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董传岭 《兰州学刊》2009,(6):214-217
晚清衰世,人们抵御旱灾的能力严重萎缩,久旱不雨,山东即出现严重灾荒。晚清山东旱灾频仍严重,光绪初年的特大旱灾尤甚,究其原因,固然有自然因素,但社会因素无疑是主要的。尽管有新兴的民间力量协助,但日渐式微的晚清政府无力根本改变山东旱灾频发严重的局面。旱灾导致晚清山东生态环境破坏、作物收成减少、人口大量损失、社会矛盾激化,大大削弱了清王朝的承受力和统治力,也预示和加速了晚清王朝的覆亡。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史上,食人记载不绝于史。中国古代的食人行为又可分为六种类型:因自然灾害与战争(求生性食人)、个人嗜好、对某人的忠诚与仇恨、华夷之辨思潮、医学药用与祭祀。这其中汇聚了自然灾害、社会动乱、时人认知水平、古代神仙方术等因素,并一直延续至晚清时期,严重阻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黄河下游的山东频受黄河水灾,特别是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入海后,黄河水灾频仍.黄河水灾导致晚清山东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社会矛盾激化,沿黄地区民众的文化教育水平下降,居住习俗深受影响,并出现河神信仰盛行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苏新留 《中州学刊》2007,19(1):192-195
自古以来,河南的产业单一,农村副业不发达,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发生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都会对河南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晚清以来,黄河灾害严重,自然灾害与当时国内的军阀混战、政治腐败和外来侵略等纠结在一起,对河南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晚清山东经济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平生 《文史哲》2002,1(6):119-128
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 ,晚清山东经济现代化艰难起步 ,主要表现在 :1 .机器工业从无到有 ,从而在封闭的农业社会里引入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产生了变革传统社会的根本性的物质基础 ;2 .对外贸易引发了商品流通体系的转型 ,改变了山东原有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3 .社会各界对振兴实业有了价值认同 ,工商阶层有了自我关怀意识 ,经济现代化有了制度性保障 ;4.各地兴办企业均含有堵塞漏卮、“稍分洋人之利”的初衷 ,抗敌御侮构成了山东经济发展的主线。上述内容使晚清山东经济跳出了原先长期低水平重复的怪圈 ,并以其自身蕴含的可持续发展因素而昭示了山东经济现代化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社会演化进程中,辛亥革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史事。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历来为史学工作者所关注。从辛亥革命70周年(1981)到80周年(1991)纪念的10年间,堪称建国以来辛亥革命史研究成果最丰硕、最具特色的10年。浙江省史学工作者和全国一样,在辛亥革命史的园地上,十年耕耘,十年开拓,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硕果。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研究,多以为墨学之所以在晚清得以复兴,是因为中国社会已发展到了迫切需要知识理性与科学技术的时代,中国人迫切需要知识理性启蒙。但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几年公开发表的崇墨学论著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在辛亥革命前几年间已兴起了一定程度的"崇墨学"之思潮,而此思潮的兴起,就目的讲,本不为学术计,即不是从知识理性启蒙的意义上倡言墨学如何有开心智之作用,而是为政治计,即从"救亡图存"的意义上倡言墨学如何具有保国保族保种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 ,中国实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过程 :2 0世纪前十年 ,由于受实业救国思潮、清末“新政”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实业获得快速发展 ;但辛亥革命后的混乱政治局面使实业发展暂时陷入低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使民族资本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一战后我国的民族工业一度陷入困境 ,但并不是没有机会获得发展。 2 0世纪初中国实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一直呈向上发展势头的。对这一时期的实业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分析其成因 ,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经济变迁状况以及这些变迁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的依据 ,进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朱荫贵 《学术月刊》2012,(7):148-155
中国长期存在商品和市场,但快速发展演变成市场经济,却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已经基本成型。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是政治上的突变。但从其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来看,例如推动近代中国经济法律法规建立并形成体系,推动机器制造业迅速成长,推动铁路轮船为首的近代交通运输工具和电讯邮政等的发展以及以银行、保险、交易所等新式金融结算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看,辛亥革命奠定了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框架,并使之初步成型。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辛亥革命在经济领域中同样实现了"突变",也为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打开了大门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0月10日武昌首举义旗,全国纷纷响应,各地相继宣告独立。其中烟台独立在山东辛亥革命史上尤占重要地位。烟台地处山东半岛北端,与辽东半岛对峙,是北京的门户,南北交通要冲;北扼清廷海上咽喉,南通江淮革命重地,联络中原,接应沪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同盟会很早就在此开展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基础,革命党人十分重视,把它择为山东革命的根据地。辛亥革命爆发后,1911年11月12日晚,号称十八豪  相似文献   

11.
试析清末农村人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进入近代以来,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连绵不断。仅从《辛丑条约》签订到辛亥革命爆发的十年间,农发自发的反抗斗争至少就有三百二十多次。中外史学家一般都认为,社会经济的恶化,人民生活日趋贫困是中国近代社会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但在进一步分析社会经济恶化的原因时。学术界则存在明显不同的观点。一般来讲,西方史学家比较强调人口压力对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他们认为,晚清和近代中国社会史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人口的增长,当时的许多问题也许可以用这个问题来加以说明。自清代中叶起,巨大的人口压力就已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相似文献   

12.
展读宋亚平等著《辛亥革命前后的湖北经济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数十年来,有关辛亥革命的论著数以万计,几乎可以成立一门以"辛亥学"为标识的学术门类,而且至今人们对这场革命的研究热情依然高涨从研究现状看,成就是主要的,但问题亦复不少其中,对于首义之区的湖北,研究明显滞后,没有充分展示该地区丰富而复杂的历史画卷,本书似乎可以弥补这个缺憾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出现了军阀之间连年争战的奇怪现象:先是北洋军阀各派之间大打出手,随后就是国民党新军阀各派之间混战不休。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分裂和战争此伏彼起,接连不断。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各派军阀相互争战不休的奇怪现象,根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地方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经济。 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促使中国发生、发展了资本主义因素;然而还没有把这种自然经济彻底摧毁。据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五年对安徽等七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清代流民问题尤为严重.在京师地区,受自然灾害、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等因素的影响,流民充斥街巷,给京师社会、经济、秩序稳定带来严重威胁.为此,清代统治者试图通过开办粥厂截留流民,以及留养、资遣等举措消弭流民对京师社会秩序的冲击,京师地区逐渐形成了一套结构完整的流民应对机制,这套机制对维护京师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登德 《东岳论丛》2012,33(5):67-72
《齐鲁公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山东省各界联合会的机关报.其关注武昌起义后的山东社会时局变化,报道各地反清起义和督抚表现,评析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介绍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及其民主革命思想等等,表现出很强的革命性.这是辛亥革命造成的民主潮流在山东的突出反映.作为传播革命思想和信息的重要载体,该报不仅推动了山东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而且响应了全国革命形势,对最终推翻清廷统治、维护民主共和政体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韩复榘主鲁七年期间,山东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其发展受到主客观多种因素影响,主观原因在于韩复榘独特的经济思想及经济措施。客观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历史给予山东一个难得的较为平静、安定的社会环境,给予山东一个发展地方经济的较好机遇。  相似文献   

17.
山东经济园区在整个山东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国内外大环境不断变化下,需要转换思路,重装发展。通过借助SWOT分析法,分析山东经济园区的发展状况,明晰经济园区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威胁因素,可以看出,山东经济园区产业升级面对的是一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路,加快经济园区转型升级成为园区经济再发展的关键,而园区产业升级则是推动园区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要加快山东经济园区产业升级的进程,最终实现园区整体经济的提高,必须科学地制定产业升级路径与举措。具体的对策建议是:制定和完善经济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及产业布局,加快经济园区产业链的高效整合,完善招商引资方式,加强经济园区人才资源的建设,推进经济园区科技的自主创新,健全经济园区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非经济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经济因素是指经济因素以外的其它各种因素。非经济因素不仅影响一国经济发展总量,而且影响其发展质量。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非经济因素主要有:道德法制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灾害因素、政治体制因素等。非经济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相互影响,有其内在原因。从二者相互关系中可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论广西的石漠化及其治理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漠化 ,是指岩溶地区失去森林植被保护 ,而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的土地退化现象。石漠化的出现 ,加剧了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导致这些地区严重缺水、缺土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成为制约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对广西石漠化及其危害进行了分析 ,并对如何治理石漠化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丁日初在《辛亥革命前的上海资本家阶级》一文中认为:辛亥革命前十几年,上海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二十世纪初年,资本家阶级在上海开始形成,其中一小部份人成为这个阶级的上层。这个阶层的一个特点是:有的人,如祝大椿和朱葆三,原是民族资本家,后兼任买办;朱志尧、虞洽卿、王一亭则由买办转化为民族资本家后,仍不放弃买办职务。但经营独立的企业,在他们的经济活动中占主要地位,因此应当实事求是地承认他们是民族资本家阶级的上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