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文教学是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统教法将诗文教学列入文选范畴,未能充分体现诗文的语料价值和实践价值。为激活学生对古代汉语诗文学习的兴趣,将诗文教学内化为学生的诗文能力,探究古代汉语诗文教学价值显得非常必要。加强古代汉语诗文教学改革,凸显诗文教学解读古代汉语语言特质、承载传统文化交流传播、拓展学生诗文能力和提升促进实践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内在价值,旨在探索开放性诗文教学模式,积极搭建实践平台,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诗文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虞和钦系清末民初中国传统士人转变为醉心科学的新型知识分子,一生撰写了大量诗文。他的诗文作品,既有原创诗文,也有诗文评论。通过对虞和钦的原创诗文、诗文评论加以简单介绍与评析,基于他“文辞服务于精神”的诗文风格介绍,分析了其诗之“质”、文之“质”,最后指出其诗文作品可启牖后学。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郑板桥的书画研究较多,对他的诗文重视不够。本文指出其诗文美学追求为:第一,主张诗文经世济用,强调诗文的社会功用。第二,主张痛快淋漓、直率纯真,追求诗文的明快真切美。第三,主张独创,反对因袭。第四,崇尚自然质朴,反对冗繁浮华。这些诗文美学追求常常会集中体现于一首诗文之中。通过研究这一问题,对诗文、书画都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人的生活、创作与特定历史条件下一定地理环境中文化氛围的关系研究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一个较新的角度。作为盛唐文化的一个全面典型,王维一生的起伏荣辱都与唐都长安息息相关。为清晰展现王维居处长安期间的行迹变化和心理演变轨迹,笔者拟以时间为线索,从分析王维与长安相关的史料和诗文创作入手,探讨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身的长安对王维人生各阶段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王维对建设、丰富长安文化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陶渊明诗文中写到的树进行了分类整理,分析陶渊明写诗文用树之动机和树的意象在陶氏诗文中的复杂寓意,并由此略探他对后来山水田园诗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清两代,文化高度繁荣,诗文别集大量刊行,相关研究表明,明清诗文别集总数达数万种。诗文别集的繁盛,源于明清两代都非常重视科举、教育,科举、教育进而造就了众多的诗文作家和诗文别集。今天,经过几百年自然、社会淘汰后劫后遗存的诗文别集,为我们深入研究明清社会和明清士人留下了最重要的第一手文献。在汗牛充栋的明清诗文别集中,择其要者,吸收和反映今人整理研究的成果,编写提要,可以较全面地呈现明清重要诗文别集的面貌、揭示其特色,为读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7.
传统地理环境理论有其合理因素和积极意义,但它并没有真正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地理环境社会作用思想,全盘否定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贬低了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所以,在当代条件下,重新认识传统地理环境理论的局限和根源以及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理论,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雨 《社区》2010,(35):9-9
这里所说的一字诗文,不是只写一个字的诗或一个字的文.而是将“一”字巧妙地嵌进诗文中.给诗文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相似文献   

9.
在诗文关系的认识上,清人多主诗文一理、诗文相通,与明人严守诗文疆界,反对破体为文形成鲜明对比。其根本原因在于宗宋思潮的兴起,而理论基础则是“诗文相通”说。清人通过阐发诗文体性、功用、艺术手法、审美旨趣等方面的相通相近,确立“以文为诗”的正当性及宋诗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促成了清诗发展由唐入宋的转型。“诗文相通”说也随之成为清代诗学的主流观念。此外,清代的弘通学风也推动了这一主流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以温家宝总理对外讲话中独立引用,互文融入和戏仿自创的古诗文现场口译为例,参照同一诗文的其他译文加以比照分析,找到口译译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在评价这些译文口译质量的基础上,探讨诗文口译与笔译在意象文化、语篇意图以及语义修辞几个层面的差别,指出诗文口译和笔译侧重的层面虽然不同,但诗文笔译侧重的层面,并不是诗文口译可以完全忽略的。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诗文宋代以后散佚严重,清编<全唐诗>、<全唐文>,所录亦非完备.近年来,学者们做了大量太宗诗文辑佚的工作,但由于佚文来源芜杂,辑佚标准不一,致使考证结论颇有可推敲处.我们通过对前辈学者所辑轶诗文以及清人所辑太宗诗文的考察,辨明误录为太宗的诗文20余篇,重出文10篇,残文4篇,以期还太宗诗文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留给后人的文学遗产是丰富的,不仅有绚丽多采的戏曲,脍灸人口的诗文,而且还有带着真知灼见的文学理论。作为文学批评家的汤显祖,对戏曲、诗文、小说和词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而其中又以戏曲论和诗文论最为重要:在戏曲论和诗文论中,诗文论所涉及的范围又较为广泛。鉴于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此很少问津,本文试图对汤显祖的诗文理论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文化对等”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文指出陶渊明诗文的特点和翻译其诗文需要考虑的方面 ,并从陶渊明诗文的英译本中举例说明翻译文化特色词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梁启超不仅系统介绍了地理环境论的主要思想,还具体探讨了地理环境与中华文明之间的联系,并试图通过中西地理环境的差异解释中西文明的不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认识的提高和深化。但梁启超并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他只是将地理环境作为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一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5.
曹操诗文具有浓厚的死亡美学意味,这形成其作品"清峻通脱""古直悲凉"的审美风格。曹操诗文的死亡美学意味主要体现在他前期的时事诗及后期的游仙诗中。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末战争及瘟疫流行造成民众的大批死亡,楚地悲情之风以及汉乐府体制对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亦具有重要影响,而儒家、道家及道教死亡美学思想亦影响了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曹操在诗文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死亡美学意味,不仅直接奠定了当时整个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审美基调,而且深深影响了中国后世文学创作及中国人基本的死亡美学态度。研究曹操诗文中的死亡美学意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贬谪文学研究越来越被重视,但贬谪诗文中的宗教思想问题却经常被忽略的这一问题,拟以贬谪文人创作的文本为依据,分析贬谪诗人的贬谪诗文中所含有的佛教思想形成的原因以及与其他诗文的不同特点等进行比较。从而通过对贬谪诗文中佛教思想的研究,推进贬谪文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诗文,以其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本文拟从审美角度,论述道家“道法自然”①“以天合天”,②思想对陶渊明诗文创作的影响,探讨陶渊明诗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以其鲜明的文学理论和丰富的诗文创作,彻底清除了宋初以来的形式主义颓风,使北宋诗文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开创了宋诗的新局面,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陶渊明诗文中鸟的意象的分析,展示陶渊明诗文中鸟的意象的特定内涵。主要从渊明前期功业追求和后期隐归田园两个方面分析诗文中鸟的意象的意义象征和情感寄托。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巧用比喻、借代、夸张,以增强诗文的生动性;又借助双关、反语,以增强诗文的鲜明性;还善用对偶、排比,赋予诗文以音乐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