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我国公众参与机制的缺陷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广胜 《理论界》2004,(6):163-164
公众参与是城市经营的客观要求,也是城市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我国公众参与还处在形式化表象阶段,其原因固然有公众的参与意识不强,但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参与缺少程序性权利。必须加快为公众参与立法的步伐,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土地整理中的公众参与是一种低层次的参与,原因在于参与意识淡薄、缺少法律保障和民间组织、公众与政府存在利益冲突等。为此,应通过增强农民参与意识、建立健全土地整理法律法规、成立土地整理民间组织和保证参与的有效性来推动公众参与土地整理,以加速土地整理民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8,(4):225-230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文化遗产。城市化过程中,我国传统村落遭到破坏的状况日益严峻,根本的原因在于公众缺乏历史文化意识、法制滞后以及公众参与的内生动力不足。因此,只有强化公众的历史文化意识、完善公众参与的法治机制和健全公众参与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走出我国传统村落整体身陷的危机和困境。  相似文献   

4.
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吴上进  张蕾 《兰州学刊》2004,(3):195-197
我们于 2 0 0 3年进行的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表明 :我国目前公众环境意识薄弱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属于较低层次的参与 ,表现为公众参与环保的普遍性不足、制度缺失、效果不佳等方面。为确保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 ,必须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健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近年来,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虽然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有较大发展,也得到《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肯定,但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实效仍不明显。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环保组织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而,国家应当给环保组织提供宽松的法律环境,环保组织也应当积极运用法律资源参与环境保护,增强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以提高公众参与的力度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彩梅 《理论界》2006,(4):49-51
公众参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公众参与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存在公众参与渠道少、公众参与的组织性质单一、参与制度不够完善、公民参与意识较薄弱等问题,对此,应从观念的层面、技术的层面及制度的层面构建我国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颇受社会关注,并成为政治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公众参与地方立法会对民主建设、政府决策、公民意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不可盲目乐观。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制度存在缺陷,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程度不足,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积极性不高,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成效也不明显。因此,构建完整的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法律规则,完善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积极性,健全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公众参与意识影响着公众参与的程度和范围。提升公众参与意识有助于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并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和效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进程。发挥各教育阶段在培育参与意识方面的功能,强化公众主体意识,明确公众参与权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公众素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等培育路径,分层次、多角度地培育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认识的深入,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已成为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共识.但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公众参与意识不强、效果不佳等问题.要提高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有效性,应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法律体系,将公众参与融入到城乡规划的各个阶段,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回应机制,完善公众参与评判机制,引导和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相似文献   

10.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意义重大,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陆续颁布实施如<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推进和规范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与此同时,国际间合作的增多、公众环境意识觉醒和民间环保组织的壮大也是推动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78-82
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能源过度消耗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其发展需要政府的主导和规划及企业生产的推动,更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公众参与中,存在着公众低碳意识不强、参与渠道有限、参与主体不足以及参与激励机制和互动机制缺乏等问题。针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公众参与存在的不足,要从加强低碳宣传、倡导低碳生活、建立参与激励机制、创新参与方式、强化参与互动机制以及引导环保组织发展等方面加以完善。通过将低碳经济理念渗透到公众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公众低碳意识和参与度,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徐璐 《江淮论坛》2010,(1):113-117
当代公众参与作为参与民主的表现,是在西方代议制民主出现危机、公民社会已经十分成熟、公众民主意识较强等背景下在西方兴起的。目前我国的立法也掀起了公众参与的热潮,这股热潮具有政府主导过多、参与效果差强人意、公众参与能力不强等缺陷。我国应以西方的经验为参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途径,公众参与为补充,改进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众已经能够通过社会公示、听证、信访、诉讼等制度化途径参与到科技决策过程当中,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参与有效性仍存在不足.为此,必须建立科学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体系;培养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参与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公众参与渠道,降低公众参与成本;探索建立政府、专家与公众良性互动的科技决策模式;促进公众参与组织化发展,提升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个体与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众参与文保的程度还停留在较浅层次上,根本的原因在于相关制度的制约导致公众参与文保的成本较高,而预期收益较低。促进我国公众积极参与文保,需要建立公众参与文保的知情机制、表达机制、诉讼机制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当前,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产生,公众参与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公众在环境议题中的知与行出现了断裂,表现出知易行难的参与难题。深入探究造成公众参与知行断裂的原因发现,公众脱离劳动生产实践不利于激发自觉的行动,公众基于风险的考量很少采取行动,媒体界定的角色意识并不鼓励行动参与,个人主义张扬的时尚深刻影响知行合一。因此,环境议题传播中知行断裂的公众参与难题,可以通过纠正消费主义传播、落实知情权、进行公德教育等对策来改善。  相似文献   

16.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目标理念,在于促进国家环境行政民主化,保障公民环境权,平衡公众环境利益诉求进而实现环境正义,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培育环境领域的自主治理精神。以此为指导,通过全面创设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权利来源,健全公众环境立法参与、环境行政参与制度,创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环境刑事自诉制度,培育成熟的环保社会团体等途径,全面构建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是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纠正传统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和整体功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和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全社会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伟大事业的大发展。公众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出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意义、条件与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的主体保障。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公众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提高、公众参与权利和参与利益的保障、公众参与途径和参与方式的拓展等。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有:阶层整合原则、合作共享原则、性别公正原则等。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185-188
在现代社会管理体制下,公众不仅是社会建设的主体,也是社会管理体系的基础,将公众参与引入社会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扩大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的、积极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通过完善公众参与制度、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保障公众知情权利、培育公民参与意识、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健全激励约束体系等方法,不断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嵌入与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政治形态、文化生活环境以及公众的思维、行为、交往等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公众网络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与现实政治参与行为的变化,使公众政治参与出现网络化、碎片化、娱乐化的特点。同时,这些特征的出现也使公众政治参与人群愈加低龄化、参与内容凸显生活化、参与过程呈现碎片化、参与路径趋向扁平化以及参与平台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为互联网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表达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