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五个维度来考察。基于现有研究基础薄弱和工作现实需要,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研究对弥补现有研究的缺失、提供辅导员队伍建设决策依据、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其职业定位就是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上始终都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旨,因被动应付高校扩招后大量学生事务性工作,辅导员职业定位正在从"思想教育型"被动转向"事务型"。必须克服障碍,寻求政府政策支持、落实相关人事制度并利用现代化的工作条件,促使高校辅导员职业回归"思想教育"本位。  相似文献   

3.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低龄化问题的出现与辅导员职业压力、个人心理落差及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等因素相关。本文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强职业定位教育;加强自身学习和思考,不断研究职业规律;重视实践环节和科研能力,提升处理问题的水平;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丰富应对压力的资源几方面提出应对这一问题的方略。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内涵、构成与特点,描述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存在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责任,缺少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职业作风,职业技能不符合工作要求等问题。分析发现缺乏对辅导员职业精神内涵的认知和实践,职业认同度低,持续工作意愿不强,职业压力大、责任重是影响因素辅导员职业精神的主要因素。从丰富辅导员职业精神内涵,加强宣传和引导;减轻工作负担,明确工作职责,加强专业培训;设置不同职责的辅导员岗位,促进工作专业化;成立辅导员协会,促进职业能力自我提高等方面提出发扬和培养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界定了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概念,通过深度访谈形成这一概念的构成维度,以1000位辽宁、吉林、湖北、河南、云南、广东等省的高校辅导员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建立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量表,并利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价值观的现状。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共有社会认可度、成就感、物质报酬、智力刺激(创新性)、人际关系、利他主义(奉献性)、安全感等7个维度,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在辅导员性别、婚姻状态、年龄、工作年限、学历构成等方面职业价值观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家和社会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以第四届至第十一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获得者先进事迹为样本的ROST文本挖掘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可以解构为精神信念、职业技能与个人素质3个维度和政治思想信仰、敬业奉献精神、教育教学水平、理论探索交流、日常事务处理、特色工作模式、个人基础能力7个范畴,在此基础上可以探索高校辅导员提升素质能力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浅谈博士辅导员之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出现了不少新问题。让新任博士教师兼任一定时期“专职“辅导员工作,可有效缓解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所面临的诸多矛盾,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创新举措,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校辅导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承受着比普通教师更大的心理压力,存在着职业角色 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职业角色与教育对象心理阻抗的冲突,职业角色本身的局限所引起的角色冲突。要解决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辅导员要注重个人的心理卫生,加强自 我心理调适,不断完善自身;另一方面,高校相关部门也要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因势利导 ,努力改善外部环境,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发展空间。   相似文献   

9.
从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的事实出发,剖析了导致此事实的直接原因——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学生工作、自身发展、社会地位与职业认同以及人际关系四大方面。结合访谈,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对上述四大压力源不同程度的心理应对方式。最后,从高校和辅导员自身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优化学生事务管理程序、正确认识职业意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合理的减压对策。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对江苏省9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程度普遍较高,其中女性辅导员更喜爱辅导员职业;不同学历水平的高校辅导员在职业认同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工龄、月收入、行政级别、职称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逐步提高;省重点高校的辅导员职业认同度最高,其他依次为省普通高校、省民办高校、省大专院校。因此,高校需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有利于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工作环境,提高辅导员工作待遇、社会地位等。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渊源、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工作效果、招聘制度等方面比较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不同,认为美国辅导员制度为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提供了新思维。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为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探索:设立招聘专业多元化、招聘对象社会化的辅导员招聘制度;构建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探索以团队化建设促专业化发展;合理分流,引导辅导员在“三条道路”中寻找职业发展路径;利用现代系统协同理论,加强学术事务与学生事务的协作交流;规范辅导员工作的岗位标准,构建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等。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职院辅导员普遍面临着职业认同感欠缺、人本化管理匮乏、激励机制流于形式等职业困境。为实现高职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除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和高校的落实外,高校辅导员也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工作过程中努力探索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全心全意做好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13.
职业化建设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不容忽视.基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分析,本文从明确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设立高校辅导员职业准入标准、健全高校辅导员岗位培训制度、完善高校辅导员发展机制四个方面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要解决当前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弱化的问题,应从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完善高校个人评价体系和晋升机制、加强入职后专业培训和提高社会地位等方面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从生涯和生涯发展的视角入手,阐述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中的职业满足感、面对的职业压力以及发展需求等个人感知维度上的职业压力和专业成长维度上的职业压力等二维职业压力;从外力挤压、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方面概括了高校辅导员面对职业压力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健全保障机制与制度、依靠朋辈支持等化解辅导员生涯发展中的职业压力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中国高校学生管理和培养的主要组成群体,在高等教育事业有序良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辅导员身兼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双重任务,在工作中存在辅导员压力大、职业认同感低、职业倦怠等问题,为此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人到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中,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拓宽辅导员的成长空间;运用心理契约理论,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满意度;注重辅导员个体积极自我和积极特质的培养,发挥辅导员自身潜力等措施,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导员在高校中担任多种角色,因角色复杂造成了辅导员社会地位不明确,队伍不稳定。角色冲突、角色定位模糊等因素一直困扰着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采取一定措施稳定辅导员队伍,加强培训制定针对性的政策,促使辅导员积极工作。  相似文献   

18.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灵魂工程,主要包括马列主义、热爱本职工作、革命传统和审美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加强高校辅导员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有学位教育、短期培训、自我修养、实践锻炼等四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的主要任务。由于职责不明,角色定位不清;数量配备不足,工作繁重;工作对象复杂多变,知识储备不足;所处地位尴尬,社会认同感偏低,发展前景不明等原因,高校辅导员所承受的职业压力与日俱增。为了缓解其职业压力,应明确职责,科学定位,减少角色冲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其自身素养;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声望;拓宽出口,多样发展,建立健全的分流机制。  相似文献   

20.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承担多项工作职责,而有效履行工作职责需要掌握多种职业能力,其核心职业能力是精神关怀能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细分为六个方面,这就是识别大学生情绪变化的能力、激励大学生发展积极情感的能力、引导大学生走出交际困境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感受社会积极因素的能力、指导大学生提升生活价值感的能力和培养大学生公民精神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