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能源外交的困境及其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国的能源需求量急剧上升。而实际情况是,中国自身能源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适时推出了能源外交战略。中国能源外交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形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日本的阻挠和争夺。日本是一个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为了能保证本国的能源供给,日本在能源外交方面,不惜花费重金,开展“金元外交”,极力阻止中国从中受益;二是美国的竭力遏制。美国是世界上能源需求量最大的国家,美国的外交就是围绕自身能源利益而展开的,哪里有丰富的能源,美国就想将其列入自己的势力…  相似文献   

2.
对美关系一直以来被视为日本外交的基轴,但民主党执政时期一系列追求与美对等关系的举动极大的影响了日美关系。安倍晋三再次上台后外交上的主要着力点就在于修复并加深业已受损的日美关系。然而,安倍并不满足于促使日美关系重回美主日从的老路,而是希冀通过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利用美国突破战后体制与国际法的相关限制,最终夺回日本政治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3.
以 1 990年的海湾战争为契机 ,日本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未来日本外交战略的争论 ,争论的核心与焦点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继续维持日美同盟 ,维持已有宪法 ,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脱亚入美”战略 ?还是回归亚洲 ,与亚洲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来共同对抗美国霸权 ?或是既亲美又入亚 ,与美国一起合霸亚洲 ?这场争论实际上是关于日本未来走向的争论 ,也是关于日本外交战略选择的争论 ,是冷战后日本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一、“回归亚洲”战略的提出及其背景   80年代后 ,随着亚洲经济的蓬勃发展及日美摩擦的不断加剧 ,日本开始检讨其亚洲观及其与亚洲的…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构想意在从经济上依托东亚经济发展来解决其自身的经济问题,并谋求地区经济合作的主导权。但是,在安全领域日本却借助美日同盟以及构建所谓的"民主价值观"联盟来遏制崛起的中国。这导致日本的东亚安全战略与经济战略的内在矛盾。不明确"东亚共同体"的成员与核心推动力,日本难以获得其他东亚国家的信任,而在不对等的美日同盟结构下,日本的东亚外交也引发美国对其离心倾向的猜疑。在亚太经合组织与东亚峰会等包容性多边组织存在的背景下,日本重构一个成员重叠的"东亚共同体"缺乏实际意义。在东盟主导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日本应该加强与中国互信来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而非依据对抗性的权力政治逻辑来遏制中国。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日关系在远东地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两国关系又在很大程度上为两国外交理念所左右。战后初期,美国外交充满了自由主义因素,日本的外交则深受现实主义的影响并富有进攻性。受此影响,美日两国在太平洋岛屿问题和中国问题上分歧严重,双边关系也随之恶化。共和党政府上台后,现实主义开始主导美国外交,而日本迫于内外环境的压力,其外交更多地展现出防御性现实主义的色彩,积极与美国改善关系。这种外交理念的变化使得两国协调一致并解决了诸多争议性问题,促成了双边关系的缓解。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美国积极劝说中国参战,但日本却坚决抵制中国参战。到了大战后期,美日两国的态度发生相互逆转,日本极力怂恿中国参战,但美国却设法阻止中国参战。美日两国对华态度发生戏剧性的转变,这绝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双方争夺对华外交主导权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近代日本经历了由民族自立、殖民扩张到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直至灭亡的过程,在外交上则表现为由修约外交向扩张外交的嬗变,这是日本近代外交的一个显著特征。日英同盟作为日本近代外交的基轴长达二十余年,并且处在日本近代由修约外交向扩张外交嬗变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三次日英同盟条约内容的分析,结合现实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揭示日英同盟在日本近代外交嬗变中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由此把握日本近代外交的一些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日美同盟及日本外交的走势。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资源与产能明显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石油的供需缺口会日益增大,石油安全隐患亦将显现。中国国内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经济快速增长对石油需求的有力促动,加剧了其对海外石油市场的依赖。解决石油安全问题重要一环是,以充分利用国际油气资源为目标,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随着非洲在世界能源市场中作用的显现、地缘政治地位的上升,加之中—非间的传统友谊,中国在非洲展开了积极的石油外交。关注中国在非洲石油外交的战略意图、绩效与前景,有裨益于对中国外交战略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北库页岛石油资源成为美、日两国在东北亚争夺的焦点之一。美国觊觎俄国的石油资源,在门户开放招牌下实行石油垄断政策;苏俄利用美国对日本独占远东利益的不满,同辛克莱等一些美国大公司进行租让谈判,加深了美日矛盾;日本为了实现其军事野心,弥补本国资源的不足,尤其关注石油的经济、军事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石油决定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日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孙瑜 《北方论丛》2010,(6):99-103
战后日本在外交上主要奉行对美协调政策,在媾和问题上也以此为基调.在币原内阁(1945.10.9-1946.4.22)和吉田茂第一次内阁(1946.5.22-1947.5.20)期间,主要奉行全面媾和路线.在芦田外交(1947.5.24-1948.10.7)期间,开始了向片面媾和的转向.在吉田再次组阁(1948.10.15)后,最终确立了片面媾和路线.总体上日本的媾和政策主要随着国际局势和美国对日政策的波动而变化,在此期间,日本政府积极争取并交好美国,从而最大限度地谋求其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1.
孔晨旭 《兰州学刊》2008,(2):144-146,27
二战后,对美协调外交政策重新主导日本对外政策舞台,日本政府在美国对目的单独占领体制下的外交上表现出很强的倾美性。随着美苏冷战的兴起,日本政府采取现实主义外交策略,权衡利弊,利用国际冷战对抗资源,主动提出了依靠媾和后美军继续驻目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1947年9月13日《芦田备忘录》的出台,标志着日本政府的以“媾和后美军驻日”为核心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2.
许新华 《新疆社科论坛》2000,(1):56-57,,27,
战后日本从战败国的废墟上迅速崛起 ,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也是亚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高速发展 ,引起世人的震惊与重视 ,今天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三大力量中心之一的日本 ,正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 ,迅速向世界政治大国的目标迈进。本文试图从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探寻其外交的特点。一、从无自主外交到自主外交1 945年 8月 ,日本战败投降 ,丧失了国家的独立。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 ,日本处于美国占领军的直接控制之下。按照 1 945年 1 0月 31日美国占领军总部的指令 ,日本停止外交活动 ,日本…  相似文献   

13.
日本崛起成败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石 《社会科学》2004,(12):30-38
外交优势的确立及其丧失,使日本从借助国际矛盾实现近代崛起,不得不坠入“以战养战”的恶性循环并导致败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依附于美国并立足于亚洲资源与市场;通过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技术、资本的引进与输出,开辟了驾驭“外力”铸造经济辉煌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日本政府即开始构筑面向21世纪的安全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不仅努力加强自身防务,而且,增加军费,转变防务模式和战略思想,使日本军事战略具有了危险的进攻倾向;并努力通过日美安保体制的法制化、加强日美军事合作来巩固日美安保体制;重视安全外交,既把它作为维护本国、地区和世界安全的重要手段,又想借助美国争夺亚太地区安全的主导权。这些活动促进了日本国内政治的右倾化和亚太地区的军备竞赛,令日本周边国家和地区忧虑不安,牵制了它们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朝鲜作为日本推进大陆政策的第一步首当其冲,而20世纪初日英同盟条约的缔结及其修订成为日本侵略朝鲜,最终实现其保护国化的主要国际支柱,如何理解日英同盟在日本近代侵略朝鲜过程中的作用是理解近代日本外交的一把钥匙。本文着重从三次同盟条约内容及其交涉过程的角度,并结合现实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来分析日英同盟在近代日本侵略朝鲜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们理解日本近代外交的特点,以及冷战以来日美同盟条约内容逐步修订对朝鲜的影响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四、美国对华政策内在和外在的矛盾 对美国来说,实现其对华政策目标的唯一手段就是加强对中国的援助。援华既是加强中国的抗战,也是为美国战后在中国的地位打基础。但美援本身受到了各种因素的限制,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1938—1941年间,这一限制是援华制日与缓靖日本的矛盾。援华的目的是为了阻止日本完全独占中国,但援华行动不能牺牲美国与日本作生意赚钱的机会,不能关闭美日谈判之门,更不能把日本逼上与美国直接对抗之路。因而,这一时期的美援从目标到手段,从内容到形式都极为有限。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解决了这一矛盾。但随之而来的又出现了使中国成为反攻日本主要基地与先欧后亚战略的矛盾。由于中国政府自身力量有限,没有美军参加和大规模的援  相似文献   

17.
中俄能源合作中的问题及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因“安大线”方案搁浅中俄能源合作面临了严峻挑战,两国对地区能源合作的利益诉求是决定双方合作的动机和关键因素。但在中俄能源合作中,日本扮演了第三方竞争角色,中俄日能源三角关系中将呈现出不同的合作模式,但其经济依存关系将导致三方既合作又竞争。俄大打石油王牌旨在提升其国际地位与作用,其奉行的外交策略将会导致中日之间对俄罗斯能源的竞争趋势。中俄能源合作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对双方的合作前景将产生影响。西方大国势力对俄罗斯石油资源的觊觎和争夺将加剧中俄能源合作面临的挑战。为此,中方应该充分发挥两国关系中的合作优势潜力,采取有效措施,协调与俄罗斯的利益差异,理顺双方经贸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日本亚太战略在其整体外交战略中占据绝大部分比重.近年来在美国"重返亚洲"的背景下,日本亚太战略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互为策应、高度共振,主要任务在于维持并强化美、日主导下的亚太体系和秩序,重点应对中国崛起对地区和全球政治格局带来的挑战,确保并增进自身呈相对下滑趋势的政治地位、经济繁荣和安全系数.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对华战略仍将居于日本亚太战略的核心位置,并给处于"复杂调整过渡期"的中日关系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70年代,是东亚国际关系的转折时期。在中朝日三国关系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李鸿章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这期间,他对日本的认识颇为复杂,其对日外交策略也有多面性。起初,在中日"修好"订约之时,李鸿章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待中日关系,认为日本是调节中西关系的重要因素,而有联日制西的倾向。当日本出兵台湾,进而吞并琉球时,李鸿章看到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而逐步强盛的事实,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性,并认定日本终究为中国之患,中国只有变法自强才能图存。与此同时,李鸿章积极推动朝鲜与美国立约通商,乃至向西方列强开放,以实现其以西制日防俄的外交策略,希望借助美国以及西方列强抵制日本、俄国对朝鲜的侵略,其根本目的还是维护中朝宗藩关系,尤其是中国的国防安全。李鸿章是一个务实的外交家。他的对外思想与外交策略直接影响了清朝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19世纪80年代乃至甲午战争之前的中朝日三国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战后由于日美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美国对其神秘的伙伴不断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与此相比,随着70年代初中日邦交正常化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才形成所谓的日本研究大军,因此战后并没有出现多少超出前人的著作。为此,美国的日本研究或许会给我们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