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论经济法理念与和谐社会的契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经济法理念的弘扬,经济法理念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的指导和保障作用.以民为本,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平衡协调,才能使社会公平正义;社会责任本位,才能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统一,才能使社会安定有序.所有这些,都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可见,和谐社会与经济法的"以人为本、平衡协调、社会责任本位和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统一"的理念不谋而合,具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刘明易 《兰州学刊》2004,(1):121-122
经济法学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是20世纪中国法学发展历程中最具意义的事件之一.经过各界特别是经济法学界的努力,中国经济法的研究已步入了正轨.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的经济法研究特别是经济法基本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关于经济法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的学术著作并不多见.吕志祥、辛万鹏同志的<经济法基本问题研究>一书的出版恰逢其时,该书以市民社会为切入点,以全新的视角,系统地论述了经济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前沿问题,得出了全新的、富有说服力的结论.我们相信,该书的出版会加速我国经济法的研究从幼稚走向成熟,并使我国的经济法学屹立于世界法学之林.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新经济法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涛 《理论界》2008,(8):52-55
科学发展观为经济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理论指导。本文试图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对经济法的概念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经济法观。本文认为,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法是调整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为了社会整体经济利益进行调控、规制、参与、协调和服务经济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从经济法的产生角度还是从经济法承载的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去衡量,政府都是经济法的主体之一,而国家不是经济法的主体。政府作为经济法的主体具体化为各种不同的经济管理机关。从不同角度观察政府作为经济法主体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政府在宏观调控、微观规制中,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问题研究是经济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我国法学界关于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问题研究诸观点,从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经济法的本质属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历程以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来看,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都应该是效率与公平和谐统一.保障我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实现,可采取以下主要措施:市场与政府各司其责,共同调节或调控好经济;以人为本,力促民生,保证实质公平;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余光辉(以下简称余):许教授,您好!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有人认为,只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才需要经济法您作为经济法领域研究的资深学者,请您谈谈经济法产生与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正处于十字路口,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和问题,亟需更深层次的改革突破和发展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转变,按照"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治理之道建立长治久安的长效机制。尽管中国过去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并不存在一个相对稳定成熟的所谓"中国模式",只有"中国路径"或至多"中国经验"可言。当前,中国呈现"强政府,弱市场"和"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必须合理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的合理边界。政府最基本的作用是维护和服务。政府的角色定位应该是:限制"掠夺之手",强化"无为之手",多伸"援助之手"。在深化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中国需要顶层设计:建立有效市场,造就有限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中国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两个根本转变:一是从与民争利的发展型政府向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转变;二是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型政府向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有限型政府转变。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学界的代表人物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体系以及性质等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在调整对象与体系问题上,从现有理论来看,要么无法包容现实的经济法门类,要么把一些不该包括的内容纳入其中去了,而且各种争议观点基本上都可以从国外找到其理论渊源。我们应当详细考察我国现行经济法律的基本内容,对现实的法律进行分析,并结合作为学科研究对象的经济法的共性来归纳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体系。关于经济法的性质,尽管无须强调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但是,这种划分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的理论基本遵从着私法的个体本位,公法的国家本位和经济法的社会本位这样一条思路。我们认为,国家本位的提法过于宽泛,应当用“政府本位”取代国家本位。同时,应当从社会本位与社会主义的天然联系中理解中国经济法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学界占主流地位的"大国际经济法观"认为,国际经济法是适应国际经济交往发展的现实需要产生的,其存在的独立性可以从破除传统的公法与私法二元对立的跨学科角度加以解释。除此之外,德国学者卢曼等人的"社会系统理论"其实为国际经济法的独立性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学解释。经过三十多年,国内学界对于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已呈现多元视角的繁荣局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国际经济法,推动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进步。在当前中国积极有为的外交新常态下,推动国际经济法的"包容性"发展,通过国际经济法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寻求共赢,并且促进发展成果惠及各国全体人民,已成为国际经济法研究新的历史使命与担当。  相似文献   

10.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法的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依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实践,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出中国经济法是中国特色之经济法律的典型,重点研究了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进程及其"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的低效率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经济法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 《邓小平文选》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纲,是我国在各个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针,其中包括经济立法和经济法研究工作.尽管《文选》当中没有一篇专门论述经济法的,但有关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论著中,都涉及经济法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等重要论著中,为经济立法和经济法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指导思想.其中包括:制定经济法规的指导原则,经济民主、经济法制和经济管理上的责任制,等等.从理论到实践上解决这些问题,无疑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法向何处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立足于中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从定位、定界、定构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经济法的走向进行探索,主张经济法与时俱进,认为中国在经济法方面应当对人类作出较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的产生是经济法最基础的理论问题,不容回避.目前学术界占主流的理论可称为"两派五家之言"一派认为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的经济法产生于古代社会.另一派认为经济法并非产生于古代,而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两派理论分歧的根源在于对"经济法是什么"这个命题缺少学术对话的平台,基本上处于"自言自语"的状态.我们认为,经济法不但是一个学术概念,而且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更重要的它还是一个特定社会条件下现实的法律部门.中国经济法经历了从历史雏形到近代经济法和现代经济法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早发生迟发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张媛 《理论界》2010,(4):88-89
近年来,经济法理论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先后修订了《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个人所得税法》等重要经济法律。2007年,中国经济立法在理论研究方面又取得了重大突破,万众期待的《反垄断法》、备受关注的《企业所得税法》也先后出台。立法上取得的突破反映了经济法理论上的成果,推动着经济法理论向更深的层次不断发展。文章就当前经济法立法现状中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针对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完善经济法立法建议,以期推动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之“纲”,经济法的具体条文则是经济法之“目”“,纲”张才能“目”举。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本质与价值的交结点,对于经济法的运作具有现实的意义,它是克服经济法作为成文法局限性的有效工具。厘定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要遵循特征性标准、高度性标准、普适性标准以及价值性标准。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适度干预原则、经济民主原则、社会本位原则、实质公平原则。经济法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16.
利益集团与制度变迁——对转型之谜的一个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行为与经济制度的互动中来研究中国和前苏东国家的经济转型,从而解释为什么有着相似的起点和相近的目标的制度变迁会在它们之间表现如此不同.研究认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能否限制"狭隘利益"集团的掠夺之手,并进而使其成为援助之手的关键在于第一行动集团是否具有"共容利益".只有能够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集团充当第一行动集团,才能确保经济转型的结果不违背其初衷.  相似文献   

17.
经济政策和理论既是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也是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分配问题。长期以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及其关系一直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英国作为第一个工业化经济大国,其经济政策和理论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影响广泛,经历了从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的重大变革。历史实践中,"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互交替,构成经济政策变化的"钟摆运动",反映出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的变化关系,体现权力与资本的关系,包含经济变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政策变革都有从"好日子"到"坏日子"的经过,变革的直接原因都是危机驱动,深层原因多是偏重财富创造而忽视财富分配。兴于经济需要,败在民生问题,是重大教训。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密不可分。政策变革不免矛盾冲突和矫枉过正,但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概念观点出发,能够相对平稳过渡,没有导致社会经济制度的颠覆。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受西方经济思想的影响,反对绝对放任,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干预,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干预管理国家经济。按照"需要国家干预说"的经济法理论,孙中山具有现代意义的经济法思想。孙中山的社会本位、适度干预的理念对现代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是研究经济法问题的准绳之一,反映了经济社会化条件下国家和社会对经济法的要求,是经济法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主导的经济法的总原则.以刘文华教授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派最早在中国提出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对于我国经济法法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具有指导和制约我国经济立法、执法、司法,防止经济权力滥用,弥补法律漏洞,规范经济责任制等功能,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的过程中,将作为经济法的总原则继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永强 《兰州学刊》2004,(4):173-175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强劲势头。从经济法角度分析 ,这是由“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政府失灵”是主要原因。作为社会实质公平的经济法 ,调整个人收入差距是其当然之责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 ,效果欠佳。未来经济法之完善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进路 ,以人为本 ,关注弱势群体 ,保障各阶层、各区域共享发展成果 ,以此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