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性与人性     
庄子认为,性乃人类及万物普遍所具有,人生而具有人性,而物则生而具有物性。人性自然,物性亦自然。人性只有适物性,而不可违反物性,否则,就会在人性达于物性的过程中造成悲剧。  相似文献   

2.
王才勇 《学术研究》2023,(11):152-161+178
艺术离不开物和物之形。呈现于艺术中的物之形分为有物性和无物性两种,由此可以从意义传达层面披露中西艺术意义发生的两种不同方式。西方艺术形式不仅即物,也带有物性,因而呈现出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其意义传达以外发生的方式实现:对象先在,意义随后出现。中华艺术形式虽然也即物,但不带有物性,形式不具有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其意义传达以内发生的方式实现:对象不确定,并且不先于意义而在,而是与之共同生长,意义在对象确定呈现之际诞生。不同的意义发生方式表征了艺术诉诸个殊性的不同方式。西方艺术形式所要求的个殊性以外在方式存在,存在于作品的外显形式中,意义传达却转向了共通性;中华艺术所要求的个殊性以内在方式存在,并不呈现于作品外显形式中,意义传达却转向个殊。数字影像艺术与中西传统艺术意义发生不同,它以超度物性的形式提供了一种不再来自主体间性的异度审美。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对物的思索贯穿了他的整个思想道路.在晚期思想中,海德格尔进一步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物性论思想,并把物的本性规定为天地人神四元游戏的聚集.海德格尔关于物的聚集本性的思索实际上是对人自身存在的追问:人只有放弃自身强烈的主观意愿,才有可能真正去创建一个天人共生的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4.
灵性与物性     
灵性和物性是中国美学中一对关于审美主客体关系的范畴,它们和一般的“心”、“物”或“情”、“景”范畴是颇为不同的。“灵性”是指作家艺术家气质中包含着的诗性智慧,同时,也指因长期进行艺术创作而形成的、易于为外在触媒激发的灵机。灵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属于人性的范畴,是人性中的审美因子。“物性”不是一般地指客观事物,而是作为审美对象的客观事物的独特形态和独特机理。“物性”又是一个勃发着宇宙生机的生命性概念,它是造物的生命体现。“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事物的特殊性,还指其所包含的微妙变化的性质。灵性和物性都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其互相感应中成为创造佳作的契机的。灵性与物性的偶合,是艺术品创作中的最佳契机,在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论中被称为“天机”。  相似文献   

5.
伍尔芙代表作品中的表象附着于现实中的"物",衍生出各自不同的"物性",但这些物性始终与具有脱离和超越现实的"他性"交织在一起.本文由此出发,探讨伍尔芙小说混合文体、多重身份等审美特征,进而总结其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当代艺术的社会转向而兴起的新型公共艺术,即参与式艺术,应用跨学科方法介入公共生活,重建艺术与社会、自然的关系,重置“何为艺术”的问题。但是,从“物性”视角剖析新型公共艺术的物性维度和实践机制在此前的公共艺术讨论中尚未得到充分展开。首先,新型公共艺术的“关系美学”强调现场性场域感知,这一新感性机制可追溯到由极简主义艺术推动的交互性场域感知和情境中的物性呈现。其次,新型公共艺术对“地方”“在地性”的重视,既源于全球化、数字化时代艺术对“本土性”和“地方性”的追溯,也呈现出当代特定场域艺术对现场、场所情境的现象学关怀,更体现了当代艺术的公共性转向和重塑公共生活空间的诉求,因而不能仅满足于话语型“关系美学”的揭示。再次,新型公共艺术在“地方”场所的具身性实践,打开“地方”的自然与文化生态褶皱,在特定情境中凸显出新的物感关系,实现文化档案库与世俗生活的交换,这是对艺术物和艺术观念的双重解码与再编码。最后,借助思辨实在论等新物质主义思想视域,对新型公共艺术审美机制的阐释,将走向直面“人—技术—物”相关联的物美学,关注公共艺术对当代生活中人与物的生存论危机的呈现,并朝向人与非...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物性观是在“用心若镜”境界中的实现,以“无”的心境去化解一切认知、 功利之心对物的偏解,并寻求在“与物有宜”、“与物为春”的境界里物性的回归。《庄子》“乘物以游 心”的物性观包括了对作为自然的物、作为工具的物等物性的讨论,“游”作为心的艺术性的创造, 是物性回归中重要的一环。在“游心于物之不得遁”、“游刃必有余地”的命题下,努力摆脱主客分离 之心体下理性与功利对物的统治,使物性在道心的艺术性、创造性的运作中得以充分的呵护。这种 物性观经现代阐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琳 《兰州学刊》2011,(7):191-193
类型学研究表明,及物性反映了人类经验中最基本的事件图式,语义上的及物性事件观是及物性研究的最好起点。而及物性和主观性是内在联系的,及物性程度降低,句子的主观性增强。从及物性和主观性的关系着眼,作格结构相比普通及物结构,有相应的不及物起动结构,可以将及物性降低,可以概念化背景和提高主观性识解。而作格结构和普通及物结构的及物性和主观性的问题可以从认知角度作出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句法分布研究通常从语义、句法的角度考察,可是由于汉语介词来源本身的复杂性,加之汉语句法关系缺少形态,因此常常很难得到统一的解释。从语篇及物性的角度,这一问题可以得到合理解释。通过溯因推理发现:汉语介词结构在参与者、施事性、意志性、动作性、瞬时性、体、肯定性、现实性、宾语受影响性、宾语个体性等及物性特征上都表现一致。介词结构的漂移受语篇及物性制约,即句子处于低及物性的时候,介词结构通常编码为动前位置;当句子处于高及物性时,介词结构通常编码为动后位置。  相似文献   

10.
产生于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人的生态智慧。作品中的生态世界不是纯粹外在于主人公的客观世界,而是魏晋士人眼中主客观相统一的世界,它具有物性和神性两大特点。其物性表现为本真性、静穆性和生命性,神性表现为完美性、神秘性和哲理性。  相似文献   

11.
吴红涛 《天府新论》2016,(2):94-100
空间认识论的轨变,某种意义上亦是就空间、物性与德性之关系进行再认识的演绎过程。早期空间思想史对于空间物性的阐释,存在着极大误区,其所蕴涵的绝对属性压抑了空间内在的辩证张力。而从空间物性到空间德性的认识论之变,为空间赋予革命性的功能品格,空间逐步摆脱了早期绝对性的物性误区。但“空间转向”后所引领的空间理论热潮,由于过于突出空间的功能性,进而忽略了空间的人性伦理之维,使得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了某种器物,成为工具性的存在。因而,应将“人性”作为空间德性的内核,以之来反思空间的物性本质以及当前时代所面临的空间困境。  相似文献   

12.
产生于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人的生态智慧。作品中的生态世界不是纯粹外在于主人公的客观世界,而是魏晋士人眼中主客观相统一的世界,它具有物性和神性两大特点。其物性表现为本真性、静穆性和生命性,神性表现为完美性、神秘性和哲理性。  相似文献   

13.
在大众文化审美形象化和欢乐身体化的今天,大众文化语义学维度的审美思考却越来越匮乏甚至一度消失。人的存在确实需要现代经济和技术,但又不能仅限于现代经济和技术:如果说大众文化带有很大的技术“物性”,那么人不是物;如果说大众文化诱惑、满足、填塞着人的日常感性欲望,那么人不仅仅是日常感性的存在;如果说大众文化造就着一个市场秩序似的标准化感受,那么人是不能完全被标准化的。在日常感性得到较好满足的先进国家,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显得很理直气壮,然而,在日常感性相对匮乏的中国大陆,大众文化的具体效益还是相当复杂的。  相似文献   

14.
及物性作为一个表现经验的系统和语言的主观性有内在的联系。及物性传统上被认为是小句的特征:一种动作由施事者传递给受事者,但并非所有的小句都包含有施事和受事,因此语言的编码是有选择性的,在话语事件中对不同参与者的选择往往是出于话语者主观表达的需要。通过论述表明,及物性程度的降低可以导致主观性增强。  相似文献   

15.
心性现象学被认为是运用现象学方法或依据现象学精神,围绕古今中西文明推动心性思想研究的尝试。事实上,现象学通常被等同于心性现象学。真正说来,心性现象学(意识现象学、精神现象学)在早期现代哲学中有其重要资源,但主要归属于后期现代哲学。这是一种意向性现象学,它要么围绕纯粹意识要么围绕不纯意识(身体意识)展开,并因此可以区分为纯粹心性现象学(纯粹意识现象学、纯粹精神现象学)和不纯心性现象学(不纯意识现象学、不纯精神现象学、身体现象学)两大类型。伴随着当代哲学的来临,一种几乎还没有获得承认的物质现象学(非意向性现象学)突然涌现,这意味着心性现象学的黄昏和物性现象学的黎明。在现象学彻底化的进程中,所谓的现象学神学转向只不过是一个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神性现象学。当代现象学不再强调人或自然的心性,不可能回到人或自然的神性,只能认可人或自然的物性。  相似文献   

16.
及物性理论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批评语言学认为,语篇的各个层次和各种结构都可能具有意识形态意义。新闻语篇里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会体现在说话者对语篇及物性系统的选择过程中,而这种过程一般会受到说话者立场、观点、交际意图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7.
商品使用价值涵义及现实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英  王雪飞 《天府新论》2006,(Z1):113-114
一、物的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是它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表示物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际上,物为人而存在,物之所以对人或社会有使用价值,恰恰在于物本身具有能够满足人或社会需要的属性。如果去掉大米成为大米的那些属性,那么它对人  相似文献   

18.
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相关报道占据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在此试图从及物性理论分析德国《明镜在线》和美国《纽约时代周刊》的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报道,旨在揭示西方主流媒体对欧债危机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试图从转换生成语法的轻动词概念对及物性系统的过程类型、参与者角色界定以及过程类型的语义和论元结构的匹配进行分析,以期使及物性系统的分类更为合理,形式化更为精细。基于轻动词的分析框架,我们认为:(1)所有小句都是及物性的,但每一过程的及物性有程度的差别;(2)及物性系统各过程类型都是形式-意义的结合体。(3)及物性是小句的,而非动词的;(4)对过程类型的形式描述将有助于计算机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为根据对社论这一体裁进行话语分析,找出了与这一语篇体裁相适应的语言表现形式所体现出的微观特征,即在概念功能方面,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所占比重较大,带有主观性的心理过程比例增多,而言语过程比例较小,存在过程很少,行为过程根本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