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敏妤  杨娟 《南方论刊》2007,(9):61-62,67
人权作为一种普遍道德权利,不应当只以西方人权为标准,在讨论人权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时候,应当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提炼那些符合人权原理的思想和精神,而"礼"所追求的和谐精神中隐含的人权因素,正可为人权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找到连结点。  相似文献   

2.
人权思想的起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非常复杂,究竟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是否孕育着西方人权思想的基本元素?从人权作为“人”和“权利”的内涵来理解,人权思想的诞生和孕育是需要特定文化土壤的,也许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正义观、抗争精神、个人主义和宗教影响等对人权思想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与西方文化确实存在着本质性或前提性的差别,因此也就没能象西方那样成为近代人权思想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3.
墨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墨学和儒学在战国时代并称为显学,墨学也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孟、庄、荀、韩都批判墨家,但是儒、道、法诸家也都重视墨家思想,莫不受到墨家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忽视了墨家思想是不可想像的。我们通常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儒、道、释,而不认为墨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误解。无论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真相,还是在对传统的反思中从事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墨学都能够提供思想的资源和动力。墨家虽在汉、魏时期为统治阶级所不喜好,为儒…  相似文献   

4.
人权意识具有普遍性,而人权意识的表达具有特殊性。中国传统文化蕴育了丰富的人权思想,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达风格,主要表现为:人权发生的社会论,人权性质的道德功利一元论和人权标准的义务取向。  相似文献   

5.
由陈独秀所开创的自由主义人权思想路线终于在胡适这里趋于成熟,得到完成。如果严复和陈独秀在倡导自由主义人权观的同时,曾经都在不同程度上在理论基点上发生过动摇,出现过游离和徘徊,那么胡适在人权问题上的自由主义观点则始终如一,毫无保留。胡适所代表的自由主义人权思想从未在中国思想界成为主流意识,而是被夹在国共两党的铁钳之间苟延生息。尽管胡适后期投靠国民党,放弃了自由主义知识人的独立立场,但其思想的自由主义基点并未因之变化。胡适个人是失败了;胡适所代表的自由主义人权思潮也未成功。但这一切都只是开始,不过是中国走向现代过程中的悲壮的一幕。其中的伏笔所预示的新的高潮还未来临。笔者相信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的辉煌成就中,终将会看到自由主义人权思潮的奉献。正是在这一点上,研究胡适的人权思想就不能只是记录其思想的历程了。再现胡适人权思想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思想记录本身。胡适人权思想的生命历程应在跨世纪之际得到复活,并将在下个世纪放出熠熠光辉。  相似文献   

6.
薛锋  苑素梅 《北方论丛》2016,(4):154-158
清末修律中法理派人权思想在中国近现代人权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法理派人权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人道主义向近代人权主义的转变,而且开启了中国近代人权保护进入法制领域的大门,同时也为中国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时代进步性.从法理派人权思想的当代价值来看,不仅对当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与进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当代中国人权保护法制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而和谐社会观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墨家等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中。他们的和谐社会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人权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权理论的基本思想 ,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人权观的新见解与新观点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权思想 ,推动了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为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权理论指明了方向。揭示与研究邓小平人权思想的基本内容 ,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人权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育了丰富的人权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达体系风格,与西方人权思想相较,其表达体系中关于人权的发生、性质、标准均有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西方持自然发生论,中国持社会发生论;西方持道义功利二元论,中国主张道义功利一元论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人权意识与现代人权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薇 《理论界》2005,(9):169-171
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权意识,如倡导“仁政”、“民本”思想,“大同世界”,各项平等自由权等。但这些人权意识由于缺乏现代人权的经济、政治与法律等属性,始终未能创生出现代人权的概念及其理论。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固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弘扬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积极借鉴西方政治法律文化中先进的人权思想与理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独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努力构建民主政治,建立完备的法制体系,变革法律观念,实现传统人权意识向现代人权的创造性转换,从而创建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人权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维护和发展中国人权的根本保障。"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维护和发展人权最集中、最具体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权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根本指导思想分不开。对此,全面深入研究"三个代表"的人权思想和理论创新,更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以及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人权思想是他的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建设的指南。因此,对邓小平的人权思想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阐释是很有必要的。 人民:邓小平人权思想的立足点 什么是人权?针对现在许多人对人权的各种理解,邓小平明确指出:“什么是人权?首先一条,是多少人的人权?是少数人的人权,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 ,儒家伦理法是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社会的等级制度服务 ,与现在人格观念是不相容的。本文从儒家伦理法内容入手进行诠释与分析 ,并与人权内容进行比照 ,从而得出结论 :作为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法思想与现代人权观念并非截然对立 ,儒家伦理法中其实也包含了一定的人权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朱文雁 《东岳论丛》2005,26(2):200-201
人权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方,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人权概念只能产生于西方,而且只能是西方的.更不意味着人权起源的解释必定囿于西方人的价值观方法论"[1].它的发生具有"人类共同性",它所蕴涵的关于增进人类和谐的深刻道理,与深深根植于儒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某种意义上的默契.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与人权思想的关系时,从权利的内在精神及其历史发展的角度可以展开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与西方人权理论发展史上形成的自然权利论、历史权利论、法定权利论、道德权利论等其他四种人权范式不同,马克思主要是从人类解放的角度来阐发人权思想的,因而可称之为人类解放论的人权理论范式。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原则和实践论的观点出发,通过批判西方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虚伪性、欺骗性,科学揭示了人权只有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得以充分实现的思想。马克思人类解放论的人权范式思想启示我们应以实践的、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的人权发展问题,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权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人权梦想。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人权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学习毛泽东人权思想,对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不断取得国际人权斗争的新胜利,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人权思想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中,邓小平的人权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与推动作用。它为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它是我们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8.
赵迅  冯辉  武勇 《船山学刊》2006,(1):133-136
本文试对维新派主要思想家的人权思想进行归纳整理,系统探讨维新派主要的人权思想,对其内容、特点、先进性与局限性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对维新派人权思想的系统化,而对近代西方人权思想的“中国化”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以其对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人权之路有所助益。一、维新派人权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时代和"轴心期",中国传统和谐社会思想的基础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为代表的和谐社会主张,构成了后世政治智慧的主体,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汪海霞 《学术探索》2004,3(8):29-32
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宪法的修正案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至此中国的人权观完成了由"政治人权"向"法律人权"的成功转换。而新中国人权思想的酝酿、提出并进而发展成熟,肇始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者从人权的一般原理出发,在梳理邓小平人权思想从"政治人权"向"法律人权"转换的进程中探视我国人权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