3种波动类型;长三角城市群的耦合度和城市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不同年份的耦合协调度类型各异,城市间内部协调性不高,人口与其他子系统的矛盾突出,虽然两两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在逐年升高,但人口与其他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偏低,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依然突出。据此认为应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产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城镇化、城市空间快速扩张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厘清紧凑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城市效率的关系,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超效率DEA模型评价法测度2010~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紧凑度与城市效率,并进一步通过象限法分析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的时空差异。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紧凑度与城市效率存在正向关系,而短期内并非同步协调关系,城市紧凑度的降低并不一定影响城市效率;从类型划分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低级协调类城市比例相对较大,而效率优先城市数量多于紧凑优先城市数量;城市规模等级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的相关关系并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城市群呈现出围绕核心城市的多中心抱团空间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不但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步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断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与人居质量;还要持续推动城市群功能一体化、专业化分工、与利益协同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基于长江经济带沿线36个城市2005-2015年的市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发现:(1)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度呈不断上升态势,总体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产业结构升级要滞后于生态环境优化步伐,基本属于产业升级滞后型;(2)近十年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明显,这种区域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其中无锡、常州、南京、镇江及杭州达到高水平耦合发展阶段,泸州处于濒临失调发展阶段,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依次上升,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是未来一段时间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8.
促进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互动是提高区域发展经济质量的关键.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基于熵权法测度了 2006-2018年山东省17地级市的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二者协调发展程度.结果表明:总体上,山东省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平均耦合协调度处于中级协调状态,但随时间推移无显著改善;子系统中,创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1—2012年度长江中游城市群24个城市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各城市产业结构变迁过程,通过建立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供给、需求、政府职能、对外开放和金融危机对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发现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而言,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和各因素影响程度呈现显著差异,各城市应通过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10.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区域经济、农业与物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三系统2021—2030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农业、物流业三个子系统综合指数和总体综合指数大致呈增长趋势;三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依次增高;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出正向关系,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2021—2030年,预测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水平将不断增大,发展速度也将逐年递增,预计到2030年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据此,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与物流业的投入,分区域制定相关政策,各区域加强合作力度,培养专业化人才,以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的高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发展对推动长江经济带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具有重要作用。正视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区在创新发展方面的差距,是推动各地区依托创新驱动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需面对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工作。基于资源能力观视角,从创新资源基础、创新能力支撑、创新产出绩效等三个层面,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其空间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创新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形成的原因具有异质性,而城镇化、地区生产总值、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外商直接投资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等是对其产生显著影响的重要因素。对此,新阶段应进一步提升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增强地区经济实力、促进规模实体经济发展、推动开放经济发展、推进地方高校产学研结合,从而提高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2.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半岛城市群17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特征展开分析,并运用响应指数和响应度模型对17市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响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城市群17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总体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根据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山东半岛城市群17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可划分为协调、低度协调、中度失调三种类型;(2)济南、青岛、东营和威海4市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响应指数为"负响应",其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其余城市响应指数为"正响应"且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3.
基于既有的相关研究,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测算2006—2018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各省(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均显著高于文化产业;黄河流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但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耦合协调等级普遍偏低,且区域间的耦合协调度差异显著;各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存在差异。据此,提出推进核心城市群发展以强化辐射带动效应,紧扣消费市场动向以强化需求驱动效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以强化技术创新效应等对策,以推进黄河流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沿海地区是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格局的核心地带,认清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产业集聚之间交互的耦合关系,对培育并形成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旅游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旅游产业结构水平、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体系、灰色关联模型、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以及灰色GM(1,1)模型,从时空演化角度揭示了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产业集聚之间互动关联和耦合协调的特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和空间合理布局的新契机。研究表明,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旅游产业集聚程度之间存在互动耦合、协调促进的作用关系,并表现为波动增长、稳定下滑和良性发展三个动态发展阶段,经历了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与不断增强的耦合作用过程,而有效改变二者之间的协同模式和发展路径是推动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旅游产业效率提升和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系统理论和协同理论,构建旅游业和旅游公共服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评价2010—2020年桂林11县旅游业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耦合协调关系,并采用灰色关联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桂林旅游业和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两者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但耦合协调度基础相对较差,耦合协调水平整体有待提升;旅游产业结构、旅游公共信息和旅游公共环境是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据此,桂林旅游业与旅游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并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旅游产业、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发展机理,构建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余弦夹角值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加权TOPSIS法综合评价系统发展水平,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4年长江中下游六省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纵向动态分析与横向对比。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六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迅速,生态环境质量波动趋势存在地域差异,且生态环境的约束效应逐渐显现;长江中下游六省耦合协调度类型演进趋势相同,耦合协调度类型空间分布以城镇化领先型为主,但耦合协调发展的滞碍因素东中部存在差异。基于此,针对生态环境高度制约的江苏、浙江两省以及生态禀赋较好和环境破坏程度较小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分别进行相应的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问题密切关乎居民的福祉。基于长三角地区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从居民福祉视角出发构建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客观赋权,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为提升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耦合协调度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福祉提供理论与参考依据。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耦合度整体处于较高水平,高水平耦合阶段的城市数量占绝对优势;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协调度主要集中在中协调区,协调度水平不断提升,高协调区呈现出以苏、沪为起点,大致沿长江、钱塘江为轴线,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多的“右倒八字”式格局;产业结构、企业实力、经济活力是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耦合协调度的主导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之间存在着彼此支撑、相互体现的密切联系,厘清两者耦合关系对于推动区域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利用PVAR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以及空间Markov链方法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并考察了两者耦合协调度的地区特征、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趋势。研究发现:第一,十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均存在正向累进效应,城市韧性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长效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高质量发展对城市韧性的强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发挥。第二,十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但整体水平仍偏低,其中珠三角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最高,其他城市群普遍处于中低水平。第三,考察期内十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的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且差异主要体现为城市群群间差异。第四,空间滞后效应会对十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产生显著影响。耦合协调度的“俱乐部趋同”现象明显,空间集聚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并存,不同邻域水平下各个地区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演变趋势表现出差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经济-旅游-文化系统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探究香港经济-旅游-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运用熵值法评价香港2010—2019年经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系统协调发展关系;运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系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9年,香港经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数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系统耦合度稳定在较高水平,系统间相互作用程度较高,协调度由实现轻度失调向良好协调的转变,协调状态趋向良好;文化子系统对协调发展的阻碍值最大,博物馆数、参观博物馆人次、图书馆藏书量、产业结构和入境过夜旅游收入等指标是主要障碍因子。基于此,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文化、科技双重加持,助力系统协调发展;因时因势,精准施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层面揭示区域一体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ULUE)的内在机理,构建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规模+结构+集聚”的ULUE测度体系,并综合利用小波神经网络、空间分异模型和空间回归分析探索200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从2003的0.561 4增长至2015年的0.811 1,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②ULUE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具有空间上的关联特征和集群趋势。且由于不同集聚区内扩散效应在空间上渗透不均衡,其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③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在空间关联上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和“门当户对”的特征,地理位置的空间相邻、投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似是其空间关联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