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书院为学堂和改造传统书院、创建新型书院并列为晚清书院改革的三个方案之一。虽然历史的现实是改制取代改造、新创,书院被强令改为学堂乃至学校,但我们仍然主张要慎言书院改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认为它更多的是晚清社会这一特殊背景下的一种无奈的政治选择,未必定然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书院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点与起点,但由于改书院很快变成废书院,不仅1600余所改成学堂的书院在历史的虚无中被稀释幻化,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更使得中国近现代学校制度从此就沿着不断与传统决裂,不断西化的方向奔跑,强烈的反传统意识与几乎连续不断的否定和革命也就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最鲜明的印记。  相似文献   

2.
王闿运改制船山书院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清社会变革的历史场景下,王闿运致力于书院教育,其中尤以在船山书院的时间最长,前后长达二十余年,培育了一批英才。清末书院改学堂,船山书院在王闿运的主持下经历了"反对——应付——缓改"三步曲,其中除却王闿运本人的原因外,也有现实的客观因素。船山书院改制的过程和王闿运对于书院改制的态度对于我们理解近代学者在晚清所作的历史选择以及对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认识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湖南“二王”与近代湖南书院改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闿运与王先谦在近代史上并称湖南“二王,”他们都与湖南书院改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王闿运不认同西式学堂教育,主张在传统书院教育体制之内改善书院教育,船山书院在其主掌之下至1915年方改为学堂;王先谦接受了西式学堂体制,但其坚守学堂不能离“道”而行,在湖南书院改制中呈现出双重趋向。“二王”与湖南书院改制的关系,透射出传统型知识分子在晚清变局中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4.
清代重庆书院的发展基本与全国书院发展趋势一致,历经迅速发展、整体繁荣、清末改制废止的流变过程. 但由于重庆特殊的地域文化特点,其书院发展变化起伏很大,出现了乾隆、道光、光绪三个高峰和雍正、嘉庆、咸丰、宣统四个低谷,这是清代以前历朝历代未有之现象. 清中期,重庆书院的普及与繁荣是响应清政府书院扶持政策和顺应地方文化教育发展需要,在全国书院高速发展大潮流推动下的应然之景,而清末的改革、改制与废止则是在"西学东渐"、"经世致用"思潮影响下,为适应社会时局变化不得不"改"的适然之策.  相似文献   

5.
清末的两湖书院是诸多大事发生的重要场域。两湖书院生徒,亲历了书院改制和甲午、庚子时局的更迭起伏,他们无论是激烈地参与革命,抑或是平静地学习国界知识、评论权臣,还是离院后的出路选择,都是其对时代潮流观察与因应的方式。两湖生徒在此过程中表现出革故、回护两类心态与行为,并从传统的举业、治学价值格局中适度释放。这一系列心态、行为中,既有对"旧"的留恋,更有对"新"的憧憬,表现出变局之中知识人的普遍特征。可以说,变革时代不存在能置身事外的传统士人,书院生徒和近代学堂生、留学生一样,亦是透视晚近中国教育生态的视角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期导读     
书院是存在于唐宋至明清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千余年来,书院和科举制度相关联,2011年是我国书院改制110周年,我们特别策划了"书院和科举"专题,发表了三篇重头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科举制度研究专家李世愉的《论清代书院与科举之关系》指出:清代书院的兴衰和清朝政府的态度具有很大关系,政府加强书院建设是为科举培养人才,书院只有和科举联系起来,才能获得发展,故清代书院表现出与科举同命运的特点。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我国  相似文献   

7.
对于宋代河北书院的研究,从以往的3所扩充到5所,并对5所书院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书院师生体现出来的理学家教育理念及方法.对比全国其他区域书院发展的状况,宋代河北的书院发展相对薄弱,与古代后期相较相对滞后,究其原因是战争的影响、行政建制问题以及河北地区遭受的蝗灾、洪灾等方面的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书院改制,使以书院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被近代学堂所取代。从书院到学堂,这不仅仅有教育机构名称的更替,也包括以学习西方为重要特征的传统教育内部各要素的近代转化,还包括了从传统松散的、与科举分途的教育组织机构到建立合科举为一途的近代国家教育系统的三重变化。  相似文献   

9.
四川书院在四川发展史上存在一千多年,其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原书院发展的历史真相,能为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目前学界对四川书院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研究,然而书院研究的领域仍不完善。以文献研究法为工具,对书院整体发展、断代研究、藏书与教学、改制、个案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期为完善四川书院研究做出一定贡献。研究发现四川书院研究的领域逐渐完善、成果逐渐丰富,但书院研究需要进一步联系当今教育发展实际,跨学科的视角需要进一步引入,研究的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0.
近代潮汕侨乡教育实现转型,以书院衰落及新式教育兴起为考察中心,观之则发现书院日趋没落并于清末民初改制,代之以新式教育。进一步研究表明,潮汕侨乡教育转型源于洋务运动、改良主义思潮、华侨助学、科举制废除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并表现出教会学校和民办学校是重要推动力、新式学校主要分布在商业发达而士绅势力较弱的城镇、新式教育地域发展失衡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举以八股文为考试文体的弊端日渐暴露,书院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现象受到猛烈的抨击。有的书院将实学和西学引入书院,试图改变书院的教学内容,但却收效甚微。直至慈禧太后延续戊戌维新的科举改革措施,废除八股文,使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书院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最终被清廷宣布改制为新式学堂。因此,对八股取士的批评推动了书院的改革,八股文的废止则直接推动了书院的改制。  相似文献   

12.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教育组织机构。山西省平定地区有着近八百年的书院历史,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时期。本文以平定地区书院的教学与管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平定地区书院在教育目标,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以及祭祀仪式方面的特点,并对书院在管理经费,管理组织和藏书管理方面的特色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3.
马一浮先生在抗战的历史背景下,拒绝西学,主张以"心"为纽带,实践"知""行"的统一,强调传统文化中实践的品格。通过对"复性书院"历史轨迹及《复性书院丛刊》出版历程的梳理,探寻了马一浮教育思想中对社会道德问题的关注,探讨了马先生所坚持之学校教育要以儒学为主要内容对于我们今天教育体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江万里在南宋书院发展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书院"始于唐代,经过五代、北宋的发展,至南宋达到鼎盛时期.江万里肄业于白鹿洞书院,又入太学上舍深造.进士及第后,历任州、府、路和中央部院长官,直至左丞相兼枢密使,其间任过教授、国子监祭酒、侍读、侍讲和书院山长,对官学和书院教育有深厚的实践经验.江万里在南宋书院发展历史上的主要贡献是:(1)以白鹿洞书院为楷模,创办了"白鹭洲书院"、"宗濂精舍"、"道源书院"等全国一流书院;(2)大力提倡教育兴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仅吉州继文天祥后,又有17名学子荣登进士科状元,至明清共有2 728名学子进士及第,故吉州享誉"南宋进士的摇篮".江万里十分重视书院教育,并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历史借鉴:(1)重视思想教育,是南宋书院教学的灵魂;(2)提倡学术研究,要求书院既出人才又出成果.  相似文献   

15.
柳春蕊 《东方论坛》2008,1(1):41-46
清代河北一地古文兴盛得力于张裕钊、吴汝纶的倡导,贺涛潜心于古文教育也使得北学中的古文之学有了显著发展,此一现象都是以莲池书院为中心而展开的。可以说,莲池书院与有清一代河北学风演变、士风转移以及吴汝纶古文圈子的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模式,从宋初至清末,存在了近千年之久.其在组织管理形式和教育制度、方法等方面,跟官立的太学、郡县的府学有所不同,它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本文就甘肃书院的创建与发展、书院的教育管理与特点及著名的书院--兰山书院等问题试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晚清巴蜀地区地理封闭,传统蜀学凋零,同时新学不昌,薛焕等人请建新书院。光绪元年,尊经书院招生开学。从成立到改制,尊经书院只存在二十七年,而在此期间,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风,成为蜀中文化教育的楷模。传统蜀学不仅得到继承,更与湘学交汇,有新的发展。同时,在晚清内忧外患之际,新学传入蜀地,尊经学子们以尊经书院为基地将新学广泛传播,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而后尊经书院改制成学堂,也促进巴蜀地区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20世纪初,书院逐渐被学堂取代。平定书院由私办转为官办,政府干预逐渐加强,书院不自觉地被纳入科举取士之中,其功能开始转移。清末改制将书院改为学堂,近代化的教育改革与书院变迁之间产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平定书院的近代变迁,一方面推动了平定教育的近代化,另一方面呈现出教育体制革新与平定教育衰落的畸形关系。研究平定书院的近代变迁,能够从微观的角度去审视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特别是对于我们重新审视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走向以及窥探近代学校改革与城市的近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初书院改制后 ,对书院的研究在断续中引向深入 ,经历了复兴、发展、沉寂、高潮等阶段后 ,已初步形成了具有独特研究对象和学科特色的书院学。通过书院学研究的回顾 ,对其发展趋势和现实意义展开多方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湛甘泉以书院作为学术活动的场所,一方面传播心学思想,一方面培养心学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明代书院和心学的蓬勃发展。湛甘泉从事书院教育长达55年,所创建与修复的书院涉及广东地区的有22所,外省的有13所。正是由于湛甘泉对书院的钟情,才使得广东书院数量后来居上,在有明一代跃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江西、浙江,首开广东书院的勃兴局面,有力推动了岭南学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而湛甘泉书院教育之所以成就斐然,与其对书院管理有章有法、"随处体认天理"为学宗旨和"二业合一"教育理念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