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区》2007,(3)
刘大响眼瞅着奔40岁了,在京城的这条胡同里也生活了快40年了。作为土生土长的原著民,刘大响的一切都与这片老社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从来没有动过要搬走的念头,一是因为他没能力买房,二是他也舍不得这块地方。自从他在这条胡同里开了家小餐馆后,他的生计问题更是和这条胡同分不开了,所以刘大响更是想在这里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相似文献   

2.
正他退休后无事可做,忽然想起绘图来;他用双脚丈量北京市区,记下胡同的地理风貌;数十载风风雨雨,他走遍了大街小巷,记下了胡同里每一个经典故事;他用20多个年轮,绘成了30卷北京胡同画册。如今,他已83岁高龄,他叫舒世忠。他想记下北京地理风貌,把胡同文化的历史留住舒世忠是满族后裔,1931年生于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龙爪槐胡同。舒世忠在这个胡同生活着,记忆中,童年时同伴们嬉闹的场景依然清晰。在他的记忆  相似文献   

3.
“胡同开店,纯属巧合” 文锋,一位38岁的四川小伙,是丽江龙记斑鱼庄的老板。聊起在胡同里开餐馆的原因,他回答得很简单,“那实属巧合。”  相似文献   

4.
22岁以前,他一直是一个痞子。在胡同里晃悠,总是吊儿郎当的样子,看到美丽的女孩子吹口哨,看到不美的女孩子故意大声地叹气。胡同里谁家的小孩被欺负了,一定是他干的,谁在胡同里打架,他一定参与了。  相似文献   

5.
正辞了工作,他揣着从小打工攒下的5万美元来中国创业。他不仅想做最地道的美式比萨,还要做出北京最大的比萨。在中国的第一个家成为他永远的家庄小龙第一次来中国是上高中时作为交换生,当时他寄住在官园胡同里的一户姓庄的人家里,还一句汉语都不会说。因为喜欢中国的李小龙,他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庄小龙"。庄小龙性格活泼,喜欢玩,每天放了学就在胡同里四处串,看老  相似文献   

6.
孟谦 《社区》2005,(15):11-14
胡同社区——大安澜营7月15日早上8点,大安澜营社区书记邓建民拿着两张居民修房的“社区事务服务、督办转移单”,骑上车出门了。他先到宣武区参加“保先”教育的动员会;然后去大栅栏街道房管所递送了“转移单”;10点30分,去宣武医院看望了一个正在住院的管片里的房管员。11点10分,他回到办公室时一个劲儿地打喷嚏,时不时地从短裤口袋里掏出纸来擦鼻子和眼镜。虽然外面是38度的高温,可他舍不得开空调,看到记者拿着张报纸不停地扇,他边打开电扇边歉意地说,居委会用的是商业用电,一度7毛多钱,这空调就成了摆设,对不起了。大安澜营是北京大栅栏…  相似文献   

7.
瞎子兄弟     
<正> 第一幕开端胡同里的日常生活胡同里散发着一股腐烂物的臭味,一群瘦鸡在垃圾堆里啄食。娘儿们坐在家里,边聊天边纺毛线。孩子们吵吵嚷嚷。小商贩用宽大的铜托盘摆摊卖货,他们又说又唱,招来顾客。白天,所有的男子汉——串街走巷的小商贩、工人、清道夫和佣人都做事去了,只有少数儿童上学。孩子们之中很少有人能穿上破皮鞋或破拖鞋。吵架,苍蝇,忧伤,死亡。乌维德他没有把握地在路上走着,虽然他对这条路非常熟悉。他的双眼睁得大大的,但一点儿也看不见。他的眼前是一个连幻影都没有的永世荒洲。父亲死后,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母亲和两个弟弟也跟他出来了。札西姆一生下来也是个瞎子,而最小的弟弟萨米能看见周围的一切。他用那双浅褐色的眼睛快活地注视着这个世界,在五光十色的人间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8.
李明 《北京纪事》2010,(9):108-109
这位四合院里降生,胡同里长大,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街坊们都亲切地叫他“三爷”,因为他上边还有两个哥哥。艺术圈里的朋友们都称他明智先生(这可是他的学名)。提起他的人物画,功力可不浅。自幼爱买小人书(就是连环画)边看边学画人物,上学时,也喜欢观察老师和同学的动态,课间时也画上几笔,70年代还到艺术院校进修过。近些年,他因身体不佳,静下心来追忆自己青少年时代四合院的生活,以及日常身边的事儿、老胡同中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9.
我父亲原来是北京市邮政局的乡邮员,他负责投递西直门外大钟寺一带.解放以后,他年岁大了,才被调到海淀区黄庄邮局工作.有一天,他正在大厅里扫地,发现有一位女干部一直在注视他,他也觉得这位女士有些眼熟.该女士先开了口:"您是住在大觉胡同吗?"我父亲说:"过去住过,现在搬家了.我看你是老陈家的大闺女吧?"女士忙说:"您是何叔!"于是两个人便坐在椅子上聊起来.  相似文献   

10.
老北京个说法,管我们这些在胡同里长大的孩子叫“胡同串子”。这大概不仅指我们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指胡同文化所营造的氛围对我们的影响和熏陶。我就是在这样的一条胡同里长大的孩子,它的名字叫“毡子房”。听老人们说,这里是专门为皇宫打理毡子用品的地方,诺大的宫殿没有暖  相似文献   

11.
<正>舒了先生出生在宣武区龙爪槐,是个地道的老北京。1951年,舒了考入北京铁路部门,1991年,由北京铁路西山疗养院退休。这期间,酷爱文史的他,自学了《中国历史》等文史课程。学习中,他认识到祖国悠久历史的灿烂辉煌,几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1966年的一天,舒了上班路过宣武门,看到宣武门城楼正在被拆除,他意识到,北京的胡同正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他想到,北京的城墙、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胡同、四合院没有了,那将是北京历史文化一个不可挽回  相似文献   

12.
见到阿龙时,他正在铃铛胡同那个老北京物件儿博物馆接待中央电视台的拍摄。聊起他的老北京物件儿收藏,阿龙说:“打小我就喜欢北京城老辈子留下的东西,上小学时,看见一个同学拿来两枚铜钱就喜欢得了不得,最后竟是用舍不得吃的两个苹果把铜钱换到手。”有了这份儿心气儿,阿龙收藏北京老物件儿已经几十年,博物馆更是一家接着一家开。用阿龙的话说:“我是用实物传承老百姓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2009,(11):10-11
北京前门鲜鱼口内的那片胡同,是刘英毅打小生活的地方,哪个院子里种枣树,哪位大爷爱唱戏,哪家孩子有出息,他都门儿清。就算是后来搬到楼里住,但他根儿还在那,胡同里老北京人鲜活质朴的生活状态,欢快单纯的游戏场景,成了他脑海中最温暖的回忆。  相似文献   

14.
若说北京的胡同,哪条流淌的洋腔洋调最多,我的答案是位于北京古城中轴线上的钟鼓湾胡同。不是忽悠,我敢说在这里游历的人,二三十人中,准保有一个外国人,尤其是白皮肤、蓝眼珠的外国人。我问在钟鼓湾胡同已经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一位老大爷为什么?老大爷没有回答,只是告诉我自改革开放以后,来这里参观游览的外国人一天比一天多。他们一是喜欢钟楼鼓楼这两座古建筑,二是喜欢胡同里的四合院,三便是喜欢胡同里的京味餐饮了。  相似文献   

15.
忆门墩儿     
常想起儿时琅琅上口的童谣"小小子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要媳妇干啥?点灯说话,缝衣补袜……" 我家在北京大学东门外一条古朴宁静的胡同里.胡同不宽不窄,路北有三套年代久远的中型四合院.据爷爷讲,清朝修清漪园(颐和园)时,三个著名工匠承包了清漪园工程,并拜了把兄弟,用清漪园工程的料每人盖了一所四合院,就是这三套大宅.  相似文献   

16.
李娟娟 《北京纪事》2010,(5):108-109
50多年前,剃头的老郭和打鼓儿的老马都是我们胡同里的常客。提起当年他们穿大街进胡同,出了这门儿进那院儿的那些直接为老百姓服务的事儿,胡同里的老人真是太熟悉了。  相似文献   

17.
马年赏马     
吴惟 《北京纪事》2014,(1):105-106
正癸巳年岁尾,我走进十二生肖作品收藏家白大成先生的家。他位于胡同深处的住宅犹如琳琅满目的民间玩具博物馆。已届古稀之年的白先生是个老北京,从小在胡同里长大,自幼喜欢玩具。他属兔,七八岁那年买了个兔儿爷泥饽饽模子,兔儿爷玩。每到春节跟大人赶庙会,他总会买些风车、面人儿、糖人儿之类的小玩意儿。这个爱好一直伴他到老,以至于收藏玩具成为他暮年寄情之所在。白先生的玩具收藏始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那时出现的跳蚤市场里出售的旧货、工艺品、小玩意儿等一应俱全。由于  相似文献   

18.
瞿宁  橙雪 《社区》2005,(7):48-51
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西侧的灯市口西街,有一条清静窄小的巷子——丰富胡同。进去第一个门,19号院,就是老舍先生的故居。1950年4月,老舍先生与他的家人开始在这个三合院居住,直至他去世。特别是他人生中的一“头”一“尾”,都永远地留在了北京。小羊圈胡同出了个大作家在老舍一生的67年中,他在北京度过42年。在北京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上,有一个名叫小羊圈的胡同,这里曾经是下等人居住的地方。1899年2月2日,腊月二十三,老舍就出生在小羊圈最靠东南角的一个小院里(现在是小杨家胡同8号)。生老舍的时候,母亲已经年过40,而且身体十分虚弱,分娩时因失…  相似文献   

19.
北京的胡同     
鲁忠民 《社区》2001,(1):50-51
胡同是构成北京风情、京味文化的基础。 什么是胡同?胡同就是老北京的街巷。过去所说的胡同,一般还包括街、巷、里、道、坊、市、口、条等不同的叫法。以后现代交通工具不断出现,不少道路在胡同的基础上越修越宽,胡同开始专指小街小巷了。为啥叫胡同,众说不一。其中40年代有本书叫《北京地名志》说:“在蒙古,比村大的部落就叫胡同”。有关专家指出,胡同确是蒙古语。也就是说,胡同是从元大都时叫出来的。 北京城到底有多少条胡同?老北京人会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明、清三个朝代。据明代人记载:明朝北京有街巷胡同629条,加上郊外的总数为1170条。1944年的统计,当时北京共有胡同3200条。到了1982年,北京旧城四区的胡同有1159条。到2000年  相似文献   

20.
京城有两个教子胡同,一个在宣武区,一个在东城区(钱满胡同并入).笔者自小出生在京城西南角宣武区教子胡同中的法源里,在教子胡同怀抱中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