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和平统一法”,从立法目的、基本内容及其产生作用等方面来看,它是为了反对分裂国家,促进和保证国家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而不是一部战争法,不是要以非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与台湾关系法》是一部“和平分离法”,从立法目的、基本内容等方面来看,它是要维持两岸“和平”,强化两岸“分离”。该法对台湾问题产生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尽相同,在蒋经国执政时期,它强化了两岸“分离”(一个中国);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它强化了两岸“分裂”(一中一台)。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台湾岛内。  相似文献   

2.
中美建交以来 ,美台间的《与台湾关系法》一直严重影响着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 ,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做出分析 :(一 )《与台湾关系法》在哪些方面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精神 ;(二 )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危害 ;(三 )《与台湾关系法》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全体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并由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4号主席令公布实施。这部法律把大陆与台湾以后的发展方向问题,通过全国人大立法的方式,上升成为国家的意志、13亿中国人民的意志,将两岸关系正式纳入了法制化的新页。  相似文献   

4.
姜雯 《理论界》2006,(7):109-110
《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有着深厚的历史、理论和法律基础。该法从属性、名称、内容方面体现出特殊性。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解决我国区际刑事管辖权冲突和区际刑事司法协助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然法和实证主义对法的“合法性”的认识是从语义学的范围中得到的,它们把法律作为一个封闭性的知识系统来认识,不但无法还原现代法治和真实面目,更将使对现代法治和认识陷入黔驴技穷的方法论困境。而哈贝马斯则用语用学的方法证明了法的合法性来自法律商谈的立法程序,他把法律作为开放和行动系统来保证人们表达自由和权利。本文主要探讨了几种方法对法的“合法性”认识,最终认为从语用学角度来探讨法的“合法性”是一种极具创造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反分裂国家法》是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法制化,其主要内容及特点充分体现了大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的一贯立场,同时表明全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台独”分裂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7.
三百多人出席的民进党全体党员代表大会,2007年9月30日在党主席游锡垄辞职,党籍“总统”陈水扁、党籍“总统”参选人谢长廷临时取消出席下,一致通过府院党“共识版”“《正常国家决议文》”,成为民进党继“台独党纲”与“《台湾前途决议文》”之后的最新标志性文件,而党内“总统”初选之后吵嚷迄今的决议文争议终于落幕。  相似文献   

8.
今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以34号主席令将该法公布,并自即日起予以施行。这部法律的制定并非偶然,它凝聚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反独促统的殷切期待,它是为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发展两岸关系和促进中国统一而制定的,它是中国民主法制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9.
《四川社科界》2005,(4):31-31
3月29日下午,宜宾市社科界召开学习《反分裂国家法》座谈会,部分市级机关、大专院校、市级学会和驻宜部队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市委副书记梁熙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吕晓莉出席了会议,与大家共同座谈。会议由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永康主持。  相似文献   

10.
万明 《广西社会科学》2005,(4):192-192,F003
新中国建立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了,台湾的统一问题始终牵动着中国大陆的神经。台湾长期不统不独的局面以及岛内甚嚣尘上的“台独”浪潮都与美国的对华政策密切相关。台湾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内部的问题,而且更是中、美、台三方三角关系的体现。台湾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美国在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苏格教授用了十余载的时间完成了《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这一著作,从研究美国对华政策入手,向读者展现了台湾问题的历史全貌,并希望以此为台湾回归、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一书由六个部分组成,从内容上又…  相似文献   

11.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极为重要而又争议众多的国际法问题。“纯粹法学派”的代表人汉斯·凯尔森认为:在由国际法和国内法所构成的整个法律规范体系中,国际法的效力等级是最高的;在由国际法和国内法所组成的普遍法律秩序中,国际法的地位是驾凌于国内法之上的。其主张既有合理和理想化的一面,也有谬误和远离现实的一面。正确认识应该是:国际法与国内法是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当”是中国古代墨家辩学的核心概念 ,对“当”概念的理解关系到对墨家辩学的认识。依据西方言语行为理论的“恰当性”对前后期墨家“当”的分析 ,可以看出墨家“言”的依据标准不是客观事实 ,而是墨家政治伦理思想 ,即符合其政治伦理思想的“言”就是“当”的 ,否则就是“不当”,也就是说“当”要与语境相符合 ,因此墨家的“当”有丰富的语用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依据和性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体现了我国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本精神;其英文译名是Anti Secession Law而非Anti Separation Law,这有助于国际上对我国立法的认同;其打击的目标是台独分裂势力,而对普通平民及在台的外国人的正当权益则尽最大可能予以保护.该法虽明文规定不排除"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但仍处处展现出和平姿态,是一部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和平法.  相似文献   

14.
语用学是一个有用的理论,能够用来解释、探索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方法。中国酿酒历史悠久,酒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许多方面,而在《红楼梦》里酒文化的描写涵盖了酒事的诸多方面,展示了酒文化的丰富内容。从翻译语用学的角度来看,等效的翻译取决于语境效果和认知努力之间的最佳关联性,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产生的认知语境的解读和把握会直接影响译文的再现与传达效果。以古典名著《红楼梦》英译本为例,从语用学角度利用其理论来剖析涉及酒事方面典型的译文案例。关注于解析译文的得与失,总结出译者对于译文读者和译入语语言的认知语境、文化语境正确的评估和认识,以及对源语与译入语之间认知差异的评估,是影响译文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探讨酒文化内涵的翻译,对于酒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涉台思想内容丰富且自成体系,学术界对邓小平涉台思想仅作"一国两制"理解是片面的。从体系方面看,邓小平的涉台思想包括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台湾问题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对策。在邓小平看来,台湾问题是美国霸占和控制的结果,台湾问题是中国的统一问题,是一个主权问题,是中国内政;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焦点;台湾问题比较复杂。无论从民族角度,还是从领土归属方面看,台湾应当同大陆统一。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是可行的。要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进行思想舆论斗争;展开外交斗争;寻求政治解决途径;开展两岸经济交往合作;建立爱国统一战线,推动祖国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前后,台湾地区新一代知识分子在“民族自决”论的启发下,对台湾抗日民族运动及其与祖国革命运动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台湾民报》是当时台湾知识群体最重要的言论机关,在这一思想历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一开始,《台湾民报》吸纳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强调“自治主义”,以期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的实现。同时借“中日亲善”,敦促台湾总督府进行政治改革。不过,随着美国“排日法案”的通过,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演讲扭转了台湾知识分子对于“民族自决”论的理解,后者抛弃了对日本的幻想,转而将“亚细亚联盟”与“民族自决”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反帝斗争摇旗呐喊。随着国民革命的兴起,孙中山及中国国民党将“台湾革命”纳入“国民革命”范畴,明确了台湾解放是中华民族完全解放的必然要求。祖国的呼唤唤醒了台湾知识分子内心根底的“中国民族”认同,他们提出与祖国一道致力于反帝斗争,融两岸革命为一体,最终脱离日本殖民统治、回归祖国。  相似文献   

17.
论作为语用学概念的“逻辑悖论”——兼复马佩先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悖论定义的研讨入手 ,说明正确界说的“逻辑悖论”实际上是一个语用学概念 ,据此论述作者关于悖论的特征刻划和类型划分的新认识 ,阐明明确指认悖论的语用学性质的重要意义 ,并就马佩先生在以往的学术商榷中提出的几个问题做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台湾女作家辈出,并在文坛占有半边天的地位,其中李昂更为引人注目。她从性的角度切入生活。通过对性问题的大胆诘问,探索女性命运、探索人生、探索社会。她选择了一条坎坷之路,她不羁与无忌,她以辉煌的创作实绩,显示了一位女性作家的理性追求和思想的厚重。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文学社会学者埃斯卡皮认为:"所有文学活动都以作家、书籍和读者三者的参与为前提。总括来说,就是作者、作品及大众借着一套兼有艺术、商业、工技各项特质而又极其繁  相似文献   

20.
王勇 《南京社会科学》2012,(2):98-102,116
我国国内法上关于条约名称的表述多种多样,其中,国际条约、协定、条约都是常用的称谓.但是我国国内法上条约名称的运用存在诸多问题,如条约名称的运用比较混乱,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则;有些法律法规中“条约”的具体含义不清楚;我国国内法上“条约”名称的运用既不能与国际法上的“条约”名称相对应,也不能与我国缔约实践中的“条约”名称相对应等等.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条约名称与条约内涵发生了冲突,存在着对立和矛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应该以条约名称与条约内涵的和谐一致为出发点,规范国内法上条约名称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