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银都系统所涉及的电影公司拍摄的武侠电影,贯穿了香港电影史的各个时期.继承了香港左派进步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秉承南下影人“影以载道”的思想,既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又呈现出香港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银都”一贯倡导的“导人向上、向善,爱国,不渲染暴力与色情,多姿多彩,寓教于乐,百花齐放,观众喜闻乐见”的创作方针,鲜明地体现这些武侠电影中.  相似文献   

2.
论胡金铨武侠电影的超越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影作者"胡金铨对武侠电影进行了全方位超越,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电影艺术有机结合,使武侠电影作为成熟的类型电影得到西方学界认可,由此奠定了中国武侠电影的国际地位.胡金铨武侠电影的超越性可从三个维度加以全面审视:开创新武侠世纪的历史性超越,建构中国电影美学体系的美学超越,确立文史武侠叙述范式的类型电影超越.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武侠电影与传统武侠电影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侠电影以富有中国特色的武打设计和武打场面,动人的情节,以及鲜明的侠士形象和感人的侠义精神,弘扬传统的武侠文化,并迎合了人们的某种期待心理。20世纪武侠电影从各方面分析,大体表现出一致性。但进入新世纪后,武侠电影的叙事主题、叙事策略、人物塑造、影像风格、情节模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武侠片中的神怪元素与电影高新技术的结合,催生了魔幻武侠电影,通过对武侠电影类型元素的继承而与武侠文化建立起关联。中国式魔幻武侠电影孕育的土壤是中国悠远的神话传统与"剑仙文化",从20世纪20年代神怪/武侠片热潮到当下中国魔幻武侠大片都在其中汲取资源,与域外魔幻片强调恒久的"善恶对立"主题相异,国产魔幻片也在本土慈悲世界观的宽恕包容和世俗化情爱母题中不断耕耘。?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武侠电影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蕴涵了浓郁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传统,是国家的文化名片。武侠电影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对策是:武侠电影内容要根植于本土文化,注重传扬中华传统思想;武侠电影创作要注重影片质量,塑造国家正面形象;武侠电影传播要把握时代节奏,展现中国创新精神;武侠电影发行要拓宽渠道,树立武侠电影的品牌意识;武侠电影发展要渲染中国元素,增强中国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武侠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末于上海极度繁荣之后经历了很长一个时期的蛰伏,然后于20世纪50年代在香港得以延续,并于60年代通过一次现代化转型走向新的发展历程,再在八九十年代反过来影响大陆的武侠电影创作。因此香港武侠电影在整个中国武侠电影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或桥梁的作用,而邵氏兄弟公司的武侠片创作则是这种承上启下或桥梁作用的集中体现者。张彻的《独臂刀》和《新独臂刀》能体现邵氏武侠片的现代转型和创作走向,并能进而揭示香港乃至中国武侠电影创作的某些内在机制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剑:中国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及其文化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座展现中国古代各类兵器的"军事博物馆".从刀枪剑戟到长鞭棍棒,武侠电影中无不俱有.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它们不仅是杀人的利器,而且还是武侠电影中印证人物性格的重要标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任何置人于死地的利器,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被人所用的工具,武侠电影中最顶尖的制胜之宝是人的精神力量,最锋利的杀人武器是看不见的心计--它比所有看得见的兵器都更锋利、更危险、也更有效.  相似文献   

8.
中国武侠电影与宗教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好莱坞电影不同,中国武侠电影保持了主流电影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由于宗教的介入,中国武侠电影叙事体系中出现了"第三种力量",改变了二元化叙事格局,也改变了武侠电影的精神模式.中国电影巧妙地将宗教伦理与影片叙事情节交融起来,宗教伦理在为正义力量提供合理道德依据的同时,通过皈依宗教流露出否定暴力的"出世情结",使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精神在世界动作影片的历史序列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探讨武侠电影对武术文化符号的选择呈现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武术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传播功能。通过对61部武侠电影的内容量化分析显示:武侠电影包含丰富的武术文化符号,能够展示、体现和传播武术(中国)文化内涵;武侠电影对武术文化符号的选择呈现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易选择动态的、有特色、表现力强的以及在大众中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武术文化符号,且与电影风格类型、时代变迁及大众文化消费偏向有关;武术明星符号集中承载着武术文化内涵的展示和意义生成;在全球化背景下武侠电影主题和价值表达应该调适到普世性,不能囿于狭隘传统叙事。  相似文献   

10.
图解文化与人造珍珠--解读武侠电影中的"东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华语电影最为成熟的商业类型片 ,武侠电影一直拥有最广泛的东西方观众群体 ,武侠电影的长盛不衰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近几年《卧虎藏龙》、《英雄》、《天地英雄》几部风靡一时的武侠电影可以洞析 ,在全球化语境下 ,武侠电影似乎已找寻到与西方强势文化对话的有效策略 ,即将最传统的东方按照西方人的想象符号化、图象化 ,使之成为能为东西方共同消费的娱乐极品 ,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商业利润。而在这个被消费的过程中 ,文化日渐变成了一只五彩斑斓的盒子 ,里面盛满的是人造的珍珠。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3.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8.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那些在历史和传统中一直被排除在主体和作者之外的群体--女性、黑人、被殖民者等等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作者之死"理论不适合他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主体,否定作者,而应该把被排斥的部分包括进来.不过正是因为"作者之死"理论,传统作者主体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弱势群体才得以在历史中发现自己的位置.而这种新型的作者主体追求并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