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有关科学主义思潮的争论已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但仍存在种种问题.有鉴于对科学主义的最新表现形式(即自然化认识论)的分析与考察,理应在当前对一种弱反科学主义提出辩护及倡导,以利于科学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多元性的形成以及竞争环境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的发展一直以认识论的研究为基础.它起始于语言分析,随着认识论的自然化,把哲学研究与人工智能研究紧密地联系起来,但由于认识论的自然化无法解决认识论的日常化问题,以致人工智能在当今的发展也碰到了困难.因此,研究日常化认识对人工智能的今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侠 《学术研究》2007,(4):60-65
自然化认识论转换命题的出现,是由于奎因替代命题的失败,而于20世纪70-80年代出现的一种解决策略。作为转换命题基础的可靠论在知识的确证与知识的可靠性论证上都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本文分析了转换命题的理论旨趣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转换命题也无法完全实现认识论自然化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当代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为切入点,对科学派的自然主义认识论主要涉及奎因(W.V.O.Quine)的自然化认识论、吉尔(R.N.Glere)的工具化认识论和H.A.西蒙(H.A.Simon)、萨伽德(P.Thargard)、保罗.丘奇兰德(Paul.M.Churchland)等的计算化认识论思想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依据他们的这些认识论思想所揭示出的认识论发展的趋势,分析并评价了它们对当代科学哲学和认知科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蒯因将认识论自然化之后被人质疑为他只关心心理学,因此他的认识论是一种纯粹的描述论,等等。事实上,蒯因自然主义形而上学是对传统认识论的规范的重构,而非描述性的;更确切地讲,它是一种逻辑斯蒂主义的理性重构:首先,它用数理逻辑的语言框架构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至于何物存在于这个世界由“存在就是成为约束变项的值”“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等逻辑原则决定,因此蒯因以自己建构的存在论解构了以往的存在论;其次,它构建的逻辑世界也就是认知世界,即科学活动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体系是一个纯粹的语句系统,其边缘是观察句,中心是恒久句,追求语义的精确性、一致性。这一切均属于蒯因对传统哲学的理性重构,它在本质上是规范的,而蒯因真正的哲学兴趣也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6.
认识论的始原性提问是关于终极实在的提问 ,此乃认识论的逻辑起点。基督教的提问对象是“存在” ,由此它既肯定了关于世界的经验知识的真实性 ,更进而揭示了经验知识得以成立的先验条件与超验依据 ,使其整个知识论体系拥有严密的逻辑辩护。儒与道的性问系之于“存在者” ,由于将存在者视为自存的 ,这使其无意于认真思考知识的合法性辩护问题 ,贬抑和割裂语言与思想的同一 ,使其认识最终陷于非认识性的神秘 (更多的是道家 )与独断 (更多的是儒家 )。释家问的对象是“不存在”或虚无 ,由于虚无不过是存在者的另一面相 ,故在语言观等方面与道及儒并无根本区别。但由于以论证世界的虚无为旨 ,释家既否定了认识主体的存在 ,也否定了认识对象的存在 ,并进而否定了知识本身。这使它在一种悖论式的形式中最终否定了它的认识论本身  相似文献   

7.
赵猛 《兰州学刊》2013,(3):13-19
认知研究中的认知主义以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为基本哲学立场,将认知看做与物理身体无本质关系的信息处理过程。具身化认知的进路挑战了传统认知主义的这一立场,提出认知研究必须将身体纳入考虑之列。然而,具身化认知研究者们对在认知中发挥作用的身体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仅仅考虑作为认识的物理和因果基础的身体,有的考虑身体在认知中的功能性作用,而有的则将身体性的意识体验纳入研究之中。在具身化认知进路中,自然化现象学主张将传统现象学自然化,以便在认知研究中吸收其研究成果。根据基本的立场的不同,自然化现象学又分为"激进的方案"与"温和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冯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将狭义认识论理解为广义认识论 ,将智慧作为认识论追求的重要目标 ;概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范畴 ;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某些命题的合理性作了辩护  相似文献   

9.
规范自然主义的主张意味着认识论的强自然化特点.在劳丹看来这种极强的"描述性"方法论将会产生规范化的效果,但从理论的结果来看,科学方法论的自然化或经验化却往往导致取消主义或者是相对主义.为克服这种理论倾向,劳丹强调要从工具主义角度来理解科学的合理性,即把科学的手段与目标联系起来,通过假言命令的形式,方法论成为经验知识的一部分.可是,劳丹通过工具主义来实现方法论自然化和规范化的统一的努力还存在很多问题,他忽视了工具主义论证背后的认识论因素,科学哲学方法论走纯粹的工具化路线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0.
使认识论逐渐形成具有科学品质的认识论,这本是认识论研究的必然取向.因为,这种科学品质一是保证认识论思想的科学性,二是哲学上的认识论思想只有被科学化才能应用于人类发展.然而,这种认识论研究旨趣直到如今才初显较为成熟的迹象.现当代大部分哲学家都认为,依托传统的心理学、新生的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实证研究成果,人们对认识的研究已不应仅仅停留在对认识抽象的哲学理论层面,而应拓展到对认识具体的科学解释与模拟的应用层面.这种横向的拓展与纵向的深入呈现出认识论的自然化气象.  相似文献   

11.
由于怀疑论对人类知识所进行的反思,因而导致了认识论对于知识的客观性的辩护和限定。然而,知识的客观性问题在传统认识论中,并未获得合理的解决。现代西方哲学,在知识的客观性问题方面,虽然获得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性成果,但最后却走向了实用主义、相对主义。在我们看来,传统认识论立场虽然和实用主义、相对主义立场相互对立,但都在主体间可传达性、可证明性,即公共性问题上陷入了困境。其实,公共性不仅是知识存在的必然条件,而且还是知识得以可能的基础或必然条件。因此,我们认为,公共性为认识论之重构不可或缺的维度。  相似文献   

12.
从近代以来“科学”一词的翻译和引进及其与史学相联系的过程来看,科学并不是史学研究的具体规范,人们认为“史学是科学”只是希望以科学的方法规范史学研究,以期达到理想的境界。然在究竟使用何种科学方法,如何使用科学方法等方面则差别很大。反对者则试图以人文弥补科学的不足,虽然科学和人文精神在史学研究中并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然而由于认识论的滞后,学者们在“史学是不是科学”问题上纠缠许久。中间虽然有新人文学派的补偏救弊,但始终没有从认识论上加以解决,这也是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论这一问题的原因所在。当然,各派建立科学史学的实践,仍然有力地促进了史学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生活认识论:认识论之现代形象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认识论一直是哲学的重要内容。在近代 ,它甚至成为整个哲学环绕的中心。虽然现代哲学摒弃了传统认识论的基本问题 ,但它并未舍弃认识论本身 :卡西尔试图建构一种扩大的认识论 ,分析哲学只是把追求主客体统一的认识论转向对语言命题的意义和逻辑的分析 ,欧陆哲学也不过是用“人文认识论”———解释学———取代了科学认识论。那么 ,现代认识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论 ?它与近代认识论有何区别呢 ?我们认为 ,如果说近代认识论是一种科学主义的认识论 ,现代认识论则是一种生活认识论  相似文献   

14.
泛滥全球的大众文化是建立在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的,它的认识标准已经商业化,其认识过程具有表意性,认识的本质反映了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对内在性的追求,大众文化的方法是非规范、非传统的,并且,总体而言,大众文化的认识论是一种关系认识论,它是当代世界发展多元性趋势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创造认识论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有其理论前提和 现实基础。创造主体的特质、创造认识的本质、创造认识的“创造度”、创造认识的类型、 创造认识的基本过程、创造认识的宏观规律和微观规律等,是创造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研究创造认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对于开发和 培养人的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又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归纳逻辑最重要的认识论问题是归纳概率的认识论阐释问题。主要阐释有逻辑阐释、频率阐释、性向阐释和主观贝耶斯阐释。主观贝耶斯阐释因大弃赌定理可为其合理性辩护而占主导地位,但这种阐释目前不仅遭遇到对大弃赌论证本身的质疑,而且面临着它所致力的确证事业中的测度敏感性难题与旧证据难题。概率阐释的新趋向是回归客观主义。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中自然的双重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十年代中前期出现的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把自然作为其理想的栖居地。这种自然包含两层意义、一层是以自然为对象的自然的人化,另一层是以自然为肌理的人的自然化。如果说自然的人化只不过是以准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的话,那么人的自然化则体现了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学创作活动中蕴藏着辩证法,文学研究活动中也蕴藏着辩证法。在文学研究活动中,科研成果主观化程度和科研过程自然化程度成反比,科研成果主观化程度和科学化程度成正比,科研成果的主观性和科学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符合辩证逻辑,充分彰显出文学研究活动中奇妙魅人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朱晶  姜雪峰 《社会科学》2023,(7):35-44+98
公众的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悖论,公众的社会认知、群体价值与对科学的信任之间的复杂关系,新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在传播时遇到的认知偏见和认知公正等难题,极大地挑战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科学传播模式和新的参与科学模式。科学传播困境背后的认识论问题与科学知识的社会维度问题,需要科学哲学的理论框架和参与式的科学哲学的研究协助解决,并且优先需要对科学传播中的哲学问题以及科学哲学的传播问题进行元哲学的思考。科学哲学的理论视角不仅可以介入科学传播的核心问题,比如个体认识论与信念辩护、认识论信任与权威、群体认识论与认识论负担等;传播科学哲学同样可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科学哲学参与科学传播研究时,应该整合经验研究和理论框架,与其他学科一起诊断科学传播中的问题,从单一的描述性分析拓展到探寻机制解释,介入科学传播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试图把兴趣范畴引入认识论,建构认识和兴趣辩证统一的新型认识论。他的认识论的主要特点是:批判黑格尔的总体性的真理观,拓展认识论的研究视阈和层面,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各种认识类型的科学性、真理性作认识论的辩护;批判唯科学论的客观主义,强调认识论的反思批判性;凸显认识的价值方面,实现事实和价值的统一;从认识与兴趣关系的视角探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造成的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试图改变孤立的主体的认识论模式,探讨认识主体间的语言交往关系。他的认识论虽然具有启发意义,但却背离了马克思的劳动的观点。因此,尽管他自称他的认识论是指向人类解放的,但却聚焦于科技理性的批判上,而并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