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政治参与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效能感总体偏低,农民合法性政治参与组织化程度较差,还存在着大量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政治参与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合理安排和积极引导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的农民政治参与,将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新农村建设具有多重任务,核心也是农民.培养新型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动力和目标的合为一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所在,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所在.文章借助实施结构理论,深入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参与各方的角色、互动及行动结构和影响.从分层动员一响应行动模式角度,分析了上级号召、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行动响应模式面临的新问题和困难,全面阐述了解决新农村建设核心雏度,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农民参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扩大农民参与是保证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顺利实施的战略选择,有利于维护农民群体利益、促进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价值互动以及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我国农村政策执行中的农民政治参与一直处于势状态,扩大农民参与应从构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利益协商机制、意愿表达机制、矛盾调解机制以及组织参与机制入手.  相似文献   

4.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的重要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归根到底是农民的新农村,能否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的主体性,首先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其次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当前,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而使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乡风文明化、乡村民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农民政治文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村民自治制度基本建立,广大农民可以反映自己的政治意愿,民主意识正在觉醒。但相对于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广大农村政治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作为政治主体参与农村政治、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热情和能力还比较匮乏。造成这种滞后有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原因,因此,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促进农民形成现代公民的政治心理,强化政府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培养引导,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陈威 《理论界》2009,(3):54-55
我国政府在本世纪初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战略决策.它不同于以往的新农村建设,要求政府与农民之间在更高程度的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型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要求我国政府成为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要求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并在新农村建设中转变成为新型农民.做到这些的政治基础就在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并进一步践行宪政.宪政能够维护政府与农民的新型关系,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本文认为,要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基础,就应该进一步加强宪政建设,转变政府职能,保护农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论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依靠的主要力量.要通过政府的引导、政策的支持、利益的保障、素质的提高等方式充分发挥新型农民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行,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形式,诸如行贿活动、越级上访、黑恶势力的渗透与干预等,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新农村建设。因此,分析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现状和原因,寻求解决目前我国农民大量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的措施,逐步将农民的政治参与引入制度化的轨道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及培养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新民 《理论界》2007,(3):29-30
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然而,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严重障碍,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大规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必须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农村教育和培训,丰富农民的科技知识、完善农民的生产技能以及提高农民的经营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应该是农民。由于历史因素和农村体制的改革,使农民的社会资本萎缩,农民的合作能力低下,无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功能。从加强农民的公共精神教育、培育农村社会组织、规范基层政府行为着手,提升农民合作能力,增加农民社会资本存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本文对政府、农民、中间组织各自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分析论证,并分别从实践需要的角度探讨了政府的角色转型、农民的主体地位确定和中间组织的培育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初期,农村基层政治发展还不够完善,农民政治参与途径还不够健全,因而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不可避免,这是一种体制外政治参与的表现。我们党要更加注重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际的民主权利;积极努力弄清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原因,目的在于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制度化建设并引导农民进行适度有序的政治参与,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加速新农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必须着力解决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必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实现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与否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难以充分体现,表现为农民自我决策程度低、农民参与实施的程度不高、农民实际受惠程度有限、农民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种种境况缘于人们传统的惯性思维、不良的政绩观和干部作风、农民自身的客观局限性及制度缺乏与漠视。创新以政府为主导和以农民为主体的双向决策机制、民主选举机制、参与实施机制、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和利益保障协调机制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了新要求,要通过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稳定的经费支持,对农民思想上的激励、教育培训的质量控制和教育培训资源整合,逐步形成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民教育培训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政府有限的财政资源发挥应有的效率,并充分提升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迫切需要完善现行财政资源配置制度.应借助制度供给与需求理论,构建农民需求响应型财政资源配置制度,其核心是以广大农民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建立起能够回应农民需求的、重心向下的财政资源配置机制,从而使广大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主体,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了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除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干预机制外,还要发挥农民有序参与机制,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本文从参与式公共服务概念入手,结合案例对农民参与公共服务进行制度分析.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建设者、管理者和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山东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民大省。近年来,山东省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方面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但是由于受众多农民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要采取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  相似文献   

19.
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推动劳动力有效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民职业教育能否克服体制落后、资金短缺等困难,逐步走向专业化、正规化,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因此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应首先着眼于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政府所应担任的角色明确定位,逐步完善配套服务。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重点从五方面进行,即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树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政府是主导的观念;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保证其得到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高效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制定一套合理严格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